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五章慧識紛擾的迷局垢病易治潔病難除(3 / 3)

莫視寢石為伏虎勿疑弓影為長蛇

機動者,寢石視為伏虎,弓影疑為長蛇,此中渾是殺氣;念息者,人手可狎海鷗,蛙聲可當鼓吹,觸處俱見真機。

機動:此指工於心計,愛算計人。狎:親昵地遊戲,撩逗。

心機狡詐的人,把靜臥的石頭當成猛虎,把杯中的弓影當做長蛇,到處都充滿詭異不祥的氣息;清心寡欲的人,可以同海鷗嬉戲玩樂,把嘈雜的蛙鳴當做悅耳鼓樂,隨處都能體味純真清新的快樂。

胸懷坦蕩的人不會去管身邊的是是非非,誌向遠大的人無暇思索宵小之事。唯小人與小人在一起便常生是非,相互猜忌,推波助瀾,弄得人際關係緊張起來。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一個人假如凡事都疑神疑鬼,就會造成俗話所說的“疑心生暗鬼”,本來毫無疑問的事也會弄出風波來。反之,假如你居心坦蕩對周圍事物不存疑心,才能顯露人類本性中的真跡。從這個意義來說,天地萬物是善是惡,存乎我們的一念之間,一個人總是杯弓蛇影、杞人憂天地生活,哪還有人生的樂趣可言。故“一念”可以豁達開朗,也可能狹隘善妒,從中足見一個人修養的高低。

雪消爐焰冰消日月在青天影在波

胸中物欲半點都無,已如雪消爐焰冰消日;眼裏空明一段自在,時見月在青天影在波。

空明:明亮而透徹。

假如內心淳樸,那麼世俗的物欲就會像火爐熔雪、陽光化冰一般快速清除;如果眼界清明自在,那麼就會時時感到皓月當空、月影拂波般的寧靜與清爽。

據說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法眼、佛眼和慧眼。相比之下,人隻有一雙肉眼,因而看到的全是物質利益,所以心中的煩惱自然會很多。如能減少欲望,淡泊名利,在喧鬧的市井中獨自沉默,在橫流的物欲中潔身自好,拋卻諸般紛擾,胸中便欲火自滅,堅冰自溶,便能活得自在、清閑。

蘇東坡有一次去寺廟拜佛,和方丈一塊靜坐念功。功畢,蘇東坡問方丈:“大師,你覺得我打坐時像什麼?”方丈想也沒想說:“像一尊佛。”蘇東坡存心想取笑方丈一回:“大師,知道你打坐時像什麼嗎?”方丈漫不經心地說:“像什麼?”“一堆狗屎!”蘇東坡取笑著說。方丈聽後微微一笑,什麼也沒說。蘇東坡回來後把這事跟家裏人說了,家裏人聽後說:“你並沒有占便宜,方丈說你像佛,那是人家心中有佛,你說大師像狗屎,是因為你心中有狗屎,你心中有太多的塵俗。”蘇東坡聽了不禁啞然。

人隻有真正的心無雜念,才能萬物皆空。

前念不滯後念不迎

今人專求無念,而終不可無,隻是前念不滯,後念不迎,但將現在的隨緣打發得去,自然漸漸入無。

現在的人,總想做到內心清靜沒有雜念,卻總也做不到。其實,隻要忘掉過去的事情,而對將來的事情不預先妄做計較,集中心思把眼前的事情做完。這樣,自然而然也就會進入心意專一、雜念盡除的境界了。

有些人習慣於懊惱過去,不滿現在,夢想將來。總是把心思花在對未來的憧憬上,而對麵前的事情卻疏於把握、懶得處理。

他們不明白,過去的永遠過去了,如果不是為了總結經驗教訓,那麼就沒有必要躺在過去的錯誤之中哭天呼地。對於未來,我們固然應該憧憬、策劃,但未來的結果如何終究還要取決於今天的努力。所以,最關鍵的還是從眼前做起。隻有把眼前的事情做好了,才能保持過去的成果,同時又為將來的幸福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理寂則事寂心空則境空

理寂則事寂,遣事執理者似去影留形;心空則境空,去境存心者如聚膻卻蚋。

蚋:蚊子。

道理弄清楚了,事情的矛盾也就解決了。隻把事情打發掉而仍然堅持錯誤觀點的人,就如同把影子趕走而仍留著身形一樣;心裏沒有欲念了,周圍的事物對你來說也就是空的了。隻刻意逃避或故意忽略周圍環境而心裏卻仍存欲念的人,就好像擺了一堆膻肉而要趕走蚊子一樣。

處理事務,一定要先弄清楚其中的道理,否則,就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要抓住主要矛盾。

心裏沒有了亂七八糟的欲念,那麼,你所處的環境裏的各種誘惑也就不存在了。如果欲念還在,就算你躲到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最終也還是忍受不了欲望的折磨而重新回到能滿足你欲望的地方。因此,外界對你是否能產生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取決於你內心是否有與這種影響相匹配的欲念。

遇病而後思健之為安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

遇病而後思健之為安,處亂而後思平之為福,非蚤智也;幸福而知其為禍之本,貪生而知其為死之因,其卓見乎!

蚤智:先見之明。蚤,指時間在先,與“遲”相對。如:蚤知之士,即有先見之明的人。

幸福:此句的幸福是僥幸得福的意思。

患病之後才想到健康的寶貴,陷入麻煩之後才明白無事的幸福,這都不是有先見之明;知道僥幸得到的幸福是禍患的根源,珍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這才是卓越的見識。

後悔,是人的一生所經曆的最多的情感體驗。也可以說,後悔往往是人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路標。後悔一次,可能就成熟一次。

不過,如果你總是不斷地後悔,而且,總是為了同一個或相類似的錯誤而後悔,或者,總是為了曾經的事情而後悔,那就不太妙了。

明知道不注意鍛煉就容易生病,卻懶得動彈,結果等到有了病,才知道原來健康是那麼地美好;明知道沒有麻煩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但卻忍不住總去惹些不必要的麻煩,這些人,要麼是心智不全,要麼就是自製力太差。應該好好檢討一下自己了。

另外,洪應明認為,知道僥幸得到的幸福是禍患的根源,珍惜生命而又能明白有生必有死的道理,是見識卓越的表現,我也同意這樣的觀點。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對於“飛來橫禍”要警惕,對“飛來橫福”也同樣應該慎重。

平居息欲調身臨大節則達生委命

平居息欲調身,臨大節則達生委命;齊家量入為出,徇大義則芥視千金。

平居:平日,平素。息欲調身:遏製欲望調理身心。大節:高尚的節操。達生:能參透人生,了解生命的本質。委命:寄托性命。徇:舍身。芥視千金:把千金看做草芥。

平時能克製欲望,修養心誌,當麵臨以生死來決定大節之取舍的緊要關頭,才能不貪生怕死;治家能量入為出、不吝不貪,當麵臨以貧富來決定大義之取舍的關鍵時刻,才能視千金如草芥。

人可以憑偶爾的機緣而成為恩人,但卻絕對不可能憑此而成為英雄。英雄絕對不是突然產生的。能為大節舍命,肯為大義拋家,這樣的氣節和膽量必須經過長期的錘煉與培養。

大事如此,小事亦然。就算讀一篇簡單的講稿,如果沒有平日的訓練和積累,突然跑到講台上,你也難以流暢地把它讀完。

所以,無論是品格還是能力,我們都應該在平時毫不鬆懈地磨煉。

耳根似飆穀投音心境如月池浸色

耳根似飆穀投音,過而不留,則是非俱謝;心境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

耳根:佛教以眼、耳、鼻、舌、身、意為六根,耳根為六根之一。

飆穀:飆,是自下至上的風暴。飆穀是大風吹過山穀。

月池浸色:月亮在水中灑下的銀輝。

耳中聽到任何事,都要像大風吹過山穀,一陣呼嘯過後什麼都不留下,這樣任何是是非非就都消失了;心靈要像月下的清池,月光漫灑其中卻不留任何痕跡,這樣就能達到心意歸一、物我兩忘的境界。

佛教所說的六根清淨,不單是指耳不聽惡聲,也包括心不想惡事在內,眼、耳、鼻、舌、身、意六者都要不留任何印象才行。而物我兩忘是使物我相對關係不複存在,這時絕對境界就自然可以出現。可見想要提高人生境界必須除去感官的誘惑,六根清淨,四大皆空。按現代人的看法,絕對的境界即人的感官不可能一點不受外物的感染,否則何以判斷是否反映外物了呢?

但要提高自身的修養,加強意誌鍛煉,控製住自己的種種欲望,排除私心雜念,建立高尚的精神境界卻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