第一章 奇花異兆(2 / 2)

慈禧還有點不明白:“間島無論大小,都在我大清的土地上,與那日人有何幹?”

“這……那間島原是韓人逃難墾荒之地,日俄戰爭之後,朝鮮(是時,1897年後,朝鮮高宗改年號光武,稱帝登極,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係,改國名朝鮮為大韓帝國,但清國上下對其仍慣稱朝鮮。)淪為日本人的屬國。日本便以保護韓民為由,最近幾個月來,不止上千人在我大清境內進進出出。據吉林巡撫報,在圖們江對岸,那日人還囤有大量人馬,我滿洲邊境有強兵壓境的危險啊!”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我堂堂大清邊關難道無人守衛?怎能容忍那異國人進出如入無人之地?”

問得好,這可就要問太後老佛爺您了。慶親王心裏有點幸災樂禍,心想:是誰把北洋海軍的銀子都拿來造了頤和園?同治八年,大批韓人饑民渡江越墾朝廷不加阻攔,不管不問,這該問誰去?光緒初年,反而對韓民放荒建越墾局收租,這不是你的主意麼……

他雖心存異議,卻是不敢道出半個字的。何況,光緒三十年,與韓人邊吏會定章程十二條,其中第八條寫道:“古間島即光霽峪假江地,向準鍾城韓民租種,今仍循舊辦理。”這可是經自己簽批的,而今那邊鬧出麻煩來了,自己也逃不脫幹係呀。

因此,他隻是俯首作答:“回稟太後,因長白山之地,是我大清龍興發祥之地,曆代封禁,人煙稀少,他人才會乘虛而入。”

輕飄飄一句話,就把軍機部的責任推得一幹二淨。

慈禧也知道這個祖製禁約封錮的慣例,也無話可說,卻又不得不說:“既是我龍脈發祥地,更應該嚴防外人侵入!這事就交給你辦了。”

慶親王這才站起領旨。那邊肅親王善耆又有本奏了:“我大清先祖曆代早已和韓人劃定以圖們江為界,後因韓民越墾謀生才亂了章法。時北洋大臣李鴻章、吉林將軍希元知舊製不足以資治理,遂奏請設立吉韓通商局兼理開墾事業。中朝兩國又合同派員勘察,國界亦無異議,韓民每年向我越墾局納租八百餘兩,邊務督辦擬讓這些越墾韓民編入琿村及敦化縣民籍。旋因輔王朝上書清廷,自願收還韓民,我廷允之,命銘安等照會朝鮮六鎮郡守,限一年內聽取收還,並發下告示,讓韓民退去。查編韓民不願退去的加入我國民籍,並設延吉廳於局子街以治其地。而今日本受韓人政府倚囑,使中朝之間的問題變成了中日問題……”

“好了好了,別說了!”慈禧突然心煩意亂,“越說越煩!”

肅親王正引經據典,把間島問題追根溯源細細道來,眾人也為這事關國土的大事擔憂,不知慈禧為何打斷他的話,一起抬頭望著這專橫的女人。

慈禧根本不加理睬,隻是不耐煩地搖搖頭:“又是日本又是韓國的,都要吞並我滿洲了,這怎麼得了?你們是幹什麼吃的?!不管怎樣,你們都得給我保住我大清的龍興之地!著軍機處速派員到延吉勘察國界,平息爭端!你們給我薦個得力的人督辦邊務守我國門,不得有誤!”

慶親王看見擔子又壓回到軍機處這裏來了,趕緊跪奏:“啟稟老佛爺!邊陲重地,地廣人稀,還請太後多多調撥兵員才是。”

慈禧已經倦了,一個哈欠脹得她淚水盈眶。她掏出手絹,裝著擦拭鼻尖掩飾哈欠,再把雙眼一瞪:“你想挑起戰端嗎?就是派往邊境的官員,都要令他們言行慎微,不要和人家發生衝突。勘清國界,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萬不可重兵壓境,不能引起國際爭端。日本一國尚不能抵抗得住,把日、俄、朝一起惹惱了,他們聯合起來對付我們,我們還有日子過嗎?”

她的一席話,讓大家再也不敢吭聲,一個個泥塑木雕般地啞口無言。

慈禧一看沒人說話,想起她剛才的指示,便問:“你們推薦何人戍邊?”

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弄出邊境麻煩來,推薦人還要擔當責任,於是幾個親王異口同聲:“憑太後旨意!”

慈禧突然想起,袁世凱曾經在她麵前誇獎過他的結拜兄弟徐世昌,就說:“徐世昌沉穩和順,就讓他任東三省總督吧!”

這徐世昌是天津人,依袁世凱的資助才得以應試的,還算有真才實學,居然中了進士,以後便平步青雲。上年初,才由巡警部尚書入值軍機處,論資曆、才學也還夠格,隻是這提拔也太快了點,一下就當了封疆大吏,眾人有些眼紅,但太後旨意,誰感說什麼,當下都一致叫好。

正逢徐世昌今天當值,慶親王跟著就宣他上殿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