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未來篇——拓寬視野,理財世界是平的 第33課理財路上,世界是平的——理財要有國際化視野(2 / 3)

(3)從市場運行特征看,新興市場換手率高,波動程度大,高風險與高收益並存,呈現出較強的投機性和不穩定性。據國際金融公司統計,1996年全球5個換手率最高的股市中,新興市場占據了前4位,其中我國內地股市和台灣股市分別以328.6%和204.1%的換手率名列第1和第2位。

新興市場有著一個很光明的前景。然而現階段,隨著全球經濟、金融一體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新興國家市場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一輪又一輪壓力下,很多新興市場實體經濟與發達國家殊途同歸,或嚴重衰退,或增長大幅放緩。

(1)在全球金融海嘯和信貸緊縮、發達工業國金融業全麵撤回本土的情況下,新興市場以往所依賴的外債和對外融資便無以為繼。這樣,外債比率高的中小型新興市場要靠自身肯定無法支撐下去。據市場評估,東歐今年到期的外債有約4000億美元,如無外界援手,又不能有效重組債務,東歐必然會連串爆發主權債務違約和國家破產事件。

(2)與東歐新興市場相比,亞洲新興市場普遍也存在外貿依存度高、部分對外債和外來融資依賴程度較高的隱患,但由於有10年前一場亞洲金融風暴的經驗教訓,亞洲新興市場近年來均大幅改善了其政府財政和經常賬表現,財政赤字和經常賬赤字在今天已非嚴重問題。

(3)從市場規範化程度看,新興市場普遍存在法規不健全、執法力度不夠、監管技術落後等問題,內幕交易、股市操縱和欺詐行為較為嚴重,因此規範化程度不高,影響了股市的“公開、公平、公正”和市場運行效率。

(4)投機者和追漲殺跌的投資者占多數,這種投資者結構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西方經典的股票估值技術在新興市場常常不適用,股票的定價通常取決於投資者的情緒。

盡管問題不少,但是金融危機後,基於經濟基本麵仍然穩固,新興市場的這次動蕩被不少人認為是正常的調整,一些歐美基金已經在等待再次入場的機會。印度、中國、韓國和中國台灣的一些公司的投資前景仍被看好。很多投資專家表示,盡管美國經濟可能放緩,但印度、中國等國家擁有越來越多持續發展能力很強的企業,這是新興市場最大的亮點。在投資理財中,一定要把眼光放長遠,不要忽略包括中國在內的這些新興國家與新興市場。

個人理財國際化,認識金融市場的差異

1.中外金融市場大不同

過去的10年裏,中國的GDP增長了272%。但是,中國概念的股票如H股和A股增長多少呢?股票市場的回報率,B股、H股隻有35%;如以A股計算,投資者的所得是虧損。而同樣在過去10年裏,美國的GDP增長65%,它的股票市場回報率是200%左右。

如果把現代股票市場看作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晴雨表”,那麼經濟發展與股票市場回報率應該是正相關的,經濟發展水平高,投資股票回報率就高;經濟發展水平低,股票市場的投資回報率就低。

投資理財就是以投資工具為語言去描述環境的變化。投資理財分為兩個部分:其一是工具,就是各種不同的投資工具;其二是對財經環境的理解和形勢判斷。中外在“工具”和“環境”方麵差別太大,所以,在中國與美國,會產生不同的投資理財效果。作為普通投資者,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和利用這種不同,去獲取投資回報。

2.市場體係不同:全球化的脈動

海外市場首先是一個開放的市場,美元、歐元、澳元之間是可兌換的。由於其可兌換性,理論上金融產品在不同市場之間隨時可以變換,市場的角度可以變化,投資者有很多種選擇,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今天在美國市場買的是債券,明天可以到歐洲市場去買歐元了。資金是流動的,並且總是流向最能賺錢的地方。由於人民幣的不可兌換,國內市場相對來說就是一個封閉的市場。

“中國的金融市場和海外的金融市場,就整個大的市場之間來說,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獲利的機會和幅度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曾任光大資產管理公司總經理的香港應玉明博士說,“中國大陸是封閉市場,香港是與國際接軌的。大陸隻能按這個封閉係統內的投資回報來比較。而在香港,投資回報與歐美等主要市場是一致的。”

3.產品豐富性不同:需求決定產品創新

在海外,金融投資工具(如股票、債券等)很多,僅是在美國各交易所公開交易的股票大約有15000多隻。

海外的產品衍生工具特別多。據一家外資銀行上海負責人介紹,衍生工具在歐洲有幾萬個品種,光是他們銀行本身,幾乎每天都有新的產品推出。

隻要有需求,就有供給,隻是一個交易成本的大小或高低。海外市場金融投資產品總是在不斷地創新。但是其原理都是一樣的,萬變不離其宗,像結構性產品。

比如,單純投資股票,可能有人覺得風險太高;單純去買債券,可能又覺得回報太低。於是,海外的金融機構通過國債、股票等,創造出了結構性產品。把這兩種做一個結合,變成中性的,讓投資者去選擇,相對會容易接受一些。

除了股票上市以外,要有股指相關的產品,才能會有對衝的可能。在海外,跟股指相掛鉤的期權品種,是全世界幾乎各個交易所都有的產品。在中國,由於投資工具少,隻要是在下跌的時候,再有本事,也很難掙到錢。與股指相關的產品推不出來,市場缺乏規避風險的工具。這是中外最大的差別。中國在1999年的3·27事件以後,國債期貨就停掉了。自那以後,就一直沒有推出新的國債期貨新金融品種。

2004年2月,中國銀監會正式發布《金融機構衍生產品交易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國內銀行和外資銀行針對個人高端客戶紛紛推出各種理財產品,這可以看作是一種金融機構衍生產品推出的前奏,這隻是一個開始。與外資銀行已經推出並在中國銷售的產品相比,國內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有很大的差距。

4.價值回歸:市盈率不同

市盈率體現的是股票在一定程度上的實際價值。在海外,股票的市盈率不會太高,尤其是在網絡泡沫(也隻是持續了2~3年)以後,更是趨向了一種價值回歸。中國股市近幾年來由2300點到1300點左右,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體現了這樣的一種趨勢。

長期以來,A股市盈率普遍高於海外市場。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如今,在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已經啟動、QDII(合格境內機構赴海外投資者)將要推出的預期背景下,A股市盈率下降、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5.管理規範性不同

在中國,投資者中了圈套蒙受了額外的損失,沒有很好的法律程序去討個說法。一是沒有法律程序;二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補償機製,或者說在中國補償機製根本就不存在。所以,個人投資者在中國投資市場中,顯而易見是弱勢群體,無奈、無辜又無助。投資者現在風險意識比較薄弱,但是不一定是他們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