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讓孩子聽話的攻心術 6.不粗暴專製地對待孩子
當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父母應耐心細致的作好孩子的思想工作,告訴他哪兒錯了,為什麼錯了,同時還要告訴他,同樣的錯誤不要重犯,要及時地糾正,要吸取教訓。切莫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
葛競剛是某小學四年級的學生,最近,老師發現葛競剛變了,以前活潑開朗、上課積極發言的他,現在變得沉默寡言,總是一個人發呆,學習成績也下降了。老師經過細心地了解和與葛競剛耐心地談話,才知道了葛競剛變化的原因。
葛競剛以前特別愛說話,每天放學回家後,都會把學校發生的趣事說給父母聽,可葛競剛的父親是位車間工人,沒什麼文化,他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葛競剛身上,希望葛競剛將來能考上大學,出人頭地,因此,對葛競剛的學習抓得特別緊。他覺得葛競剛說這些話都沒用,純粹是浪費時間,因此葛競剛說話時,父親總是會打斷他:“別說了,光說廢話,一點用也沒有,你把這心思放在學習上多好,快去做作業!”一次葛競剛說班裏發生的一件事,正說得興高采烈時,父親說:“說了你多少次了,別談這些廢話,你還說,再記不住,看我不打你!”嚇得葛競剛一個字也不敢說,回到自己房間裏去了。
葛競剛以前也特別愛提問題,總愛問個“為什麼”,開始時,父親還回答,後來葛競剛問得多了,父親不耐煩了:“別問了,就你那麼多事,問那麼多幹嘛,去,學習去!”父親把眼一瞪,葛競剛不敢再說了,因為他知道父親脾氣不好,生氣了會打人的,慢慢地,葛競剛在家裏話越來越少了,每天放學都悶在自己的房間裏,因為父親也不讓他出去玩,漸漸地葛競剛的性格也就變了。
家長總是喜歡隨意打斷孩子的訴說,用命令壓製孩子,不給孩子傾訴的機會,必然造成親子之間溝通的障礙。這樣,家長也就聽不到孩子內心的想法,聽不到孩子的心聲。了解不到孩子的所思所想,孩子出現了什麼問題,家長也不會知道,問題也就不會得到及時地解決,孩子的心理必然產生嚴重的消極影響。
另外,家長總是打斷孩子的訴說,不給孩子說話的機會,孩子想說的話說不出來,總是憋在心裏,也對孩子心理發展不利。
聰明的家長,在孩子傾訴時,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而是給孩子一個盡情傾訴的機會,這樣家長才能更了解孩子,而且還會拉近家長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使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更融洽。
在中國,自古以來父母對孩子最拿手的教育方法就是打。“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禍害”“樹不修不成料,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這都是曆史上相傳的教子經驗。孩子犯了錯,一些脾氣暴躁的父母在恨鐵不成鋼的惱火下,失去理智地對孩子進行打罵,想以此來促使孩子改正錯誤。
然而,打罵這種粗暴的教育方法,不但不能達到父母的教育目的,而且會使孩子形成說謊、冷漠、孤僻、仇視、攻擊等心理問題,而這,往往會成為孩子日後不良行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源,也會造成孩子出走、自殺等終生遺憾事情的發生。
心理學實踐證明,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大多是因為父母采取了“單向教育”,他們不了解孩子的內心,刻板地說教、粗暴地打罵、無情地強製、精神地虐待,不僅惡化了親子關係,還讓孩子喪失了安全感和歸屬感,從而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的健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