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5. 平步青
平步青(1832—1896),字景蓀,號常庸、霞偶等,筆名有霞外、侶霞等,浙江山陰(今紹興市)人。平步青家庭以仕宦聞名,祖輩曾經出過四個進士。他也於同治元年(1862)年成為進士,授庶吉士、翰林編修等職。1867年得受江西督糧道,因不習慣官場生活,1872年辭官歸隱。平步青自述不喜做官,也不慣與名士交遊,所喜者,惟有隱居讀書,以學術自期,希望繼承黃宗羲、章學誠等人的浙東學術傳統。平步青家藏書有2萬卷之多,他平時即浸隱在這些書中,讀書寫筆記。但由於他對讀書治學有很高的要求,所以這些書並沒有大量傳播到世麵。平步青的筆記,有《霞外捃屑》等。他的筆記學術性強,其目的則在於經世致用,被譽為“句句可寶”。
安南四臣
《漢學師承記》卷四:“嘉慶五年,京師亢旱。上因久不雨,減釋軍、流。不雨。朱文正秦稱:安南黎氏二臣,忠於其主,而久係獄中,請釋之。”
庸按:《嘯亭雜錄》卷九《安南四臣》條:“乾隆己酉,福文襄王既受阮光平降,乃遷安南故王黎維祺宗族入京,入鑲黃旗漢軍旗分。其陪臣黎倜(原本作馬同,誤)等四人,不肯剃發改服。上怒,置諸獄中。及今上即位,命移居火器營。四臣歡然就道,吟詠不輟。及嘉慶癸亥,農耐國長阮福映滅阮光平裔(應作‘子’),獻表稱臣。上受其降,改封越南國王。因放四臣歸國。亦蠻夷中俊傑之士也。”
《小峴峴:峴山,地名,在湖北省境內。山人集·書安南黎倜事略》,同。江《記》作“二臣”。殆偶筆誤耳。
《和珅傳》風波
朱文定公(士彥)纂《顧通副傳》略雲:
今上登極,擢君侍講學士。君複上書論事,上韙之。會前大學士鬆筠由滴籍,起總憲,複出為都統。君疑有間之者,遂疏陳其事。坐是,降編修。
初,君在國史館,為《大學士和珅傳》,詳載乾隆年間獲咎旨。未上,而出督學。後來者悉刪之。上震怒,命嚴治,遂委罪於君。門人謝學士階樹,為白之當事者,求得君手稿。得不坐。道光中,上閱《實錄》,知君賢。九年,擢中允;十年,複擢翰林學士。其明日,君即上疏言事。
嗚呼!翰林以記載、文誥為職,苟少知文之模範,行己無大過失,委蛇棲遲,率可致尊顯。君獨勤勤懇懇,以建言為務。雖遭擯斥,不少悔。忠愛之性,實有過於尋常者。
庸按:《和傳》一事,為學士大節所係,文定言之不詳。
據學士《思無邪室全集》卷下《陳雪香先生(希曾)雙帆使節圖遺照二首》自《注》:“壬申歲,蓴撰《和珅傳》後,即督學雲南。同館者刪去罪狀數條進呈,仁廟怒其不實,禍且不測。師承命核辦。司事者匿蓴稿本。師疑其誣,與潘芝軒師至館窮詰之(按:陳本史館副總裁,潘則是年五月丁巳充正總裁),始得出。遂據以入奏。乃坐刪改者罪。蓴得無恙。”事之顛末方明,而不言刪去之同館姓名。
恭讀《仁廟聖訓》,載嘉慶十九年五月丁巳上諭:“《和珅列傳》,但將其官階、履曆,挨次編輯,篇幅寥寥。至伊一生事實,全未查載。惟將逮問以後各諭旨,詳加敘述。是何居心?不可問矣。”尋奏刪纂《列傳》之編修席煜,請革職審訊。上諭:“顧蓴原纂《和珅列傳》稿本內,本載有事實四條,皆和珅罪狀。葛芳晉節去三條,席煜節去一條。”乃知刪去者,為葛、席二人。
合之文定《傳》:初則謝向亭白之陳雪香。繼而,雪香與潘文恭求得手稿入奏,顧乃得白。此事距今七十年,而讀文定文者,已疑不能明。必考之學士《集》,並得讀中秘書,參互考證,其事始悉。
然則,居今之世,而尚論三千年以上之經、史疑義,輒據己說臆斷,與夫單證孤文,輒曰:“古人之事,如是,如是。”嗚呼!豈易言哉!
碎石治河
梁茝茝: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鄰中丞《道光癸未冬日河上雜詩》雲:“防河用碎石,浮言多和附。謂此前無仿,厥病後將痼。我昔直樞禁,頻讀河臣疏。一官虱其間,目擊甫有悟。河身本隆起,浩浩沙所注。埽根刷始深,石質重乃固。剛柔互為製,水土永相護。斷無外遊虞,倒埂中泓路。試看冬水落,兩岸軒豁露。濺濺未停流,粼粼總如故。比來久瀾安,借以殺河怒。上節府庫縻,下減茭薪數。石菑詳班書,激堤備酈注。古昔有明征,莫緣防口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