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甲骨文公司創始人拉裏·埃裏森: 其他人都失敗,才是真正的成功(1 / 1)

第十三章 甲骨文公司創始人拉裏·埃裏森: 其他人都失敗,才是真正的成功

創業鐵律:

拉裏·埃裏森說:“擊敗微軟,成為世界最大的軟件企業是我的一大目標。我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所有人都失敗了,那時我才是真正的成功。”

創業故事:

拉裏·埃裏森是美國猶太人,俄羅斯移民,出生在1944年的曼哈頓。1966年他離開家鄉到加州工作。

1977年6月,埃裏森與兩個同事正式成立了軟件開發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SDL),1982年改名為甲骨文公司。 1986年甲骨文股票公開上市,給拉裏·埃裏森帶來了9300萬美元的身價。微軟公司在第二天也公開上市。這兩家軟件公司在同一年成立,比爾·蓋茨擁有的股票價值超過了3億美元,這時拉裏·埃裏森才發現了他一生中最為強大的對手。

甲骨文公司的銷售額在1991年隻增長12%,1992年隻增長15%,增長速度放慢了。拉裏·埃利森經過精心準備,於1992年推出了技術先進的Qracle7.0,取得了極大的成功,銷售額從1992年的15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45億美元。2000年,甲骨文的年銷售額達到100億美元,其中營業利潤為30億美元,年增長率超過40%。甲骨文的股票也成為熱銷品,2000年股市淨收入為70億美元,股價從1998年9月以來已經上漲了10倍,公司市場價值高達1890億美元。甲骨文公司成為世界信息產業的巨頭之一。

拉裏·埃裏森可能是世界電腦業中在進取精神、膽識魄力、堅強果斷、高傲自信等方麵,惟一能與比爾·蓋茨媲美的企業家。兩人都是白手起家,領導自己的公司不斷擴展壯大;兩人都以技術專家自居,但卻以強硬的企業戰略家聞名於世。

拉裏·埃裏森常常為自己極具挑戰性的個性而深感自豪,他說話盛氣淩人:“擊敗微軟,成為世界最大的軟件企業是我的一大目標。我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他所有人都失敗了,那時我才是真正的成功。”憑著在信息領域瘋狂般地行為,他堅信互聯網就是計算機的未來,而且最終將淘汰他的死對頭比爾·蓋茨。

有人曾這樣問他:“有了那麼多錢,有那麼多事情可做,幹嗎還要繼續執掌甲骨文呢?”他答道:“因為甲骨文正在參加的這場比賽更加刺激。互聯網計算機這場大賽比我做過的任何事情都要激動人心。”

在這個競爭極其殘酷的IT行業中,各種事物的改變往往隻是瞬息的事。但是以拉裏·埃裏森的富有冒險、刺激、挑戰的人生觀,相信會帶領甲骨文穿過任何道難關。

創業指南:

也許拉裏·埃裏森的話有些偏激,但是年輕人在創業過程中也要有這種必要的信心和勇氣,去挑戰行業領先者,以後來者居上的銳利攻勢占領市場。這需要我們具備三個條件:

第一,有一種持久的優勢。

挑戰者無論是在成本還是差別化方麵,必須擁有超過領先者的明確而持久的競爭優勢。如果優勢是低成本,企業就能通過削價來獲得對抗領先者的地位,或在行業平均價格的條件下獲得較高的超額利潤,以使企業能在營銷或技術開發上再投資。這兩種方法都能使挑戰者獲得市場份額,但是挑戰者所擁有的任何一種競爭優勢來源必須是持久的。

第二,在其他活動中相近似。

挑戰者必須有某種辦法完全地抵消領先者的其他固有優勢。如果挑戰者采用差別化戰略,他還必須部分地抵消領先者由於規模、首先行動者優勢或其他原因帶來的自然成本優勢,除非挑戰者保持自己的成本近似於領先者的成本,否則領先者就將使用他的成本優勢抵消(或越過)挑戰者差別化優勢。同樣地,如果挑戰者將進攻建立在成本優勢的基礎,他還必須為顧客帶來可接受的使用價值量。否則,領先者將能夠維持超過挑戰者的價格差額,為領先者帶來積極的報複所需的大量超額利潤。

第三,有一定的自我保護能力。

挑戰者須有一些能削弱領先者報複的自我保護能力。必須利用領先者自身的環境或挑戰者選擇合適的戰略,使領先者不願或不能對挑戰者實施曠日持久的報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