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五章慧識紛擾的迷局垢病易治潔病難除(2 / 3)

難道我們不可以取爵祿、得鼎鑊然後為民造福嗎?隻要本事夠、心氣足,管它什麼爵祿鼎鑊,先取來再說,我們不取,難道要給壞人留著?隻是我們能夠堅決不被他人豢養,也難以輕易被人搏倒也就行了。

心與竹俱空念同山共靜

心與竹俱空,問是非何處著腳?念同山共靜,知憂喜無由上眉。

著腳:落腳。念:心緒,心意,欲念。

如果人的內心跟竹子一樣都是空的,試問那些是是非非怎麼會在你心裏存在呢?假如我們的心意與這深山一樣寂靜,那所謂的喜怒哀樂也就不會掛在眉梢了。

洪應明的意思是說,如果你的內心裏沒有那麼多的欲念,不去參與那麼多的俗事,那麼,怎麼會有是是非非在你心裏鬧騰呢?

說實話,我們平時之所以總是還有很多的憤懣與不平,其根本原因也真就像洪應明說的那樣——心裏不空。

說起來也難怪,怎麼能空得了呢?這是沒辦法的事。所以,我們隻能盡量地把欲望控製在不貪戀的程度以內,這樣也就減少了很多煩惱。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

清能有容,仁能善斷,明不傷察,直不過矯,是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才是懿德。

蜜餞:用蜂蜜或濃糖醃漬的果品。懿德:美好的品德。

清廉而能容人,仁慈但不昏昧,睿智而不苛刻,剛正但不失圓融。所謂蜜餞不甜、海味不鹹,不疾不緩、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美好德能。

洪應明的這段話,我們都應該牢牢地記住。

我們自己做一個清廉的人,但也沒必要事事處處要求別人也都跟你一樣。也許有的人會有一點私心,但我們應該看到他在主要方麵還是為公眾做了很多好事……

仁慈應該是我們的基礎心地,然而,仁慈的同時不要昏聵。心地仁慈的人往往容易好壞不分,稀裏糊塗地寬恕了惡人和小人,這是用仁慈來傷害好人。

待人處世明察秋毫這是做人必須具備的,但同時也應該寬厚一些,不要太苛刻。人無完人,應該用博大的胸襟包容別人某些並非邪惡的缺點。

剛直應該是深藏於內心的看事標準,而不應該是外在的處世態度。心裏的是非,應該用圓融的方式去實踐。

快心之事敗德之媒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隻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損身敗德之媒,隻五分便無悔。

悉:都、全部。媒:媒介,誘因。

令人愛吃的東西,大多有害腸胃,吃個半飽就無礙了;讓人興奮的事情,大多誘人學壞,隻要適可而止就可以避免將來追悔莫及。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真夠嚇人的。如果真是能“爛腸腐骨”的毒藥,那不用五分,一分也就要了人的命了。

所以,關於飲食方麵的事情就不要聽洪應明如何說了。到底什麼食物對身體有益,以及吃幾分為好,還是要聽營養師或醫生的。好在他老先生並不是在說飲食,而是借飲食之論來說做人之理。

“快心之事,悉損身敗德之媒”這就是道理。什麼是“快心之事”?能讓人輕易上手,能讓人癡迷的事情多為“快心之事”,比如打麻將、玩遊戲,等等。這些事情都讓人快心,但也容易使人在快心的同時丟掉很多有益的東西。玩物喪誌已屬必然,但玩物喪德也是經常的事情。這個不必舉例說明大家也該明白。

因此,快心之事,還是應該盡量地節製。適當的娛樂對人的身心總是有好處的,但是隻要一超過必要的限度,那就會改變娛樂有益的性質。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涉世禍胎殺身利器

陰謀怪習,異行奇能,俱是涉世的禍胎,殺身的利器。隻一個庸德庸行,便可以完混沌而招和平。

庸:普通,平常,中正。混沌:我國民間傳說中指盤古開天辟地之前天地模糊一團的狀態。後來多用來指人性的本來狀態,如淳樸、天真等。

狡詐的品性、怪異的習慣、違理的行為、邪奇的技能,這都是生活中的禍根。其實,隻要品格中正、言行平常,就可以保持淳樸的本性而過上平靜祥和的生活。

封建社會,統治者及作為其政權基礎的文人官宦,都習慣或熱衷於扼殺和限製人們的思想,對任何探索性的思維和行為都嚴加限製和攻擊。洪應明的論調就有這樣的意思。

然而,時代進步了,今天的人類是在探求未知中向前發展的。所謂學問需要求疑,科技需要假設,社會的發展需要人們敢於創新。現在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科技,莫不以繁榮經濟為基礎,求新求變求奇,“異行奇能”就是發明新科技的原動力。

現代科技的發展是日新月異的,許多奇異設想不斷變成現實。盡管現代文明中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問題難以解決,但想再回到農業社會時代“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那種原始的和平安定幸福中去,滿足人們一種理想的憧憬與美化中的回憶是不可能的。

隻是在現實生活中,那種無謂的奇談怪論,陰謀怪習是不足取的,惹人討厭的,不如保持一種常人的心態,安然地生活。

因出世上唯在善用

事到眼前,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因出世上,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

仙境:自由、快樂的境地。凡境:塵世。

一事當前,沒有貪欲且少有挑剔的人就會心滿意足如入仙境,反之,貪欲盛或喜挑剔的人就會陷入俗欲的煎熬;世上因緣和機遇很多,善於把握的就興旺發達,不善於把握的就可能多災多難。

“事到眼前,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洪老先生的意思是,有一點就該知足,我們百姓都來做一個窮鬼而知足成仙,而讓權貴貪夫去做遍享物盛的凡人,我們在衣不遮體、貧困交加中享福,讓他們在豐衣足食、榮華富貴中受煎熬。

“因出世上,善用者生機,不善用者殺機”,這話有道理。世間萬物是變化無常的,機遇隨時會降臨到你眼前,就看你是否有一雙慧眼和一顆立即行動的心。緣分也可能和你不經意間相遇,就看你是否善於把握。假如你與機遇失之交臂,換來的可能是繼續平凡。如果善於在平凡中尋找機會,你想不成功都很難。

不必絕人以逃世不必絕欲以灰心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絕人以逃世;了心之功即在靜心內,不必絕欲以灰心。

出世:此指遠離俗世。

涉世:此指參與社會事務。

絕人:斷絕與俗世的往來。

逃世:逃避俗世。

了心:徹底排除了心中的非分欲念。

超凡脫俗靜心修行之路,就在紛繁的俗世事務之中,沒有必要極端地斷絕與塵俗的一切往來而與世隔絕;徹底排除非分欲念的功夫就在於能否心靜,沒有必要斷絕一切欲望而強使自己心如死灰。

擺脫世俗人情的束縛,並不是讓你斷絕與人來往,隱居起來就行。相反的是,取決於你在世俗生活中所持的生活態度。領悟心性的功夫,不是要杜絕所有的人生欲望,心如死灰,相反的是盡心竭力地修心養性,以保全人的純真本性。

由此可以看出,所謂超俗與入俗是相對而論的,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超脫到不食人間煙火,因此,超俗並不是指人的身體,而是其精神。假如俗心不減,就算你遠離塵世,不吃不喝又有什麼用?

所以,入世才能出世,盡心才能了心,心中有佛,佛才有,也就是注重追求事物的本質,而不是外在形式。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

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攫鳥噬人法術。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钜的力量。

肩鴻任钜:擔當大任。“鴻”通“宏”;“钜”同“巨”。

鷹站著的時候就像睡著了,而虎走路的時候看起來像是有病,這些都是它們捕鳥吃人的手段。因此,君子應該心意深藏,韜光養晦,這樣才能擔當大任。

洪應明要我們立如假睡之蒼鷹,形如裝病之猛虎。有點可怕,但的確是成大業之所必需。

“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钜的力量”,這是至理名言。當年劉備在曹操身邊,若不是韜光養晦,隻知種菜務農,裝出一副胸無大誌的模樣,恐怕也就無法脫離曹操而入主巴蜀了。

今天,盡管時代進步了,但這方麵的情況也一如既往,沒有多大的改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誹之……”三國魏人李康在《運命論》裏的這番話,好像是對中華民族的人才環境的永恒的描述。什麼時候拿出來,都會與現實神奇般地契合。因此,我們應該時刻謹記,並時刻檢點,不要因為張揚而過早地被人“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