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三章積澱成事的胸襟(1)(2 / 3)

“苦樂無二境,迷悟非兩心”,事物是辯證的。睿智通達的人總能化苦為樂,順逆自如。冷靜的思想和樂觀的情緒對人的影響頗為深遠。

一個小孩和一個水手聊天。

小孩問:出海那麼危險,那麼辛苦,你怎麼敢出海呢?

水手說:大海也有很美好的一麵呀。

小孩問:你爺爺死在哪兒?

水手說:死在海上。

小孩問:你父親死在哪兒?

水手說:也死在海上。

小孩問:那你怎麼還敢出海呢?

水手問:你爺爺在哪兒死的?

小孩說:在床上。

水手問:你父親在哪兒死的?

小孩說:也是在床上。

水手問:那你怎麼還敢到床上去呢?

小孩啞然。

水手說:大海是很危險的,出海也很辛苦,但我覺得我能應付那些危險。盡管辛苦,但其中也有很多在岸上無法體味的樂趣。而且,出海回來,魚蝦滿倉,我就可以過上一段富足、快樂的時光。所以,我才出海。

這個水手的回答與提問盡管有些詭辯的味道,但也確實說明了一個道理:凡事都要用積極的心態對待。海與床都死人,但同時也都能給人帶來生機和幸福,關鍵就看你以什麼態度和什麼方法去對待。

勿同天地論勞逸休與日月較盈虧

天地尚無停息,日月且有盈虧,況區區人世,能事事圓滿而時時暇逸乎?隻是向忙裏偷閑,遇缺處知足,則操縱在我,作息自如,即造物不得與之論勞逸、較虧盈矣。

暇逸:悠閑逸樂。操縱:把持;支配。造物:天之造物,指大自然。

天地尚且在不停地運動,日月都有陰晴圓缺,更何況小小的人世,怎麼能事事圓滿而時時悠閑安樂呢?隻要勞逸結合,知足守分,就可以把握自己的生活了。就是說,人不要與自然較勁,要按規律行事。

想想也果真如此。

整個宇宙都在一刻不停地運轉著,我們人怎麼能一味地懶惰呢?日月都有圓有缺,我們的生活怎麼可以指望事事圓滿呢?

因此,工作和忙碌應該是我們應有的本來狀態。如果累了,我們可以忙裏偷閑,找機會歇歇,勞逸結合嘛。而當遇到欠缺和不順的時候,就去看看那半彎殘月,心氣也就順了。

在這裏,洪應明的觀點絕無半點消極、宿命的意思。恰恰相反,他教了我們一個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勞碌與不足的方法。

造化喚作小兒天地原為大塊

造化喚作小兒,切莫受渠戲弄;天地原為大塊,須要任我爐錘。

渠:他。造化:福分;好運氣。大塊:大地;大自然。

爐錘:爐:盛火或冶化之器,引申為冶煉的行為;錘:有柄的重物,引申為擊打。

命運就像個不定性的孩子,千萬不要被他戲弄;天地原本是自然之所,一切都是任由我們自己來把握和創造的。

命運和運氣的確像一個刁蠻、頑皮的孩子那樣難以捉摸。生活中,常見這樣的事情:一個故作深沉的大人被一個頑皮孩子捉弄。那情景的確讓人忍俊不禁。

人的一生也總難免被命運所作弄。想當法官,卻做了囚徒;想當老板,卻做了司機。本來愛的是張家姑娘,可偏偏和李家丫頭過了半輩子……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陰差陽錯地發生了。無奈之下,我們就說:命運真能捉弄人!

這種造化弄人的感歎,悲則可悲,但也沒什麼道理。說到底,捉弄你的不是什麼命運,就算是命運捉弄了你,那麼,你讓一個“小兒”給捉弄了,那又是怎麼回事?

其實真正捉弄你的是你自己。天地原為大塊,是任人們施為的天空和土地。糧食靠自己來種,果子靠自己來采。你種了什麼就要吃什麼,你采來了什麼就得吃什麼,怨不得別人。

天地自有和氣人心須造喜神

疾風怒雨,禽鳥戚戚;霽日光風,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無和氣,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

戚戚:憂懼,憂傷的樣子。霽日光風:雨後麗日,明朗和風。指天氣好。

欣欣:蔥蘢茂盛。喜神:快樂的心境。

疾風怒雨令鳥兒憂懼;風和日麗則草木蔥榮。可見大自然不能沒有晴朗的天氣,同樣,人也不能沒有快樂的心境。

疾風怒雨、狂風暴雨、淒風苦雨……這樣的惡劣天氣,鳥兒憂懼,人也受不了。而麗日高照,和風習習,不但人心和順,就連草木也都蔥蘢茂盛生機勃勃。環境、氣氛對於造物的作用真是神奇得很。

自然環境如此,那麼,我們的心理環境如何呢?也是一樣的,惡劣的心情,總會讓人麵現乖戾之色;而沮喪的情緒,也總是表現為眉宇間的頹唐。而且,惡劣的心情與情緒,又總是會影響和幹擾周遭其他人的心情和情緒。你無端地弄壞了別人的心情,既表明了你的修養低下,同時也會惹人生厭,弄壞了人際關係。更重要的是,它會影響你的健康,不隻是心理健康,還有生理健康。

所以,我們應該盡量為自己營造並保持一個良好的心境。這樣對人對己都有莫大的益處。

田地要放得寬惠澤要流得長

麵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惠澤要流得長,使人有不匱之思。

田地:耕種用的土地;地步,處境;心胸。此指心胸。

惠澤:對別人的好處。匱:窮盡,缺乏。

對待與你交往的人和事要寬厚,使人們沒有怨尤;留給後人的好處要價值恒久,使他們抱有無盡的懷念。

寬厚是器量恢弘的表現,是衡量一個人修養如何的重要標誌。

聖人雲:“寬則得眾。”隻有胸襟豁達、處世寬厚的人,才有可能妥善地處理生活中的矛盾,平衡各方麵的利益,進而加強自己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以利於在生活和工作中順利地實現自己的意誌和計劃。

春秋戰國之時,齊桓公不記管仲的一箭之仇,拜其為相並尊為仲父。後來,終於在管仲輔佐之下,使齊國成為五霸之首。

藺相如胸懷全局、寬容大度,最後感動得廉頗負荊請罪,由此成為千古美談——“將相和”。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少婦在坐車時,將一袋餅幹放在身邊,並隨手從袋裏取出來吃。少婦旁邊坐有一位男士,令她吃驚的是,這位男士竟然也旁若無人地去拿袋裏的餅幹來吃。少婦吃,他也吃。不一會兒餅幹就剩最後一塊了,少婦以為他不會再拿這最後一塊了。可出乎意料,那男士竟微笑著,把那塊餅幹一分為二,給了少婦半塊,自己吃了半塊。此時,驚愕與憎惡已經填滿了少婦的胸膛。她不知如何是好,就惡狠狠地罵了句:“無賴!”男士沒有吱聲,隻是紅著臉低頭喝水。

沒多久,車到站了,少婦起身下車,剛一站起來,便呆住了。她發現:自己剛才買的那袋餅幹,原封不動地放在座位的另一邊——剛才吃的餅幹卻是那位男士的!

少婦道歉,男士一笑說:“快下車吧。”

大家以為這個先生的風度如何?若換成我們會怎麼做呢?

法國作家雨果說:“地球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胸懷。”人們都喜歡寬厚的人,而生活又實在需要寬厚的人,既然如此,就請大家都來度量一下自己的胸懷吧,看看自己究竟有多大器量。

蓋世之功毀於自恃

蓋世的功勞,當不得一矜字;彌天的罪過,當不得一悔字。

蓋世:才能、功勳等壓倒當代,沒有人能比。當不得:抵不上,承受不了,禁不住。

矜:自誇,自恃。彌天:彌漫整個天空。悔:懊惱過去做得不對。

蓋世的功勞,也禁不住居功者的驕矜與自誇;彌天的罪過,也抵不上當事人的深刻懺悔。

三國時期有個許攸,經綸滿腹,才華出眾,是袁紹手下的重要謀士。有一年他棄袁紹而投曹操。因為他是曹操舊友,又是有名的賢士,而曹操又正處在進退維穀之時,因此,聽到他的到來,喜得曹操竟然倒履相迎。

入了曹營後,許攸建議曹操出兵烏巢,燒掉袁紹的囤糧之所,結果成功。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使形勢開始有利於曹軍。隨後,他又幫助曹操收降了袁紹的兩員大將張郃高覽。

官渡之戰結束,許攸又助曹操幾戰袁軍,屢立大勞,最終平定了冀州。可以說,在曹操與袁紹的起決定性較量中,許攸的功勞最大,超過曹營所有謀士和將軍。但此後許攸居功自傲,不但屢次輕慢曹操,稱呼曹操小名,而且還逢人就誇耀自己的功績。曹營上下對他都多有反感,而曹操表麵上雖沒發作,私下裏卻已經開始對他另眼相看了。

一次,許攸出鄴城東門,指著曹操的宅邸對左右說:“這家人若沒有我,進不得此門。”有人向曹操告發,於是許攸被收押,不久被殺。

一個人無論居有多麼大的功勞,都不要自恃而驕。你立功的意義在於,你的立功行為給別人帶來了好處,如果你在給別人帶來好處之後,又要別人忍受你的盛氣淩人,這就沒有道理了。罹禍或被人遺棄都是必然的事情。

潔常從汙出明每從暗生

糞蟲至穢,變為蟬而飲露於秋風;腐草無光,化為螢而耀采於夏月。故知潔常從汙出,明每從暗生也。

糞蟲:生長於糞土中的蛆蟲。此指蟬的前身。

蟬:俗名“知了”。古人認為蟬隻以露水為食,故謂其高潔。

螢:螢火蟲,因體內含磷,所以發光。古人認為它是由腐草變成的(“螢是從腐草和爛竹根而化生。”——《格物論》)。

糞蟲最髒,但變成蟬之後則以秋露為食,成為高潔之物;腐草無光,但化作螢火蟲之後則吸采夏月之光輝,成就明亮之身。所以我們應當知道:潔淨的事物總是產生於汙穢之處,而光明常常孕育於黑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