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三章積澱成事的胸襟(1)(1 / 3)

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三章積澱成事的胸襟(1)

麵上不掛千層甲胸中不積一絲塵

麵上掃開千層甲,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

甲:動物堅硬的外殼;古時戰士的護身衣,用皮革或金屬製成。此指偽裝。

眉目:眼和眉,指人的麵貌。

憎:厭惡,嫌棄。

隻有掃去臉上的各種虛偽之態,人的麵貌才不會令人厭惡;隻有洗掉心胸裏的汙垢,人的言語才會有純正的韻味。

一定的內容總是會反映為一定的形式,一個心地肮髒、猥瑣的人,他的眉目之間也自然會有令人厭惡的神態,這是連他自己都無法掩飾的。古來就有“掛相”之說,盡管也有不完全準確的時候,但大致上都差不了太多。

麵上的千層甲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的,然而,麵上的甲胄多了,起碼就會現出呆板、死硬之狀。我們可能都見過麵色陰沉、少言寡語之人,偶爾的笑靨也是那麼勉強而艱澀的人。對於這種人,你不用思量,憑直覺就能知道他絕非善良之輩了。難怪洪應明教導我們“遇沉沉不語之士,且莫輸心”呢!

“胸中滌去數鬥塵,語言方覺有味。”一個心裏藏有很多齷齪念頭的人,其言談肯定讓人膩歪;而一個內心世界一派蕭索、頹廢的人,其言談也一定是令人壓抑的。

我們當然要做眉目朗秀、語言清純之人,那麼,就要潔淨自己的心地,少些無聊的念頭、少些不潔的想法、少些消極的情緒。麵上不掛千層甲,胸中不積一絲塵,這樣就好了。

未必火內栽蓮切忌水底撈月

得意處論地談天,俱是水底撈月;拂意時吞冰齧雪,才為火內栽蓮。

拂意:違反自己的意願,不順心。指逆境。

火內栽蓮:佛道俗語。指上乘修煉之法。此指真正的曆練。

得意的時候談天說地,都是水中撈月般的虛妄閑白之事;而逆境中吃苦受罪,才是火內栽蓮般的真正錘煉。

“水底撈月”的事情估計大家都做過,哥仨姐四地在一起推杯換盞,喜笑顏開。俗一點的香歌豔舞;雅一點的風花雪月。總之是大家濟濟一堂,談天說地,卿卿我我,迷迷糊糊。到底為什麼那樣,誰也弄不清楚。高興嗎?當時很興奮,過後又都覺得有點莫名的失落和索然。其實也沒什麼奇怪的,一群猴子,一個揪著一個的尾巴,倒掛著到水裏撈月,撈的時候興致勃勃,最後沒撈到,不也都覺得沒啥趣味嘛。

而“拂意時吞冰齧雪”則不同了。這個時候沒人陪你,隻有你一個人艱難地苦撐。你一方麵寂寞地與真實的自我相親;一方麵又冷靜地審視著碌碌的世人世事。這將有利於你跟真實的自我建立牢固而順暢的聯係,從而養成心形合一、進退有軼的優秀品格;同時,也獲得對人情世事的深刻了解與把握。

我們沒有必要刻意製造“拂意”之事而去“吞冰齧雪”,隻要能在“論地談天”之時,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就很好了。

無真宰則遇事便倒無圓機則觸物有礙

操存時要有真宰,無真宰則遇事便倒,何以植頂天立地之砥柱;應酬處要有圓機,無圓機則觸物有礙,何以成旋乾轉坤之經綸。

操存:品格與胸懷。真宰:主宰。指真純的定力。砥柱:山名,位於河南三門峽以東黃河急流中,山形像柱。比喻起支柱作用的中堅人物或力量。應酬:交際來往。處理人事關係。圓機:圓滿成熟的心性與能為。旋乾轉坤:乾,指天。坤:地。經緯天地,治理天下。經綸:整理過的蠶絲。喻籌劃治理國家大事。借指抱負與才幹。

修養品格要有真正的定力,否則遇到阻遏就會把持不住,這樣的人怎麼能成為中流砥柱呢?處理人事要有圓熟心性與手段,否則將矛盾頻生,這樣還怎麼施展經天緯地、治理天下的抱負與才幹呢?

胸無真宰,遇事便倒的人太多了,討論他們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倒是應該關注一下因無“圓機”而“觸物有礙”,進而壯誌未酬身先死的人。

我們的生活中,有才能的人很多,但有才能而無“圓機”,不善於為人處世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往往長於理事而拙於為人,而且,多是性情高傲、行止偏異。在工作中不但不能合眾,反倒四處樹敵。因此,在他施展才華的過程中,總是頗多掣肘,甚至還容易遭到無端的攻擊和陷害。

有才能是好事,但有才能的人也不要忘了,世界是人的世界,所有的事情都與人有關係。做事情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處理人事,人事妥帖了,得到了認同和配合,物的事情才可以順利進行。

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說:“都市人的白發,十根有九根是為人際關係而白的!”言語間充滿了良知和苦澀,更深刻地揭示了我們所共同麵臨的破敗的現實。我們可以對這個現實有一個清醒的評價,但同時也不能忘了,做事的時候,一定要順應它。盡管流著眼淚,也要順從。

臨禍而不餒得福而不驕

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所以禍來不必憂,要看你會救;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所以福來不必喜,要看你會受。

儆:告誡,警告。

當上天要賜福給人的時候,總是先有意為難你一下,所以,有了難處不必擔憂,就看你能不能自救;當上天要降禍給人的時候,總是先給你點好處來驕縱你一下,所以,遇到了好事不要忘乎所以,就看你是如何消受它的。

洪應明假托天意,道出了禍福互為彼此的辯證關係。

其實,在某種意義上說,一事既出,是禍是福,完全取決於人的心態和處理方法。看來是禍,心態積極,處理得當,往往反而會造就大福;而看來是福,由於心態消極,處理不當,往往反而會釀成大禍。

受人排擠而離開公職,是不是禍?但他沒有頹唐,沒有沉浸於無休止的怨恨之中,下海經商,最後成了企業家。這是因禍得福,而福根在禍。

中獎得了500萬,是不是福?但“他乍穿新鞋高抬腿”,得意忘形,揮霍無度,四處張揚,結果,得了莫名其妙的病症,又被綁了票。這是因福得禍,而禍根在福。

因此,福禍當前,心態最主要。臨禍而不餒,得福而不驕,這才是做人的正道。

密則神氣拘逼疏則天真爛漫

密則神氣拘逼,疏則天真爛漫,此豈徒詩文之工拙從此分哉?吾見周密之人純用機巧,疏狂之士獨任性真。人心之生死,亦於此判也。

密:無間。此指精細的用心。拘逼:束縛,強迫。

天真:指單純、樸實、幼稚,頭腦簡單;引申為不受禮俗拘束的品性。

爛漫:坦蕩,不做作。

機巧:機智巧妙,隨機弄巧(有貶義)。

疏狂:散漫,矜傲,放蕩不羈。

用心太細密則精神氣度都會顯得局促,而粗疏隨便一些就會質樸而自然,這一點難道隻體現在詩文的工巧與拙樸上嗎?我看周密之人都是善用機巧,而放蕩不羈之人則多為率性真純。人心的榮枯也就是以此來判別的啊。

洪應明認為心機太重的人,心性容易枯暗;而率性真純的人,心性則常保滋潤。想想也真的是這樣。生活中,麵嫩的人總是些沒心眼的人,而老氣橫秋之輩則多為心機重重之徒。

看來,我們還是應該多留些天性的純真與質樸在自己的品格之內呀。心機太重,算計太多,未老先衰。其實,算也沒用,你算得過天嗎?沒聽說“人算不如天算”嗎?沒見過“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嗎?

世外蓬茅今何在幕天席地費周章

蓬茅下誦詩讀書,日日與聖賢晤語,誰雲貧是病?樽壘邊幕天席地,時時共造化氤氳,孰謂醉非禪?

蓬茅:蓬:蓬蒿;茅:茅草。指簡陋的房屋。

晤語:會麵談心。

樽壘:酒杯羅列。樽:盛酒器具,酒杯;壘:物體重疊摞起。

幕天席地:把天空當做幕,把大地當做席。

造化:福分、運氣;大自然、上天。

氤氳:煙雲彌漫;光影動蕩。

禪:佛教語,靜坐默念,參悟佛理。

在茅屋下誦詩讀書,天天都和聖賢會麵談心,誰說貧寒就痛苦?以天做帳、以地做席,開杯暢飲,隨時都和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誰說醉了就不是參禪悟道?

活學菜根譚

如果現在能過上那樣的生活,可就太好了。可是,現在讀書都是有實際目的的,就算和聖賢見了麵,也沒啥可說的。聖賢的“之乎者也”也沒幾個人能明白。而且,就算茅屋也不讓你隨便搭建。

再者,謂貧不病,也有點強作歡顏的意思。安貧樂道,恬淡脫俗是很好,但脫離了現實,就要流於虛妄。明代是怎樣一個情形,我不清楚,我隻知道現在若想安靜地在“蓬茅下誦詩讀書”而“日日與聖賢晤語”,那起碼你就得有比一般人多的錢,隻有富了,你才能營造出這樣的環境和心境。否則,孩子要上學,老人要看病,連飯都吃不上,餓得兩眼發花,還頌什麼詩、讀什麼書?

時代不同了,人類的生存環境有了巨大的改變,我們對古人的教誨,也應該有所取舍地領教。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

迷則樂境為苦海,如水凝為冰;悟則苦海為樂境,猶冰渙作水。可見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隻在一轉念間耳。

迷:分辨不清;過分眷戀。

苦海:佛教比喻苦難煩惱的世間,也比喻困苦的處境。

悟:理解,明白,通達。渙:消釋,融化。

若癡迷、愚鈍,那麼本該快樂的事情也可能讓你痛苦,有利的條件也會被你當做不利的條件,就如同把水凍成了冰;若睿智、通達,那麼別人認為是痛苦的事情卻能體味到快樂,不利的條件也能被你找到有利的方麵,就如同把冰化成了水一樣。可見,苦與樂並不是完全隔絕的兩個境界,迷與悟也絕非互不轉化的兩種心緒。是苦是樂,是迷是悟,全在於轉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