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活學菜根譚 第六章秉持自我的節守(1)
名為招禍之本欲乃喪誌之媒
鍾鼓體虛,為聲聞而招擊撞;麋鹿性逸,因豢養而受羈糜。可見名為招禍之本,欲乃喪誌之媒。學者不可不力為掃除也。
麋鹿:亦稱“四不像”。中國著名的特產動物,但野生的早已滅絕,現存者都是北京南苑皇家獵苑的孑遺。羈糜:束縛。
鍾和鼓體虛,本來有謙虛容物之德,但為了讓世界聽到它們的聲音,結果總是引得棒槌的打擊;麋鹿性喜奔跑,本來有放蕩不羈之品,但因渴望接受人的豢養而遭受圈禁,結果喪失了自由。可見,名聲是招引禍患的原因,欲望是消弭心誌的路徑。做學問的人不可不著力去克服啊。
其實,說起來也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代價。挨些敲打正是鍾鼓得以聲名天下的代價。隻是麋鹿有點不值。
洪應明說“名為招禍之本,欲乃喪誌之媒”,這隻是講了事情的一個方麵。“名為招禍之本”,這不假,可是,名也是獲利之源,這也是事實;“欲乃喪誌之媒”,也不錯,但是,欲往往也是幸福和快樂的根基。故而,我們看問題還是應該全麵一些。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使人有麵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
麵前之譽:當麵的誇獎和讚譽。
背後之毀:背後的毀謗與攻擊。
乍交:剛剛開始的交往。
久處:長久地相處。
與其使人當麵誇獎你,不如使人們不背後毀謗你;與其使人剛開始和你交往就感到喜歡,不如使人們和你相處久了沒有厭倦的感覺。
“使人有麵前之譽,不若使其無背後之毀”,當麵誇獎,閑話一句;暗箭傷人,神鬼難防。因此,寧可放棄當麵的讚譽,也不要招來暗地裏的誹謗。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其無久處之厭”,有很多年輕人都容易犯一個毛病——朋友多,但不長久。這是一種悲哀。究其原因不外乎是開始的基礎就不紮實。剛見麵因為一點點事情的投緣就立刻好得不得了,可過一陣子那股熱乎勁兒沒了,也就彼此疏遠了。所以,我們應該在結交之初就十分慎重而苛刻。不到確認彼此的確情投意合的時候,就不要輕易表示親近。
能察能不察之謂明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之謂明;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
察:明察;知曉。
事事都能弄清楚不是真正的精明,能清楚也能糊塗才是真正的精明;每戰必勝不是真正的英勇,能勝也能不勝才是真正的英勇。
精明固然好,但是那種事無巨細、什麼都想弄得清清楚楚並不是真正精明。大事上明察秋毫,小事上不妨裝點糊塗,就是心裏明白不表現出來,甚至就連這點明白都是多餘的,這才叫真精明。
“必勝非勇”,的確如此。古之項羽百戰百勝,而他的對手劉邦則百戰百敗。可最後,垓下一戰,項羽一敗塗地,自刎烏江。用蘇東坡的話說:“……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可見,氣勇不是真勇,智勇才是真勇。
領導者沒有必要事事都爭最後話語權,除重大決策外,有時有意無意地把“你的意見有道理”這頂桂冠送給別人,往往有利於鞏固你的權威地位。
交友應難親於始禦事當拙守於前
交友者與其易疏於終,不若難親於始;禦事者與其巧持於後,不若拙守於前。
禦事:處理事情。禦:駕馭;控製,使用;治理。巧持:耍小聰明。拙守:安於愚拙;不取巧。
結交朋友,與其最終輕易分手,不如在剛接觸時慎重結交;處理事務,與其到最後不得不靠取巧來應付,不如開始的時候就安於愚拙、誠懇對待。
交情是越老越好,就如陳年佳釀。若想獲得深厚而長久的交情,結交之初的慎重選擇就是非常必要的。開始的時候,彼此的感情應該慢慢地發展,這樣一來,所形成的友情就都是一點點紮紮實實地積累起來的,厚實而可信。反之,如果一開始沒幾天就打得火熱,這種朋友往往都難以長久。
當接手一件事情時,我們應該正確地評估其難易,能勝任就去做;不能勝任就千萬不要逞能,否則,到了最後事情進行不下去了,就難免動巧飾與諉過之心。
辦事當然應該誠實,但這個誠實裏一定留有相當的回旋餘地。其實,這裏洪應明說了書生之見。
玩忽之人多造禍細微之事敗全功
酷烈之禍多起於玩忽之人;盛滿之功常敗於細微之事。故語雲:“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惱;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
酷烈:極其猛烈。玩忽:不認真對待;忽視。盛滿:盛大而圓滿。
極其慘烈的禍事,大多由於人的一處疏忽而釀成;盛大圓滿的功德,往往因為人的點滴失誤而破敗。所以常言道:“人人道好,須防一人著惱;事事有功,須防一事不終。”
玩忽之人玩忽萬事,當然也會玩忽職守。在沒有釀成大禍之前,任何玩忽職守的人,都不會被社會道德所蔑視。不信你就注意觀察一下你身邊的親人、朋友或同事,肯定有很多人都在玩忽職守。然而,盡管如此,我們也不要去做玩忽職守之人。沒事的時候怎麼都好,一旦有事,你的一生也就毀了。中國人對玩忽職守的品性很寬厚,但對玩忽職守的責任人則從來都殘忍異常。
“盛滿之功常敗於細微之事”,這方麵的例子數不勝數,從大廈崩塌到飛船失事,從火車出軌到森林大火,幾乎沒有一件事不是因為不起眼的小小的失誤造成的。
我們做了事,可能100個人裏有99個人滿意,但是能讓你倒黴的往往就是那一個不滿意的人;我們事事都做得很好,但就一件事情疏忽了,結果就可能前功盡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