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讓孩子聽話的攻心術 5.用故事說服倔強的孩子(1 / 1)

第20章讓孩子聽話的攻心術 5.用故事說服倔強的孩子

在說服孩子的過程中,最令孩子反感的就是家長滔滔不絕地灌輸一堆大道理,而故事對於孩子來說則是心中最愛,因此,家長不妨利用寓言故事來妙喻說理,使孩子冷靜深思、豁然頓悟,達到說服孩子的目的。

王強是個屬鼠的孩子,由於他連續兩次在考試中得了滿分,不免有點飄飄然起來,今天說陳明是笨蛋,明天說成剛是弱智,隻有自己才是天才。於是,爸爸便給他講了下麵的故事:

有隻小老鼠外出旅遊,恰好遇見兩個孩子在下獸棋,小老鼠就悄悄走近去看,結果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盡管獸棋中的老鼠可以被貓吃掉,被狼吃掉,被虎吃掉,卻可以戰勝大象,於是,它由此認定,隻有老鼠才是真正的百獸之王!這麼一想,小老鼠就得意起來,從此以後,它既瞧不起貓,又看不起狗,甚至還拿狼開心。有天居然還大搖大擺地爬到老虎的背上去了,恰好老虎正在打瞌睡,懶得動,小老鼠於是更加得意忘形,它趁著黑夜鑽進了大象的鼻子,大象覺得鼻子癢癢的,就打了個噴嚏,小老鼠立刻像出膛炮彈似的飛了出去,飛呀飛呀飛,飛了好半天,撲通一聲掉到臭水坑裏!孩子,“自”“大”加一點就是“臭”。今年是鼠年,你這隻小老鼠會不會也掉到臭水坑裏呢?要想不會,就必須遵守一個前提,這就是永不驕傲!

聽了爸爸的故事,王強很快便改正了自己的缺點。

這位睿智的爸爸對孩子的缺點並未直接斥責,也未生硬地給孩子講述大道理,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讓孩子自己去領會言外之意,可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到了極好的說服效果。

一般來講,用故事來說服孩子分以下幾種:

1.借故事人物來激勵孩子

以故事中正麵人物形象,為聽者樹立一個榜樣,是人們常用的勸告他人的一種方法。在將故事中人與聽者的類比過程中,明白無誤地將自己的情感和主旨傳達出來,因此十分富於感染力和鼓動性。

數學家蘇步青上小學時,成績特差,年年期末考試都是倒數第一——這種情形,就如同把名次靠前的同學的名字“背”在自己身上一樣,所以人稱“背榜生”。一次他又逃課了,爸爸找到他,告誡道:“你不讀書,別人怎會看得起你呢?看不起你的原因,不就因為你是背榜生嗎?如果你考前幾名呢?你知道牛頓嗎?他也長在農村,到城裏念書時成績也不好,同學都欺負他瞧不起他。一次,一個成績名列前茅的同學還故意把他打得趴在地上——他憑什麼?不就是成績比牛頓好、身體比牛頓壯嗎?別看平時牛頓不敢惹他,這回可不一樣了。隻見牛頓猛地翻身跳了起來,將那個打他的同學逼到了牆角。那同學一見牛頓如此勇猛,不由害怕了,隻得認輸,從此也再不敢欺負他了。從這件事上,牛頓得到了啟發,隻要有骨氣,肯拚搏,就能取勝。從此他努力學習,終於取得全班第一的好成績。”一係列的反問中,蘇步青第一次聽到了一位大科學家如何克服自身弱點、奮發圖強的事跡,這無疑使他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同時,從這個故事中,蘇步青也吸取到了前進的力量。從此他不斷地發奮學習,終於使自己的學習成績得到根本的改變。

2.借故事人物來表達情感

任何人講故事都帶有自己一定的人生感悟或情感體驗。不過,如果能自比故事中人,便容易將這種個人的情感體驗巧妙地融入人物或情節之中了,同時還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拓展故事本身的內涵,並借故事中人的口吻傳達出這種意蘊來。這樣的感情表白也顯得更為強烈、流暢和感人。

3.借故事評述來闡明道理

有時候,我們麵對的人和事,如果恰好有同類型的、相似的例子或故事可以利用,也不妨拉它來同孩子的故事作一番對比,從而引申出某個道理。這樣,由於對比鮮明、生動,往往能使孩子在不經意中得到自我反省的機會,從而接受父母的意見。

4.借故事意蘊來啟迪心智

人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對於孩子的懵懂和迷惑之處,如果能有針對性地利用富於哲理性的故事,來暗示自己的某種用意,就可能在聽者心靈中撒播下一片陽光。借用寓言本身所蘊含的哲理,委婉地傳達出自己的看法,暗示一種告誡之意。這比直接的勸告更容易為聽者接受。

5.借故事情趣來開導孩子

有些寓言故事頗為幽默風趣,看似笑話,個中卻一語雙關,蘊含了深刻的哲理,且富於諷喻或諧趣感,顯得既中聽又耐聽。如果我們能將這類故事巧妙地引入談笑風生的講述之中,就能不露聲色地將自己的意思傳遞給對方,從而收到含蓄雋永、回味不盡、一石三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