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三章積澱成事的胸襟(1)(3 / 3)

任何事物,從產生到終結,都要經曆一個由一種狀態轉化到另一種狀態的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是由醜到美、由汙到潔、由暗到明、由弱到強……也可能是反之,更多的則是參差錯落、交叉轉化。殿堂之花,其根必有至汙之肥;萬軍之帥,其前本是胯下之人。

所以,我們要曆史地、發展地看待事物。一事一人,擺在麵前,不要僅就此刻所見到的現象,而對其做出最後的評價。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知其未然。否則,我們將無法正確地品人用物。

矜高倨傲賤人品性

居高傲慢無非客氣,降伏得客氣下,而後正氣伸;情欲意識盡屬妄念,消除得妄念盡,而後真心現。

客氣:本意為講場麵話,不吐真言。此指虛浮的心態。

正氣:與邪氣相對,本意為剛正的氣節。此指端正的心態。

情欲:欲望,欲念;誌願,願望。通常特指對異性的欲望。

意識:人對世界的感覺和認識。妄念:與己無關的、多餘的、不正當的念頭。

真心:此指純淨的心境。

人之所以矜持傲慢,都是因為心態虛浮,隻有消除了虛浮的心態,人的言行才能端正而至誠;人的情欲多為與己不利、無關的非分之想,隻有消除了這些非分之想,人才可以擁有一個純淨而恬淡的心境。

看了這些話,我們就應該明白,平時我們的驕矜之態是多麼可惡而可憐了吧。

大家都有過矜持的時候,也有過居高臨下、傲慢無禮的時候。但大家是否都能明白,這些近乎惡劣的辭色都是由什麼主使的呢?對於這個問題,恐怕很少有人探究過,至少沒有對自己探究過。如果我們探究過,那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原來是那麼的淺薄和虛浮。

人為什麼要傲慢?無非是要告訴自己:我比他優越,我比他尊貴……而已,純粹是一種可悲的自我愛撫。可是,當你傲慢了之後,別人並不會因為你的傲慢就認為你比他優越和尊貴。

行不去處思退步行得去處讓三分

人情反複,世路崎嶇。行不去處,須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處,務加讓三分之功。

崎嶇:地麵高低不平。行不去處:走不到、過不去的地方。

人情反複無常,人生之路坎坷不平。遇到無法逾越的阻礙時,應該理智地後退一步;當暢通無阻的時候,務必要有謙讓三分的襟懷。

寥寥十數春秋短,苦樂相接說不完的長!

人這一生,盡管轉瞬即逝,但卻必須跨過數不清的溝溝坎坎;飽嚐說不盡的苦澀辛酸。過不去的時候,心焦意苦,悲傷頹廢;一帆風順的時候,卻誌得意滿,意浮似柳絮,身輕若鴻毛,不知不覺中就弄丟了自己。

洪應明說“行不去處”要思退步,而“行得去處”則要斂讓三分。道理是不錯。可問題是,誰能知道究竟何時才是“行不去處”呢?誰又能知道這一步之退,到底會退到哪裏,以及它對自己的一生意味著什麼?

得意時斂讓三分,誰都明白,就連流氓地痞的胸口都文著大大的“忍”字。可是,當觥籌交錯、霓虹耀眼的時候,誰又能想得起來呢?

人性的弱點不在於不明事理,而在於“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

降魔先降心馭橫先馭氣

降魔者先降其心,心伏則群邪退聽;馭橫者先馭其氣,氣平則外橫不侵。

魔:此指亂人行止的欲念。退聽:放棄。如“退聽謝事(放棄權力)”。

橫:此指外界的幹擾。

若要遏製魔鬼般的欲念,必須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地,心地端正了,各種欲念也就自然消失了;若要控製外界的幹擾,必須首先克服自己浮躁的心氣,心氣平定了,外界的幹擾也就不起作用了。

人做荒唐事,大多是在某種欲念的引領、甚至“強迫”下做的。所以,人們習慣於把那些無法遏製的欲念比喻成魔鬼。假如想不去做荒唐的事情,那首先就得降伏這個魔鬼。而要降伏這個魔鬼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敢於自審與自省。隻有深刻地自審與自省,才能夠把產生魔鬼的內心世界清理幹淨。

然而,要掃淨自己的內心,進而掃除心中的魔鬼,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自審與自省僅僅是個必經的途徑,而最終能否把心中魔鬼清除,則是另外一回事。

王陽明說:“破山中之賊易,破心中之賊難。”難就難在,家賊難認,家賊難防。

人,往往最不善於辨析自我欲念的良莠與對錯,更不善於對自己的思想開刀。不是越弄越亂,苦惱不堪,就是想盡辦法為自己開脫。

所以,降心魔也好,馭外橫也罷,最重要的還是確立正確的是非觀,同時,弄清楚自己的根本目的和利益是什麼。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要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塵裏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達?處世不退一步處,如飛蛾投燭,羝羊觸藩,如何安樂?

振衣:抖落衣服。濯足:洗腳。超達:超過,達到。羝羊:公羊。

藩:籬笆。

做人若不給自己確立一個高一點的目標,那就如同在灰塵裏抖動衣服、在泥水裏洗腳一樣,怎麼能夠脫穎而出呢?處世若不處處留有餘地,那就像飛蛾投火、公羊用角去撞籬笆牆一樣,怎麼能平安快樂呢?

在灰塵中抖動衣服,越抖動灰塵越多;在泥水裏洗腳,越洗越髒。所以,要到幹淨的地方抖動衣服,而在清水裏洗腳。

做人也是如此。如果沒有一個高於現狀的目標,我們怎麼能超越自我而使生活更加美好呢?

飛蛾投火,自取滅亡;羝羊觸藩,籬笆纏角,自己找苦吃。因此,我們既不能像飛蛾那樣凡事不明就裏、不自量力;也不能像羝羊那樣,麵對明顯的麻煩還要意氣用事,不知進退。

立獨特之言行本分之事

春至時和,花尚鋪一段好色,鳥猶囀幾句好音。士君子幸值清時,複遇溫飽,不思立好言、行好事,雖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好色:好景色。

囀:鳥鳴(“雁兒高囀,喚來彩雲遊天際。”——郭小川《春暖花開》)。

士君子:1.古代指上層統治人物。周製,“士”指州長、黨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2.有學問而品德高尚的人;3.泛指讀書人。

春天到來,時令剛好,花兒尚且要鋪滿大地造一片美好景色,鳥兒都要囀唧幾段美妙的歌聲。士君子有幸生在清明之世,又無溫飽之虞,若不想著寫幾篇對人有益的文章,做一些對人有益的事情,那就算在世上活了百年,也就如同一天都沒活過。

為人一世,是該做點有益於人的事情。比如把自己的美好情懷,獨到的見解寫出來與世人分享,或許真能啟迪人的心智,陶冶人的情操呢。不要擔心文筆不好,思想不深,其實,大家同世為人,誰也比誰強不了多少。你的文筆不好,若勤奮地寫下去,也許就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了呢;而你的思想是你從自己的角度觀察事物所形成的,你看到的,別人不一定看到,你想到的,別人不一定想到。在這個問題上,思想無所謂深淺,隻在乎是否獨特。隻要是你的真實見解,那就一定獨特。

行好事,不容易。那就別做壞事吧。

一苦一樂相磨煉一疑一信相參勘

一苦一樂相磨煉,練極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參勘,勘極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參勘:領悟,琢磨;調查,分析,考察。

人生是苦樂相間的,這些苦樂之事的經曆對人就是一種磨煉,經得起這種磨煉而得到的幸福,往往都會長久;看人看事做學問,都要遇到很多疑問和無法把握的事情,所以,要詳加分析。敢於質疑、敢於相信。當質疑與釋疑的能力達到一定程度了,你就能獲得有用知識和真實的才幹。

人生苦樂磨礪人,這個就不說了。關鍵是“一疑一信相參勘”,這個很重要。

看電影、看電視劇、讀小說,以及在生活中,我們都聽到過這樣的話:“你不信任我!”“你懷疑我!”等等。我當時就想,為什麼要信任你呢?憑什麼不懷疑你呢?你真的那麼值得信任嗎?信任真的是無條件的嗎?

不知道大家是否曾經有過類似的疑問,如果有,那很好,說明你還不是太糊塗;如果沒有,那就從現在開始有吧。

無論是信人,還是信事,抑或是信理,都不能是無條件的,必須要有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了解了真相!對人的信任源於既知道他(她)的人品,還知道他(她)做了什麼;對事的信任源於了解它是否真的發生、為什麼發生,以及現在的狀況;對理(知識、觀點)的信任源於確認它反映了客觀規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信任就是愚蠢的迷信,就是把神聖的智慧變成了卑賤的奴仆。

所以,我們要有勇於信任和“即信則誠”的品格,同時也要堅持“不疑無信”的原則。

曲意使人喜不若直節使人忌

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節而使人忌;無善而致人譽,不如無惡而致人毀。

曲意:改變自己的意願。直節:堅持自己的節操。

與其曲意逢迎而討好別人,不如保持自己完整的人格與尊嚴而遭人忌恨;與其沒有德行和功勞而得到讚譽,不如什麼壞事都沒做而被人毀謗。

對於我們來說,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在人格不受損傷的前提下而取得事業及感情的成功。如果人格受到了損傷,那麼,財富、名聲、“愛人”還有什麼真實的意義呢?

曲意折節盡管容易獲利,但在獲利的同時卻丟掉了幸福的根本。這絕對不是大話。好多英雄人物並非不貪生、不怕死,隻是情勢所迫,不得不死;就是因為如果屈節而不死,那得到的將是生不如死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