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中信泰富集團董事局主席榮智健:人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1 / 1)

第七十五章 中信泰富集團董事局主席榮智健:人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

創業鐵律:

榮智健強調指出:“企業管理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一大批優秀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今天中信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全憑我們公司全體人員的分工合作和集體努力。”

創業故事:

1942年,榮智健出生於上海,祖父榮德生是近代工商業巨子,父親榮毅仁有“紅色資本家”之稱。1956年進入上海南洋模範中學學習,1959年考入天津大學電機工程係。1963年,榮智健大學畢業。

1972年,榮智健返回北京,參加了清華大學電機係的華北電力係統研究工作。1976年,榮智健冒著唐山餘震的危險參加震區搶救電網工作。1978年,榮智健帶著“單程探親”的簽證,隻身南下香港,重新書寫榮氏家族的新篇章。

榮智健來到香港後,決心創一番事業。他首先把父親在香港所剩餘資產撿拾起來,與兩位在香港經商的堂弟一起開辦了愛卡電子廠,他任總經理。電子廠業務很有發展,很快盈利了。

但是,榮智健更為成功的事業,是用從愛卡廠賺的錢於1982年在美國搞的一項創業投資。他投資200萬美元,與IBM工作的幾位工程師合作,在美國加州合資創辦了加州自動設計公司,簡稱CADI,這是美國第一家專門從事電腦輔助設計的軟件公司。

2年以後,公司股票上市,原有200萬美元的投資一下子增加了40倍。由於榮智健仍然看好香港,遂將自己名下的上市公司股權悉數出售,換回4800萬美元,即3.74億港元。榮智健在香港商界闖蕩隻有10年時間,他財產總數已由50萬港元上升到4.3億港元,擴展了1000倍,其發展速度之快,已經超過了榮氏家族的元老。

榮智健的主要貢獻不僅是發展了榮氏產業,而是在他擔任中信集團總經理的10年期間,中信集團的資產由5億美元發展到500億港元。1986年,改組後的香港中信由榮智健出任副董事長兼總經理。榮智健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收購國泰航空股份,1987年2月,香港中信以13億港元購入國泰航空12.5%的股份。收購電訊公司是榮智健加盟香港中信後的第二個大舉措,他沒有拿國家一分錢,便完成了這次收購事務。在占據航空、電訊等有利高點後,榮智健和香港中信向汽車行業挺進,成功收購了香港最大的汽車銷售及維修服務集團恒昌行。經過榮智健多年的奮鬥,使香港中信一躍成為著名國際級企業。

從傳統企業發展到現代企業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如何認識人才在企業中的地位和作用。企業要發展,人才是關鍵。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信息、智力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人才則是企業的第一資本、第一資源。

榮智健十分重視人才的作用,他在出任香港中信副董事長兼總經理的時候曾說:“我出任這個職位前,提出了兩個要求,第一是讓我選用人才;第二是要給我相當的權力。這兩個要求,總部都痛快答應。我上任之後,先後聘請了許多有經驗的專業人員,內地來的僅占兩成左右。而且這個比例還會繼續下降。”

榮智健強調指出:“企業管理不是一個人的事,它需要一大批優秀人才,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是一家企業成功的關鍵。今天中信取得了比較好的成績,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全憑我們公司全體人員的分工合作和集體努力。”

創業指南:

如何提高企業人才的凝聚力呢?我們首先要認識這樣一些事實:

第一,人才的潛力是巨大的。

人才的潛能如同光能,他們既可以各行其是,像單個的電燈泡一樣散發著自己的能量;他們也可以把所有的能量集合起來,如同一束激光,穿透所有前進道路上的障礙。

第二,企業所需要的凝聚力,更多地表現在人才的心智方麵。

企業需要人才對於企業目標和企業文化有一種極大的認同,需要所有的人才對於企業的事業有一種主動的參與,把它當作個人事業的一部分。

第三,今天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

人才競爭的內在含義,不僅僅是企業與企業人才整體素質的競爭,更重要的是企業與企業人才凝聚力水平的競爭,因此,評價一個企業,不僅要比較企業人才的素質,更要較量哪家企業的人心最齊。

從以上事實中,我們可以看出,要想創辦一家卓越的企業,就必須在團隊精神的建設方麵有很好的建樹,必須在隊伍的凝聚力方麵有很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