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五章慧識紛擾的迷局垢病易治潔病難除(1 / 3)

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五章慧識紛擾的迷局垢病易治潔病難除

心是一顆明珠。以物欲障蔽之,猶明珠而混以泥沙,其洗滌猶易;以情識襯貼之,猶明珠而飾以銀黃,其洗滌最難。故學者不患垢病,而患潔病之難治;不畏事障,而畏理障之難除。

情識:指“六欲”,即人的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佛教認為這些都是導致眾生煩惱、引起淫貪甚至墮落欲界的直接原因。垢病:泥土之病。潔病:理念之病。事障:行為上的錯誤。理障:思想上的錯誤。

人的內心就像一顆明珠。若是被物欲蒙蔽了,那就好像明珠掉到了泥沙裏,洗滌幹淨特別容易;若是有了六欲做貼襯,那就如同明珠鑲上了金銀,洗滌起來就難。所以,對做學問的人來說,不擔心其有泥土之病,而擔心其有理念之疾;不怕有行為上的錯誤,而怕有思想上的錯誤。

物欲對於人來說是必需的,比如食品就是物,有食欲便是有物欲,所以,人總是離不開物欲。就算偶爾物欲濃了一些,也往往是出於人的比較樸素的需求,也都比較容易克服。

然而,若在有物欲的同時,又有了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等一係列欲望,那麼,人就容易具有複雜而卑劣的品性,甚至,這些品性還可能有比較係統的理論作為基礎,這就難以改正了。所謂“垢病”就是顯而易見的行為上的錯誤,而“潔病”就是難以分辨的、甚至是非常體麵的思想上的錯誤。

對一事一人的看法出現了偏差,那還容易糾正和彌補,可是,如果我們的世界觀出了問題,那就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勿恕以適己勿忍以製人

己之情欲不可縱,當用逆之之法以製之,其道隻在一忍字;人之情欲不可拂,當用順之之法以調之,其道隻在一恕字。今恕以適己,而忍以製人,毋乃不可乎!

情欲:此泛指情緒、欲望、要求、希望等。

自己的欲望不能夠放縱,應該用克製的態度壓製下去,根本的辦法就是忍;別人的欲望不可反對,應當先接受下來然後再慢慢地規勸,根本的方法就是寬容。假如寬容別人是為了放縱自己,而用忍是為了限製別人,這就不可以了!

“恕以適己,而忍以製人”的心腸無論如何也是不能有的。寬恕別人的錯誤,其目的卻是為了放縱自己,這就是典型的害人害己,既愚蠢又缺德。

而克製自己的欲望本來是理性而高尚的,但是,如果你克製自己的目的卻是為了限製別人,這顯然難逃卑鄙之嫌。

寧以剛方見憚毋以媚悅取容

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是以君子寧以剛方見憚,毋以媚悅取容。

落落者:指跟別人合不來的人;孤獨的人。如:落落寡合。欣欣者:顏貌親熱,好接觸的人。剛方:剛直方正,言行肅穆。憚:怕,畏懼。媚悅:有意和善可親。

容:此指接納。

待人嚴肅冷淡的人,往往難以結交,可一旦結交也就不容易斷交;對人熱情喜興的人,往往容易親近,隻是親近容易疏離也容易。因此,君子寧可以剛直方正而令人畏懼,也不要裝著和善可親而換取別人的接納。

“落落者難合亦難分;欣欣者易親亦易散”,這是異常深刻的道理。我們隻要在現實中仔細觀察、體味,就不難發現,情況的確如此。因此,洪應明勸誡我們寧可以剛直方正而令人畏懼,也不要裝著和善可親而換取別人的接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牢記,很有用的。

不過,剛直方正是一種品質而不是一種態度。這一點也要弄清楚,不然,一味裝腔作勢地冷著麵孔待人,會鬧出笑話的。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

無事常如有事時提防,才可以彌意外之變;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方可以消局中之危。

彌:充滿,填滿;消除。局:存在各種關係的事件格局。

沒事的時候,應該像有事要發生一樣做好準備,這樣才能夠避免和應付意想不到的變故;有事的時候,應該像沒事時一樣保持鎮定,這樣才能冷靜地發現問題並及時解決。

有備無患、臨危不亂——老生常談了。不過,這個道理永遠是個硬道理。

所有的事情都一樣,準備永遠是不充分的。所以,不準備那就非出亂子不可。有的人總怪自己的運氣不好,其實,與其說自己的運氣不好,倒不如說自己的準備不足。諾貝爾獎屆屆都評,怎麼沒有你?你的鋪子失火了,你說是意外,但消防局的專家卻找出了原因——供電線路老化。

經常準備、時刻提防似乎還可以做到,但“有事常如無事時鎮定”卻難以一下子做到,那需要異常堅強的神經和恢弘的氣宇。這些盡管不是很容易具備的,但也不是絕對不能具備的。隻要我們能經常磨煉,利害之心小一些,忘我之意濃一點,慢慢地就可以成為一個臨危不亂的人物。

救既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

救既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休輕策一鞭;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莫少停一棹。

既敗:眼看就要失敗。垂成:將近成功。灘:河道中水淺流急多沙石的地方。棹:船槳。

拯救一件眼看就要失敗的事情,就如同駕馭停在懸崖邊上的馬匹,不要輕易地揚鞭抽打它;要保證一件事最後的成功,就如同操縱進入淺灘之上的船隻,必須加緊劃槳。

“既敗之事”、“垂成之功”都是最耗費心力的事情。事情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在這個時候主事者的行為。

因此,洪應明把它們分別比喻成“臨崖之馬”和“上灘之舟”是非常恰當的。單就這個比喻,就不得不承認洪應明對事物的把握與認識能力是出類拔萃的。

當一件事情處在失敗的邊緣的時候,一個小小的舉動都可能決定它的命運。正確的決定,會使它轉敗為勝;錯誤的決定,將使它就此徹底完結。而最難以判斷的就是什麼樣的決定是正確的,萬一錯了怎麼辦。因此,這個時候的任何決定,都不能隨便地做出,都應該異常地慎重。它就像站在懸崖邊上的烈馬一樣,一鞭子下去,可能使它遠離懸崖,但也可能使它一下躍入深淵。

要保證一件事最後的成功,就如同操縱進入淺灘之上的船隻。這個時候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咬緊牙關堅持下來,不能有任何鬆懈。很多事情之所以功敗垂成,就是因為在即將成功的緊要關頭,因堅持不住而放棄,或因疏忽大意而壞事。

貧士肯濟人鬧場能學道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鬧場能學道,方為心地上功夫。

性天:人的本性。惠澤:惠愛與恩澤。心地:指人的存心、用心;佛教指心,即思想、意念等。心能生萬法,如地能長萬物,儒家用以指心性存養。

貧窮卻能救助別人,這才是天性的惠愛與恩澤,是本性的善良;在是非紛繁、吵吵嚷嚷的環境下仍然能安心修身養性做學問,這才是內在的、真正的功夫。

一個富有的人,給了別人些好處,從某種意義上講,這算不得什麼;可是,如果一個貧困的人卻能於貧困之中去周濟別人,那麼,這就是值得我們肅然起敬了。這種人一旦騰達,十有八九會澤及萬民的。

據說,毛澤東年輕的時候,專門找熱鬧的地方讀書,為的就是鍛煉自己的注意力。史書上沒說他去了幾次,但這種精神的確是值得肯定的。

我們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個共同的毛病,那就是心神總也寧靜不下來。躲在安靜的陽台裏看書尚且心猿意馬,如果身處繁花似錦、靚女如雲的鬧市那就更是心旌搖曳了,哪裏還能學“道”呢。

所以說,我們似乎都沒有洪應明所說的“心地上功夫”,還需要多加錘煉啊!

龍可豢非真龍虎可搏非真虎

龍可豢非真龍,虎可搏非真虎。故爵祿可餌榮名之輩,必不可籠淡然無欲之人;鼎鑊可及寵利之流,必不可加飄然遠引之士。

豢:設圍欄以穀物養豬。泛指喂養,飼養。搏:對打。籠:籠絡。鼎鑊:古代食具。象征權勢。及:抓住。

龍如果可以被豢養的話就不是真龍,虎如果可以與常人對打的話也不是真虎。因此,爵祿可以引誘貪圖榮華、希羨虛名之輩,但無法籠絡淡泊名利、寡欲少求之人;權勢可以抓住那些邀寵圖利之流,但無法淩駕那些心地尊貴、崇尚自由之士。

可惜我們既不是“淡然無欲之人”,也不是“飄然遠隱之士”;但反過來說我們是“榮名之輩”、“寵利之流”,也顯然有失公允。時代畢竟是進步了,所以,爵祿和鼎鑊的意義也遠非明代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