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的99種領導技巧 技巧2領導的根本在於經營人心:
把握人性的技巧
任何組織都是由“人”所組成的集合體,任何組織不管工作科學化、專業化到何種程度,絕不能把人與機器用同樣的方法去管理。因此,一個管理者,必須從人性的持點出發,從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為
的原因,從外部的刺激反應了解他需要滿足的層次與內涵,進而多關切、多尊重,藉以激發其生命共同體的團隊精神,唯有這樣,才有可能成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
埋頭苦幹是一種良好的品質。但作為一名管理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成功的管理者應當是一個“領頭羊”的角色,他們的價值就是把一群人帶動起來。
心理學家莫利兒曾說過:“人是心理的動物,其情緒、價值、思考、意念和抉擇莫不被環境、教育和經驗所左右。”因此,管人的核心在於如何經營人心。而這一思想在我國古代就已經產生了。春秋時
期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就寫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在這裏,孫武強調領導與下屬之間意願協調一致的重要性,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重
要的管理之道。
組織的主體是“人”,人們在管理的過程中,對事務的觀點不盡相同,對利害的反應也不一致,其心理的變化、情緒的高低,都將會刺激其行為。同時,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人與事的調適,也都易受到
主觀意識的影響,招致許多非常情所能理解、非常理所能衡量的紛擾,故“管理”與“心理”二者之間,實是有一種互動的因果關係存在。
一個人在組織中的行為比較複雜,不能忽略其對管理的情境所產生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也體現了管理與心理的關係。所謂行為,是代表個人肉體與精神上的各種動作。其產生的基本過程,依據行為科學
家李威特的說法:“一個人的行為產生,總是因先受到某種刺激,才引發某種需要(即行為動機),而產生某種行為。”從需要到達成目的的行為過程中,一般都會伴隨著一種心理學上所稱的緊張狀態
。故欲了解一個人的行為,通常都可從他的眼神、臉色,或一些心理現象中察覺。事實上,一個人的行為,無一不是根據某種價值觀念和心理或生理上的需求所做出的。換言之,人的行為是有原因、有
動機、有目標導向的。
傳統的管理理論,將職工當作管理的工具,把個人在工作上的種種努力視為當然,並不認為個人的心理因素對管理成敗存在影響。事實上,組織既是由“人”所組成的集合體,任何組織不管工作科學化
、專業化到何種程度,絕不能把人與機器用同樣的方法去處理,因為“人”畢竟是有靈性、有意識和心智存在的高等動物。
因此,一個管理者和組織,必須以人為本,從心理的分析知道其行為的原因,從外部的刺激反應了解他需要滿足的層次與內涵,進而多關切、多尊重、藉以激發其生命共同體的團隊精神,唯有這樣,才
有可能成為成功的管理者和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