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已經多年不幹互聯網,但對於IT行業最時髦的噱頭仍略知一二,比如被捧上天的“大數據”,無非是海量數據加上並不複雜的統計學算法,老陳十幾年前就在用這種算法編程了,那時候還沒有“大數據”這個詞呢。“大數據”不停地從眾人身上收集著“標簽”,再根據這些“標簽”把相關的廣告推送出去。比如你在網上搜“旅遊”,就會收到航空公司的廣告;你搜“流感”,又會收到口罩和洗手液的
廣告。
然而老陳從來不在互聯網上搜索類似“調查”“失蹤”這種關鍵詞。他從不在網上搜索任何東西。因為他很清楚大數據算法背後的邏輯——其實就是不講邏輯,隻求關聯,不放過任何細枝末節。所以,他從來不向網絡貢獻任何“細枝末節”。可他居然還是被“大數據”選中了?
老陳狐疑了兩天,也不知“找人網”的廣告推送到底是不是使用了大數據算法,更不清楚“找人網”到底能不能找到些什麼。第三天,老陳終於還是上“找人網”試了試。當然不是在家裏試,而是在咖啡館裏。張三李四地瞎試了幾個名字,果然找到不少信息:地址、電話、旅行記錄、互聯網上的行蹤。這讓他更不踏實,左思右想,終於還是試了一個名字——一個他這輩子希望任何人都不再記得的名字。那名字並不算太常見,他暗暗祈禱著搜不到任何結果,他也就安心了。然而,居然就搜到了好幾條結果——他十幾年前的住址、手機、打過工的中餐館的電話。從那一刻開始,老陳就一直忐忑著,總感覺有雙眼睛在暗中盯
著他。
就像今天,老陳總覺得有人在跟蹤他。老陳平時也總“覺得”一些事,實際上卻並沒發生。可今天,他倒有七八成的把握。老陳掏出手機看了一眼,忙又把手機塞回衣兜裏。證據更加確鑿,他也更加忐忑。到底是誰在跟著他?
老陳又往左右瞥了幾眼。遛狗的大媽在打電話,下棋的老人在吵吵什麼。看上去並不可疑,但最不可疑的,往往就是最可疑的。老陳悄悄把手伸進另一隻衣兜裏,把“隨身聽”的音量擰小了。耳機裏立刻一陣“刺刺啦啦”——接觸不良。“隨身聽”年頭兒太久,裏麵那盤錄音帶也一樣,都快二十年了,竟然還能聽,大概也算得上是奇跡了。然而老陳就是愛用有年頭兒的東西,安全,不會偷偷摸摸地收集、泄露他的秘密。現如今,任何帶有通信功能的東西——不,應該說任何裝了CPU① 芯片的東西——都是不安全的。
老陳豎起耳朵聽著,大媽在抱怨醫改,下棋的老頭兒因為悔棋在吵架,並沒什麼異常。老陳卻還是不放心,後背隱隱發涼。小徑在樹間扭扭轉轉,金黃的落葉鋪天蓋地,遠處好像沒了去路。但老陳擔心的並不是這個。路是肯定有的。老陳對這個狹長的街心公園了如指掌,閉著眼睛也能穿過去。可他不敢閉上眼睛。他恨不得腦後再多長出兩隻眼
睛來。
老陳不敢直接轉身往回看,所以蹲下身子假裝係鞋帶。借著這一蹲,他看見身後十幾米處有個精瘦的小夥子,正低著頭看手機。老陳記得很清楚,這小夥子十幾分鍾前就在他背後了。在這十幾分鍾裏,老陳穿過了三個十字路口,還拐過兩個彎兒。這麼巧就同路了?難道真的是在跟蹤他?
老陳心中一陣亂跳。他深吸了一口氣,佯裝無事地去係鞋帶。這才發現今天穿的皮鞋並沒有鞋帶。老陳心裏更慌,像是被當場揭穿,又像是當場揭穿了別人。那小夥子猛轉身,和身後的什麼人撞了個滿懷。這讓老陳更慌,滿心的狐疑:那人顯然也正慌張,不然怎會撞到別人?老陳立刻決定,放棄回家的路線,換一條路,往不相幹的地方走。如果“上班”的地方已經暴露了,“家”就萬萬不能再暴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