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讓孩子聽話的攻心術 4.讓孩子有一定的控製權(1 / 1)

第20章讓孩子聽話的攻心術 4.讓孩子有一定的控製權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曾提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孩子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父母們隻要肯放開手,就會驚奇地發現孩子的潛力是無窮的,他們能做許多在父母看起來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有一天下午,“小皇帝”要買一枝氣槍,父母沒答應。又一天,馬俊峰捂著肚子,硬要錢去買哈密瓜吃,得到的卻是父母的白眼。再有一次馬俊峰要玩遙控飛機,伸手去爸爸口袋裏掏錢,沒想到竟挨了一巴掌……夫婦倆嚴格地“控製”著兒子,連一些正當的要求也不肯滿足他,這巨大的反差,使兒子產生強烈的不滿和怨恨。有一天,他趁父母不在,撬開大立櫃,摸出100元錢,就到街上吃喝玩樂去了。

夫婦倆並沒有察覺到兒子的異常行為,反而為兒子不再像從前那樣伸手了而感到很滿意:還是嚴點兒好,這孩子還懂得父母心。夫婦倆哪裏知道,兒子自從第一次偷拿錢以後,便變得毫無顧忌了。他由偷拿幾十元錢發展到偷拿上百元錢。甚至把大立櫃裏一張3000元錢的活期存折都拿走了。夫婦倆終於發現了兒子的“秘密”,頓時火冒三丈——父親掄起了巴掌,沉穩的母親也動了拳腳,直打得獨生子哭天叫地,好不悲涼。

飽嚐了皮肉之苦的“小皇帝”開始對父母疏遠了,常常餓著肚子也不回家吃飯。這時,一幫小哥們圍上了他,他們給他飯吃,給他錢花,並引誘他偷竊掏包。馬俊峰被人當場抓住手腕三次,隻是被偷者見他年紀小,沒忍心對他大動幹戈罷了。馬俊峰並未引以為戒,痛加改悔,反而變本加厲,愈演愈烈,先後四次進了收容所。

上述案例是一個控製孩子過嚴釀成的悲劇。假如因為這樣教育出了不聽話的孩子,那麼責任應該誰來負呢?自然是父母。

有時候孩子不聽話,是其要求獨立自主的表現。獨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重要構成,它對孩子的生活、學習質量以及成年後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力。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為了讓孩子專心學習,什麼事都不讓孩子去做。早晨起床幫孩子疊被,上學前幫孩子準備學習用具,有時經常還被孩子埋怨忘了幫他準備某些學習用具。

要知道,孩子並不是生來就是這樣依賴父母的,他們的依賴性一般來說都和父母的包辦代替有關。父母包辦、代替得越多,孩子的依賴性就越強。反之,如果父母不插手孩子可以做的事,沒有了依靠,孩子就會自己動手開始做了。馬俊峰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父母都是公司總經理。在家裏,馬俊峰這根獨苗簡直成了“小皇帝”,從來都是說一不二。父母處處唯命是從,真是“頂在頭上怕摔了,含在口中怕化掉”。嬌生慣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可憐天下父母心啊!“小皇帝”一天天長大,卻什麼事都要依賴父母,已經上四年級了,還讓父母背著走。這時候,父母才覺察到了溺愛孩子的害處,這樣下去,不用說馬俊峰成才,就連生活自理都成問題。夫婦倆決定改變一下愛孩子的方式,以使孩子得到正常發展。應當說,夫婦倆教子觀念的轉變並不為遲。可是,他們卻不該由溺愛的極端走上嚴加限製的極端。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天父母會發現,喂飯時,孩子把頭躲開,並伸手搶你手中的筷子或勺子。孩子的動作告訴我們什麼呢?那就是他要自己吃飯。如果父母不理會孩子的動作,還是一貫地給孩子喂飯,那麼久而久之,孩子也沒有興趣自己學著吃飯了。而智慧型的父母從孩子的動作中覺察到孩子的需要,並為孩子做好了自己吃的準備。如準備好了不怕摔壞的碗、適合孩子使用的筷子和勺子、適合孩子坐的椅子。當孩子再吃飯時,父母就不喂了,而是讓孩子自己拿著勺子或筷子吃飯。盡管孩子的動作顯得十分笨拙,但每一個動作都是很認真的。當他把第一勺飯放到嘴裏時,他會體味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快樂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