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二章磨煉穩健的德行(2)(2 / 3)

這裏講的是佛家靜心修行的道理。然而,這個道理對於我們俗世裏的人們,卻有著極大的用處。好多人都是沒有把握住這個“一起便覺,一覺便轉,此是轉禍為福、起死回生的關頭”而墜入了恥辱的深淵的。

唐伯虎說:“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百年身。”為什麼會失足呢?不過一念既出而未警覺和糾正罷了。

帶著鐐銬的殺人犯汪和棟很後悔:“……當時,我也不想殺她。她要是不罵我一句,我也不能。她一罵,我就火兒了……就給了她一刀。一刀之後,我猶豫了一下,接著一想,算了,反正也好不了了,就又捅了幾刀。”一個殺了人的人,事後這樣敘述了殺人時的心理活動與行為過程。本來不想殺人,挨了罵,就給了一刀。這第一刀,就是在“泄憤”這“一念”支配下使出去的。而中間他猶豫了一下,似乎意識到了什麼。但是他沒有徹底醒悟,沒有把自己“挽回理路上來”,最後,又捅了幾刀要了人家的命,自己也隻好等著去見閻王了。

我們年輕人心浮氣躁,意氣升騰。凡事易於隨欲而行,怎麼痛快怎麼來,怎麼過癮怎麼幹。這最容易在不經意間,把自己引向邪路。重則,害身成禍;輕則,啟劣習之端。無論是災禍還是劣習,它都將毀掉人的一生,所不同的僅僅是,災禍毀人立竿見影,而劣習則讓人慢慢完蛋!

所以,我們應該慎重對待心中的每一個念頭,念起之際,一定要用公認的是非、利害標準來評價論證一下,這很有用的。

不可稍變操履不可太露鋒芒

淡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檢飾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稍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淡泊:不看重名利,心底清靜。濃豔:色彩濃重而豔麗。暗指榮華富貴。檢飾:檢點。操履:一貫的品行。鋒芒:刀劍的尖端或刃部,比喻人的才華和銳氣。

不看重名利的人,一定會被熱衷名利的人所猜忌;檢點自律的人,往往會被狂妄放肆的人所排斥。所以,君子生活在這種可能被猜忌和排斥的環境中,固然不可改變自己一貫的品行,但也沒必要鋒芒畢露。

“濃豔者”也好,“放肆者”也罷,對付他們有更好的辦法。對於“濃豔者”,給他兩句好聽的,也就把他穩住了,如果心裏覺得虧了自己的德行,那就學學康熙年間的高士奇,可以在“好聽的”話裏罵他幾句。當時,有個權相明珠,他想在皇帝麵前顯示自己的才能,就寫了詩,要才華橫溢而又一向清高的高士奇在他的詩文下麵寫幾句讚語。高士奇不想寫,但又怕得罪他,於是就寫到:“高出杜上,又在齊下。”明珠看了大喜,“高出杜上”?天哦,我的詩比杜甫的還高!“又在齊下”?“齊”是誰?不管了,反正肯定是個人物,“高出杜上”已經很了不得了。其實呢,高士奇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高出杜(肚)上,又在齊(臍)下”……你說那是個什麼物件兒?這笨人喜滋滋地挨了頓臭罵。

至於“放肆者”那就更好辦了,像劉表對付彌衡那樣,把他交給黃祖就行了。借力打力,輕輕一躲,讓他撞牆去便了。再說“放肆者”沒幾個長久的,也不會太礙事。

倒是我們的鋒芒值得憂慮。在什麼時候鋒芒畢露都是不妥當的,“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製百動”。收斂一些,穩當一點,對己對人都有好處。

知有生之樂懷虛生之憂

天地有萬古,此身不再得;人生隻百年,此日最易過。幸生其間者,不可不知有生之樂,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萬古:古,分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萬古指時間長久。

虛生:虛度人生。

宇宙天地是永恒存在的,而我們的生命卻不會有第二次;人的一生隻有百年,這在茫茫而永恒宇宙中不過是一瞬間,很容易就過去了。有幸降生到這個宇宙中的人,不可以不知道人生的珍貴和樂趣,同時,也不可以不懷有虛度此生的憂慮。

這是個古老但意義永恒的話題。很多人都知道這個話題的分量,也都知道“生不再來”、“此生可貴”的道理,但真正用這個道理來管理自己的生命的人,卻少之又少。這裏麵的原因很多,但是我想,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無奈吧!

問題的關鍵不是想不想虛度,而是怎樣才叫虛度,怎樣才叫不虛度。好權者認為當了大官,就沒有虛度;好財者認為富可敵國,就沒有虛度;好學者認為才高八鬥、著作等身、名滿天下,就沒有虛度;好色者認為有三妻四妾、紅顏三千,就沒有虛度;道家以修煉成仙為沒有虛度;佛家則認為一切都是虛的,無所謂度不度,能到西天極樂世界就算沒有虛度……所以,自己的人生到底虛度沒虛度,要有自己的標準,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來套自己。好多老太婆都指著自己的老伴兒說:“我這輩子嫁給了你,真是白活了!”言下之意就是:她嫁給他就虛度了此生。不過,我考慮,假如她嫁給了別人,也許還不隻是虛度呢,弄不好是遭罪一生也未可知。

因此,就人生是否虛度的問題,我們應該看開一點,不要過於功利。玩了命地想要不虛度,結果很可能就是個瞎忙活。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我們都很渺小,也很無奈,但是,我們都活著。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盡,用之不竭……”我們可以盡情生活、盡情地享受。隻要活得踏實、誠懇就好了。

其實,最好的觀點是:做該做的事,享該享的福。虛度不虛度的問題,隻有到即將離開人世的時候才能有個定論。

公論不可輕犯權門切勿傾心

公道正論不可犯手,一犯則貽羞萬世;權門私竇不可著腳,一著則玷汙終身。

公道正論:經實踐證明為正確,而又被公眾認同的觀點和規範。

犯手:觸犯、違反。

貽:贈與,遺留。

私竇:地窖;洞穴和小路;水溝,陰溝。

著腳:腳踏進去。喻指參與。

玷汙:汙染,弄髒。

經實踐證明為正確、而又被公眾認同的觀點和規範是不能輕易去觸犯的。一旦觸犯了就會給自己帶來永久的恥辱;權貴們鉤心鬥角、營私舞弊的事情,不可以參與進去,一參與就會讓人一生都不幹淨。

弄清楚洪應明的“公道正論”,頗費周折,到現在我也不敢確定我的解釋是不是他老先生的本來意思。

什麼是“公道正論”?道德算不算?法律算不算?科學定理算不算?按理說,應該算。可是,道德是分階級的,不同的人群奉行著不同的道德;而法律盡管要求人人遵守,但法律也有時代性和階級性,違反了法律會受到製裁,但卻不一定“貽羞萬世”;至於科學定理,就更沒個準兒了,哥白尼的日心說,當時是“公道正論”,而現在卻是胡說八道。

所以,我隻好把他的“公道正論”解釋為:經實踐證明為正確,而又被公眾認同的觀點和規範。比如,為官不能貪汙受賄,老師不能誤人子弟,醫生必須治病救人,等等。

我不認為洪應明的“公道正論”是指當時的法律和道德,比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以及女人必須裹小腳之類的。他不應該這樣的功利。

“權門私竇不可著腳”,這個比較好理解。盡管從古至今,“著腳”於“權門私竇”之輩人山人海,也確實有幾個“玷汙終身”了的。然而,人們還是不斷地爭著要把腳伸進去。為什麼?那樣有好處。而“玷汙終身”的壞處,僅僅是個可能。不要善良地以為那些家夥都會“玷汙終身”,其實,他們也不在乎這個。所以,我們得想辦法看住他們,這才是正理。

而且,這種事情全在自己臨機把握。“著腳”為私,當然不好,若是為了更多人的利益呢?要知道,凡是有權力的地方,都有點“私竇”之弊,能都不去嗎?權門裏麵無好人,誰來給百姓服務?

“孩子們,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你們可以和魔鬼同行,直到走過那座橋……”這是基督教東正派的一句箴言。告訴我們,做人做事不要膠柱鼓瑟,要懂得適當的權變。

見公論不可輕犯,入權門切勿傾心!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

小處不滲漏,暗處不欺隱,末路不怠荒,才是真正英雄。

滲漏:氣體或液體通過孔隙流失。喻忽略細節。

欺隱:依仗別人不知道的條件和環境。喻以為別人不知道而做醜事。

末路:路途的終點,比喻困苦、沒落的境遇。

怠荒:怠惰,頹廢,頹唐。

小事不疏忽,背地裏不做見不得人的事,身處困境而不怠惰頹廢,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知微見著,明察秋毫——這是成事者必備的品質和本事。大患大錯總是肇始於細枝末節,大是大非也常在小事上映現出其實質。寬宏大量是對人,而明察秋毫則是對事。

“暗處不欺隱”,這是做人至高的境界,人們少有做得到的。但也隻有做到了這一點,活得才能安然。不要以為周圍沒人就放縱自己。你怎麼知道沒人?也許草叢裏就有一對兒正在親熱呢。更不要說針孔攝像頭和竊聽器已經普遍使用的現實了。

末路淒涼,而英雄處此卻風姿依舊。我不希望大家都走上什麼末路,但在生活中,做一件事遇到難以逾越的障礙的時候總是無法避免的。那個時候,你也許會感到,此事已經沒有出路了。也就在這個時候,命運對你的考驗也就開始了。是孬種還是好漢,全憑此時的作為。急皮酸臉、怨天尤人,或委靡不振、借酒澆愁……說明你是孬種;靜坐沉思,邀友放歌,條分縷析,繼續努力或毅然放棄而另辟天地……這是好漢。

好漢不好當,但也沒辦法,事到臨頭必須當好漢,隻有好漢才能走出困境。孬種隻能等著人家來救,誰來救?哪個餡餅是從天上掉下來的?

“人必先自助,而後人助之”,就是要人來扶助,自己也得首先是個值得幫助的人。

猛然轉念魔變真君

當怒火欲水正沸騰時,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誰、犯的又是誰?此時能猛然轉念,邪魔便化為真君矣。

邪魔:邪惡的魔鬼。此指不好的欲念。真君:上帝。

當怒火上升而欲念翻滾之時,盡管明知這是不對的,卻又放任不管。知道不對的是誰?明知故犯的又是誰?倘若能翻然悔悟,那麼邪魔就變成上帝了。

一念之差可以為賊,一念之正可以為聖。

有多少人在關鍵的時候壓下了怒火、熄滅了欲火而換來了事後舒心的慶幸?相信有很多人,他們都幸福地生活著。又有多少人在關鍵的時候沒有壓下怒火、沒有熄滅欲火從而鑄就了現在的悔恨呢?相信也有許多人,他們都在苦惱中煎熬著。

一個德高望重的老學者在如花似玉的女人麵前驀地欲火升騰,把持不住,在行其“好事”的時候給警察逮了個正著。結果,名聲掃地,在學生、老伴兒和兒女麵前灰頭土臉。何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