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觀念篇——觀念決定貧富,理財首要任務是理觀念 第2課讓錢動起來,安穩守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閑置就等於零,必須讓錢動起來!不再做“負翁”,而要當“富翁”。
——伊索寓言
“守財奴”的日子不好過
有個關於守財奴的故事。
守財奴把變賣家產所得換成金塊,埋在一隱秘之處。這個地方使他朝思暮想,也令他每天很擔心,他每天都要跑去把金子挖出來把玩一番。一個農夫留心觀察他的行蹤,猜出了內中隱情,把金子挖走了。守財奴再來時,發現那個地方已經空空如也,便拉扯頭發,號啕大哭起來。有個過路人見他痛不欲生,問明了緣由,就對他說:“朋友,別灰心喪氣,其實你並沒有擁有原先的那塊金子。不如拿塊石頭,權充金子埋入土中,這麼做也能彌補你的損失,因為據我所知,你有金子時,也從沒動用過。”
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啟示:一切財物如不使用,就等於沒有。從理財角度上說,如果你的錢不能為你創造價值,就等於被埋沒的“石頭”。
增加財富有兩個途徑:一是努力工作賺錢,存到銀行,增加賬麵存款;另一個就是理財。在現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單純靠攢錢掙錢,難以實現增加財富的目的。
2010年第一季度,剔除季節因素後,居民通脹預期繼續上漲,未來物價預期指數為65.6%。受此影響,居民當期物價滿意指數降至25.9%,比上季再降2.3個百分點;其中認為目前物價“高,難以接受”的居民占比為51.0%,是1999年有調查以來的最高值。
盡管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長,但是看上去比較高的增長幅度,卻沒能夠獲得更高的經濟收益。尤其是城市裏的上班族,感歎自己的薪水增長總是趕不上物價的上漲。
有人說:“積累和消費是一對永遠不會改變的關係。如果沒有高於消費的積累,你的生活質量將不可避免地下降。一個人的收入增長速度要跟得上CPI的增長,否則你的消費水平就會有風險。”所以,作為我們普通老百姓,麵對物價上漲短期內無法減緩的壓力時,除了勤儉節約,還需要形成投資理財的習慣,以多掙錢來減輕壓力。
另外,更嚴重的事實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日益加快,人口老齡化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麵的發展帶來了深刻影響,龐大的老年群體的養老、醫療、社會服務等方麵需求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養老的問題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一項負擔。如何才能擺脫單一的依靠社會保險來為老年生活買單的狀況呢?在30歲之前,你應該做好準備。
錢隻有動起來才有收益
受到了幾年前轟動一時的“別針換房子”故事的啟發,澳大利亞3名大學生為了募集善款,從2008年11月展開了一個名為“一蛋一世界”的大膽計劃,他們打算用以物易物的方式,用一個雞蛋最終換得100萬澳元(相當於622萬元人民幣)。
很快,萊特等3名大學生就達成了第一筆交易——這隻雞蛋換成了一張電影《鬆果頭的故事》原聲大碟,接著,原聲大碟被換成了一副串字遊戲,而串字遊戲又被換成了一本旅遊書,然後旅遊書被換成了一部舊數碼相機,數碼相機又換成了一個鬧鍾……
幾番周折後,他們用那隻鬧鍾竟然換到一輛1988年款的舊汽車。隨即,他們將車賣掉,得到約100澳元。經過幾輪交換,9個月之後,當初的那隻雞蛋已經換成了一個有已故著名板球明星唐·布拉德曼親筆簽名的板球。接著,他們又將這個板球以2200澳元賣給了一名網友,再用得到的錢買到一張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
就這樣,經過15個月不停交換之後,當初那個不名一文的雞蛋如今已經換成了一份價值2200澳元的肯尼亞14天兩人遊套票,並有望在接下來的交換過程中以幾何倍數繼續“增值”。
在物品交換的過程中,每一個中間物品都起到了金錢的作用。當金錢流動起來,才能夠創造出比原來更多的財富,這是對理財概念的一個很好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