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白江口的硝煙(1 / 3)

第一章 白江口的硝煙

——唐日之戰篇

唐朝和日本打了中日有史以來第一仗——白江口海戰,日本大敗。這一仗確定了在東亞誰是老大,保住了朝鮮半島將近一千年的安寧。和大個子掰手腕的結果,讓小小的島國意識到自己的全方位落後,就此放下身段恭恭敬敬的向勝利者學習。

當一批又一批滿載著盛唐文化精髓的遣唐使船,頂風破浪的駛回天皇翹首以待的本國時,我們驚訝地發現,白江口的硝煙散盡後,日本也贏了。

一、朝鮮半島是個火藥桶

日本被大唐揍,其實是順帶挨了一拳。大唐的仇家是高句麗。

唐朝建國之初,朝鮮半島上正在上演“三國演義”,高句麗、百濟和新羅三個國家鼎足而立。其中,半島北麵和唐朝接壤的高句麗實力最強,是騷擾中原王朝東北邊境的常客。半島南麵的百濟和新羅則國小勢弱,基本看高句麗、唐朝和日本的臉色行事。

對於唐朝來說,朝鮮半島的混亂屬於“曆史遺留問題”。早在隋代,文帝楊堅和煬帝楊廣曾四次興兵征討過高句麗,不過結局都是虎頭蛇尾。第一次文帝楊堅派遣三十萬大軍征討,大軍尚在中途,高句麗王高元就嚇得遣使認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煬帝楊廣的三次征伐也是草草收場,最後一次傾盡全國之力準備一舉成功,卻被山東人王薄一首銷魂的“無向遼東浪死歌”攪了局。後果很嚴重:在遍地狼煙的軍閥暴亂和農民起義打擊下,楊廣最終丟了性命和大隋的花花江山。

一代雄主李世民即位後,唐朝和高句麗的關係繼續惡化,高句麗的權臣淵蓋蘇文對唐朝的外交態度強硬,經常縱兵擾亂邊境。李世民豈是能惹的主?不過,唐朝立國之初,因為主要威脅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突厥,所以無暇東顧。平定突厥後,成為北方各部落“天可汗”的李世民,終於騰出手對付這個不馴的高句麗了。

公元654年,李世民親率十萬大軍攻打高句麗,一路拔城奏凱,但在安市的攻城戰中消耗過大,冬季的嚴寒最終迫使李世民撤軍。正是這次禦駕親征,使得李世民染上了疾病直至病故。

這個梁子算結下了。

那麼,日本是怎麼攪上這趟渾水的?

前文說過,日本人對近鄰朝鮮半島一向虎視眈眈。新羅和百濟兩國地處朝鮮半島南部,國力弱小,加之和日本最接近,所以對這個尚武的強鄰一向敬畏有加,一度被迫向日本朝貢。不過,新羅腳踩兩隻船,一方麵不得罪日本,一方麵積極向大唐靠攏。這種外交上的變化當然激怒了日本人,有一次,新羅使者身著唐服出使日本,竟然被亂棍驅趕出境。

李世民攻打高句麗時,百濟趁火打劫,搶占了新羅的十幾個城池,日本也覺得是個瓜分新羅的好機會,所以加強了和百濟的“通好”。等到高句麗從唐朝攻打的困境中脫身,也把矛頭指向了新羅。親唐的新羅,一下成了三個鄰國的嘴邊肥肉。

公元655年,唐高宗——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在位時期,新羅受到了百濟和高句麗的聯手進攻,一連被奪去三十三座城,新羅王金法敏緊急遣使到唐朝求援。新仇舊怨加一起,李治決定一攬子解決朝鮮問題。

戰爭雙方:唐朝、新羅VS高句麗、百濟、日本,二對三,誰是最後勝利者?

二、前有蘇定方,後有劉仁軌

李治派出了十三萬大軍援助新羅,討伐百濟。

統帥是時年69歲的左衛大將軍、神丘道大總管蘇定方。

少年時看《說唐》,最癡迷書中的第七條好漢羅成,話說那羅公子,玉樹臨風,武藝高強,胯下白龍馬,掌中一杆銀槍,破陣殺敵瀟灑無比。窩窩囊囊的程咬金秦叔寶那夥瓦崗寨兄弟,一到搞不定的時候,就隻能請羅成來解圍。等到後來前六條好漢都死絕了,小羅更是所向無敵,一個多麼有前途的帥哥,卻陰溝翻船,竟然被一個叫蘇定方的家夥用“卑鄙”的埋伏計射死!

長大後讀了幾本史書,才知道《說唐》是個大忽悠。羅成是虛構人物,蘇定方才是真實的大唐無敵上將,北伐突厥,西征蔥嶺,東討百濟,《舊唐書》載:“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

公元660年3月,蘇定方統率水陸大軍近十三萬,戰船1900艘,加上五萬新羅兵,一共十八萬大軍泰山壓頂一樣直搗百濟。百濟兵在熊津江口(今韓國南部錦江口)據險抵抗,蘇定方親率精兵渡江進擊,大敗百濟軍,斬殺數千人,餘眾皆潰。蘇定方乘勝直逼百濟都城俱拔城(今韓國全州)。離城20裏時,“賊傾國來拒,唐軍大戰破之,殺虜萬餘人”,逼使百濟王義慈及太子隆棄城北逃。唐軍乘勝追擊,無奈之下,百濟王義慈和太子隆麵縛而降。

蘇定方撤離時,留下了大將劉仁願在百濟舊都泗沘城鎮守。唐朝大軍一走,百濟的局勢就開始不穩了,百濟的舊將鬼室福信很忠心,他召集了餘部展開“複國”的遊擊戰,為了迎回在日本為人質的王子豐回國即王位,鬼室福信遣使到日本求援,並獻唐俘一百餘人。

當時日本齊明天皇在位,她是位60多歲的老太太,執政的是她兒子——皇太子中大兄。中大兄當然不甘心日本的勢力就此在朝鮮半島瓦解,又看到獻來的俘虜,覺得唐朝兵不過爾爾,於是開始全國總動員,由齊明天皇禦駕親征,率領三萬人馬準備渡海作戰。不料大軍才到九州,齊明天皇染上瘟疫一命嗚呼。出師不利,身穿喪服的中大兄卻毫不動搖,先發兵五千護送王子豐回國,鬼室福信將王子豐迎入周留城(今韓國扶安郡附近),即了王位。

在日本的出兵增援下,百濟的複國勢力越發壯大,反而將劉仁願的部隊圍困在泗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