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一下隋唐之前的中國史書來看,日本在中國人的眼裏大致是這樣的:有國王統治,貴賤等級嚴格,跣足椎髻,禮節古怪,耕種禾稻捕魚蛤為生,嗜酒,婦女不淫,無盜賊。

看上去,日本基本是一個人畜無害的小國寡民形象,盡管原始,但沒有絲毫冥頑好戰的樣子。可惜,這不是事實。

三、 桃太郎的冒險

日本有個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桃太郎的故事。故事主角桃太郎在民眾中的受歡迎程度,堪比中國的孫悟空。

桃太郎故事的大致情節是這樣的:很久很久以前,一對老夫婦沒有孩子,過著貧窮的生活。有天老奶奶在河邊洗衣服,撿到了一個桃子,桃子裏蹦出個小男孩。老夫婦就把小男孩當成自己的孩子,取名叫桃太郎。桃太郎長大後力大無比,帶著狗、雞和猴子到鬼島去冒險,打敗了魔鬼,帶回了很多的財寶,一家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把桃太郎故事引申為日本人自古就有侵略行徑,誠然有點牽強,但起碼可以一窺日本人好戰的性格和強烈的海外擴張意識。

日本桃太郎們現實的“鬼島”是近鄰朝鮮。大約從2世紀開始,日本就在朝鮮半島開始了“冒險”, 據《日本書紀》記載,彌生時代的日本人,就常常入侵朝鮮半島掠奪人口和財物,比如懷著大肚子的神功皇後,曾三次發兵征韓,擄來了大量人口。

4世紀以後,日本人的胃口越來越大,已經不滿足僅僅掠奪,而開始在半島南部建立殖民地和駐軍。半島南部的兩個政權百濟和新羅,在日本人的武力威脅下,被迫承認日本的保護國地位,向之朝貢。雖然由於高句麗的強大,日本還無法涉足半島北部,但日本人對朝鮮半島偏執的擴張心態,直接導致了日本不惜和強大的大唐相撞,打響了中日第一次戰爭——白江口之戰。

其實,在白江口之戰前,日本對中國的“不恭”已經有苗頭了。

隋文帝年間,日本第一次派遣入隋使者。《隋書?倭國傳》記載了當時的情形:倭王阿輩雞彌遣使來隋,隋文帝問起倭國民俗。使者回答說倭王以天為兄,以太陽為弟,天還沒亮就處理朝政,天一亮即停止,把白天的事交給太陽管理。

中國皇帝曆來自稱“天子”,隋文帝聽到倭王居然和“天”稱兄道弟,當然很惱火,責令日本改掉這個荒謬的稱呼。

到了文帝的兒子煬帝即位後,日本使者小野妹子(男性,就這個名字,沒錯)再次來朝,這次,派出使者的是日本飛鳥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聖德太子。日本史載聖德太子聰明絕頂,飽讀經書,篤信佛教。聖德太子是日本的攝政,他對內銳意改革,對外實行平等外交,並且把國號由“倭”改成“日本”。

聖德太子在使者攜帶的國書裏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日沒處天子,無恙!”這回不再自稱天的兄弟,變成“天子”了,果然改了稱呼,但是仍然不甘屈居於中國之下,這種“不遜之詞”惹得隋煬帝大為不悅,他責怪手下:“蠻夷書有無禮者,勿複以聞。”

不過,為了顯示上國的威風,隋煬帝決定派文林郎裴世清回訪日本。裴世清在小野妹子的陪同下到了日本難波城(今大阪),第一次有大國使者來日本,聖德太子很開心,新修館驛熱情迎接,但看到隋煬帝的國書後,心情就好不起來了——國書第一句就是“皇帝問倭王”,一副上國對小邦的口吻,顯然隋煬帝是故意警告日本:你就是海外藩王而已,別自抬身價了!

總的來說,日本這個“蠻夷”雖然“無禮”,但中日有交往史的六百餘年來,兩國還是遠隔重洋互不幹涉的睦鄰。直到唐代,刀兵才第一次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