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史派勒有一本書叫《動手來種錢》,書中提到一個隻剩下1美分的人,這個人正準備一次用掉這1美分時,他突然改變了想法。他把錢換成銅幣,他心裏告訴自己每次花掉錢時,就要讓錢再以10倍或更多倍的數量再回到手上。這種方法很有效。最終,他獲得了巨大的財富。
錢是一種能源,隻有在恰當的人手裏,用在恰當的地方,才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幻想安穩守財,富最多不過三代。
理財專家說:“大多時候,我們不是缺少錢而是缺少觀念。財富是習慣,是思維方式。在資本運作占主導的社會,一個人必須養成良好的理財習慣,做好完美的理財計劃,學會讓錢動起來,將每1分錢都通過周密的運作發揮最大的作用。”
第一課講到“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的理財觀念,主要的目的就是要讓你在財務支配上樹立主動的意識。
很多人理財的目的不是為了發財,所以往往選擇把錢存入銀行,將錢閑置起來,既沒有太大的風險,每年回收的利息也會帶來一定的回報。不過到年底興衝衝地去查詢存款額度的時候,發現存款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這是因為,通貨膨脹的速度往往會抵消甚至使銀行的存款利率成為負值。比如說,如今銀行存款1年期的利率為2.25%,扣除20%的利息稅,實際存款利率隻有1.80%。如果以CPI為3%計算,老百姓的1年期存款實際利率是負值。這就意味著1萬元存進銀行,1年後就隻有9790元,有210元白白“蒸發”了!
財富閑置就等於零,並且還要付一定的“折舊費”。最好的方法就是必須讓錢動起來。高財商的人往往不會把錢存進銀行,他們往往會把錢投資到不同的地方,以求獲得最有效的收益。
正確看待投資
有錢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觀念:用錢去投資,而不是抱著錢睡大覺。一個人如果不養成正確投資的好習慣,讓錢在銀行睡大覺,就是在浪費金錢,變相削減自己的財富。有些人辛勞一生,到頭來卻還是窮人,就因為這些人不會把錢變成資本。
投資並非隻是富人的專利,1000萬元有1000萬元的投資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財方式。所以,不要忽視小錢的力量。1分錢隻要運用得當,就會創造出1元錢的價值。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有一個清醒而又正確的認識,樹立一個堅強的信念和必勝的信心。
投資必然會伴隨著風險,有風險才會有收益。在投資之前,投資者要充分考慮到自己的承受能力,了解到需要承受的風險和投資產品的特性,切忌盲目。
規避風險需要樹立風險分散意識,要謹記的一條原則是:不要把所有雞蛋全放到一個籃子裏。目前可供選擇的投資方式十分多樣化,比如股票、銀行存款、房地產、期貨、債券、黃金、基金、外幣存款、海外不動產、國外證券等,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分得很細,每種投資渠道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對一般的投資者來說,首先要對這些方式做一個了解,然後選擇一種或幾種適合自己個性和財務狀況的投資方式。
一般而言,個性保守或閑錢不多者,投資的種類不宜過於多樣複雜,短期投資獲利的比例要少;若個性積極衝動且不怕冒險者,可視能力來增加高獲利性的投資比例。各種投資工具的特性,通常依其獲利性、安全性和變現性三個原則而定。例如銀行存款的安全性最高,變現性也強,但獲利性相對較低;股票、期貨則具有高獲利性、變現性也佳,但安全性卻低的特性;而房地產的變現能力低,但安全性高,獲利性(投資報酬率)則視地段及經濟景氣而又彈性。
投資應該樹立正確的觀念,抱有賺錢的想法無可厚非,但不能有貪念。如果你有10萬元的資產,拿出1萬元來進行投資,這不叫貪心;相反,如果你把10萬元全拿來炒股,不僅是貪心而且很危險。
有兩個年輕人,都是在銀行工作,但是兩人都對自己的薪水不滿意,總想發一筆意外之財。看到一些人通過買彩票能中大獎,便也開始嚐試。剛開始隻想著碰碰運氣,後來就越投入越多,不僅花光了自己的積蓄,而且利用職務之便,盜竊銀行的巨額存款來買彩票。幾年下來,盜竊了近百萬元。最終東窗事發,不僅沒能中大獎,而且免不了牢獄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