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格魯夫:隻有早早行動,才有希望爭取未來的勝利(1 / 1)

第十五章 英特爾前總裁安迪·格魯夫:隻有早早行動,才有希望爭取未來的勝利

創業鐵律:

安迪·格魯夫認為:“早早行動的公司正是將來能夠影響工業結構、製定遊戲規則的公司,隻有早早行動,才有希望爭取未來的勝利。”

創業故事:

安迪·格魯夫1936年出生於布達佩斯的一個猶太人家庭,年幼時經曆過納粹的殘暴統治,1956車逃離祖國,輾轉到達紐約,後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

1968年,諾伊斯和摩爾決定自行創業,創辦英特爾公司。當時格魯夫在仙童公司擔任實驗室副總監,由於表現出色,深具潛力,他被摩爾大力舉薦,進入英特爾擔任研究和開發部門的總監。1976年,他成為首席運營官。1979年,他發動了一場一年內從摩托羅拉手中搶到2000家新客戶的戰役,結果英特爾不僅實現了這一目標,而且還超額了500家,其中一家是IBM。

1982年,IBM打算進入個人電腦業,問英特爾能否提供8088芯片。這種芯片英特爾1971年就已開發出來,但卻從未想過它的重大用途。不過,盡管IBM有些動作,直到1985年個人計算機的發貨量仍然很小。英特爾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存儲器公司,但在這時日本的存儲器廠家登台了。他們最重要的武器,是使用戶能以驚人的低價購買到高質量的產品。這種削價戰很快使英特爾麵臨一種危險:被擠出自己一手開發的市場。公司連續6個季度出現虧損,產業界都懷疑英特爾能否生存下去。英特爾管理層圍繞是否放棄存儲器業務展開了激烈爭論。

1985年的一天,格魯夫在辦公室裏意氣消沉地與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摩爾談論公司的困境。格魯夫問摩爾:“如果我們下了台,另選一名新總裁,你認為他會采取什麼行動?”摩爾猶豫了一下,答道:“他會放棄存儲器的生意。”格魯夫目不轉睛地望著摩爾,說:“你我為什麼不走出這扇門,然後自己動手?”

這個決心很難下。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英特爾就等於存儲器。怎麼可以放棄自己的身份?如果沒有了存儲器業務,英特爾還稱得上是一家公司嗎?但格魯夫說做就做,他力排眾議,頂住層層壓力,堅決砍掉了存儲器生產,而把微處理器作為新的生產重點。

英特爾從此不再是半導體存儲器公司。在探求公司的新身份時,它意識到微處理器是其一切勞動的核心所在,於是自稱為“微型計算機公司”。到了1992年,微處理器的巨大成功使英特爾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企業,甚至超過了當年曾在存儲器業務上打敗它的日本公司。

這是一次對英特爾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這樣的轉變被格魯夫稱為“戰略轉折點”。格魯夫說:“穿越戰略轉折點為我們設下的死亡之穀,是一個企業組織必須曆經的最大磨難。”

在格魯夫的眼裏,做一個追隨者是沒有前途的。他認為:“早早行動的公司正是將來能夠影響工業結構、製定遊戲規則的公司,隻有早早行動,才有希望爭取未來的勝利。”

創業指南:

對於一個剛剛起步的公司來說,具體可行的創意的確的很重要的,但是光有創意是不夠的,因為這些創意隻有早早實施才有價值。因此,你需要記住以下兩種想法:

第一,切實執行你的創意,以便發揮它的價值,不管創意有多好,除非真正身體力行,否則永遠沒有收獲。

第二,實行時心理要平靜。拿破侖·希爾認為,天下最悲哀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應該那麼做卻沒有那麼做。一個好創意如果胎死腹中,真的會叫人歎息不已,永遠不能忘懷。如果真的徹底施行,當然也會帶來無限的滿足。

你現在是否想到一個好創意?如果有,現在就早早行動吧,成功的希望馬上就會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