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八十年代,日本人類學教授鳥越憲向外界宣布:“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他的主要證據是在雲南的少數民族考察中,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而這和日本人有臀部胎斑是一致的。

頭蓋骨和臀部胎斑的相似,其實都是旁證,不能對日本人到底源自何方做最後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人對誰是自己祖先這個話題,表現得比較坦然,因為日本人普遍對本民族有自豪感,認為學習外來文化並不丟臉,祖先是外來人也無所謂,關鍵是現在的日本在世界上不落後就好。這種淡定,其實包含著潛台詞:讓不自信的民族去拘泥自己祖先的光榮吧。反過來,中國人如果憑借這些虛幻的“日本祖先是中國人”而暗自得意的話,才真的會被日本人小看。

乘飛船降臨的外星人也好,有臀斑的雲南少數民族也罷,在中國古代,從不曾有人對這個遠隔重洋的小小島國投去過認真關注的目光。

二、一群化外島夷而已

古代中國對島國日本的了解少得可憐,除了地理上的客觀原因,更多出自優勢文明的自信心理。在那時的中國人思維意識裏,沒有“世界”這個概念,隻有“天下”,而天下就是中國!中國之外的犄角旮旯當然也有些小國,那都是蠻夷。朝鮮半島的諸多小國已經是天下邊緣了,遠在朝鮮之東的日本算哪根蔥?一群化外島夷而已。

漢、魏、晉、南北朝時中國稱日本為“倭”,漢光武帝曾賜日本國王一枚“漢委奴國王”金印。就“倭”這個詞本身來說,並不含貶義,《說文》的解釋是:“倭與委義略同。委,隨也。從也。詩曰:周道倭遲。”

現存文獻中以“倭”指稱日本的最早記錄是《漢書?地理誌》:“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樂浪”是漢武帝時在朝鮮半島所置的郡,其海中之國當指日本無疑。到了三國時期,陳壽在《魏誌?倭人傳》裏第一次比較詳細的記載了日本,從他的記載裏,我們知道大概3世紀的時候,在日本列島上出現了一個統治著30個小國的邪馬台王國,“其國本亦以男子為王。住七八十年,倭國亂,相攻伐曆年,乃共立一女子為王,名曰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在魏晉人眼裏,日本還是個靠“鬼道”來“惑眾”的原始部落。

日本邪馬台王國時期,中國正值紛亂的三國時期。當時邪馬台王國主要是經朝鮮半島,和控製中國北方的魏國進行交往。

公元238年(曹操的孫子魏明帝曹睿在位期間),邪馬台女王卑彌呼第一次派遣使者,帶著男女生口10人、土布2匹到達魏都洛陽。見遠夷來朝,魏明帝曹睿很高興,封女王卑彌呼為“親魏倭王”,賜以豐厚的金印、錦緞、白絹、銅鏡、鉛丹等物。

自此,日本一直保持著對陸地大國的恭順,一直到中國陷入空前大動亂的南北朝時期,日本列島的“倭五王”還是通過使者,向南朝的劉宋政權貢獻方物,並要求封號,劉宋的皇帝順水推舟,封之以“安東將軍、倭國王”。

隔著無邊無垠的大海,中國對日本沒有領土要求,沒有資源要求,沒有文化要求。對中國皇帝來說,這個遙遠的東方島國還算恭順,能按時請安納貢,所以時不時封個王賜個印什麼的。日本也樂於接受,因為對經濟文化軍事遠遠落後的島國居民來說,中國是先進文明的發源地,把自己納入中國的文明圈是非常重要而且有麵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