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讓孩子聽話的攻心術 7.不急於糾正孩子的“出格”
強烈的“出格”思想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但孩子的“出格”思想也有其不可忽視的積極因素。認識到了這一點,有助於正確對待孩子的“出格”,因勢利導地教育孩子。
10歲的伊雪想了好長時間才開始動筆,一出手就畫了半隻鴨子!陪孩子畫畫的父母們看見一張大紙上什麼都沒有,卻在畫紙邊上隻畫了半隻鴨子,都覺得不可思議,開始七嘴八舌的議論起來:“怎麼隻畫個鴨屁股呀?這孩子怎麼亂畫呢?好好一張紙不畫,畫到邊邊上幹什麼?……”伊雪媽媽也說:“你看人家畫的多好!你看你!”“哪有畫半個鴨子的呢?怎麼能畫的這麼不完整?都到紙外麵去了?把紙翻過去重畫吧!”
老師趕緊過去看了看,說:“讓孩子畫完,不要著急!孩子一定有她自己的想法!”果然,伊雪下筆後,似乎胸有成竹,很快完成了那幅畫。老師讓她給大家講講畫的內容,伊雪簡單的講了一下她畫的故事:“鴨媽媽和鴨孩子出去玩,走散了,小鴨去問青蛙媽媽:你好!你看到我的媽媽了嗎?青蛙媽媽沒看到;小鴨又問烏龜姐姐:你好!你看到我的媽媽了嗎?烏龜姐姐也說沒看到!最後小鴨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媽媽去找妹妹了!媽媽帶著小鴨和妹妹一起去了遊樂場!”
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那畫麵上的半隻鴨子,是跟著媽媽的小鴨子。媽媽和妹妹已經走出畫麵了,而小鴨子才走出去一半。
看著畫麵,老師為孩子的創意感到欣喜。伊雪的媽媽也感到震驚。
對於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做的事情雖然出乎父母的意料,可是這樣的豐富想像力,是多麼的寶貴啊。
現在孩子們的生存、成長環境,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和父母小時候不一樣了。他們接觸社會、接觸新事物更早、更廣泛,他們麵對的世界更精彩。這就更容易增強好奇心,容易突發奇想,有意無意地做一些出格的事。
針對這種情況,國內教育專家們指出:麵對孩子的諸多出格行為,如果父母簡單地看成越軌、破壞紀律而加以批評和限製,可能就會把一些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扼殺在框框裏。
反之,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對待孩子的“出格”行為,對他們加以正確的引導,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和戰勝困難挫折的勇氣,那麼在“出格”的孩子們中間一定會出現更多人才。
一名美術老師曾給孩子們設計過一個課題:讓孩子們畫自己的故事繪本。老師先給孩子們講了一個關於鴨子的故事,然後又講了鴨子的特點,分析了怎樣畫鴨子,然後給他們四折的長紙,讓孩子們發揮想像,自己編繪關於鴨子的故事,孩子們很興奮,互相說笑著開始了他們的創作。
教育專家指出“出格”對於孩子的成長有如下幾方麵的積極作用:
1.有利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孩子的“出格”大多發生在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處在生理發育的高峰期,這一階段也是心理發展的巨變時期。這個時期是由孩子向成人過渡的心理“斷乳期”,他們不再像兒時那樣依戀父母,也不再把父母看作是“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樣的心理,如果能悉心保護,正確引導,有利於其獨立創造性的發展。
2.有利於孩子情緒的調節
孩子處於發育的過渡時期,其中樞神經係統活動的基本過程,一般是興奮過程強於抑製過程。有“出格”思想的孩子,是不會讓情緒長期滯留在心中的,發泄後情緒會得到調節,對孩子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