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深謀遠慮掌控全局
第一章聆聽是一種美德
烏托從商店買了一套衣服,很快他就失望了,衣服褪色,把他的襯衣領子染上了烏七八糟的顏色。他拿著這件衣服來到商店,找到賣這件衣服的售貨員,向他說了事情的經過。他隻是想說說事情的經過,可沒想到,售貨員總是打斷他的話。售貨員聲明說:“我們賣了幾千套這樣的衣服,你是第一個找上門的,你想誣賴我們,等我給你個厲害看看。”就在雙方吵得正凶的時候,第二個售貨員走了過來,說:“所有深色禮服開始穿時都會褪色。一點辦法都沒有。特別是這種價錢的衣服,這種衣服是染過的。”烏托先生敘述這件事時強調說:“當時我差點氣得跳起來,第一個售貨員懷疑我是否誠實;第二個售貨員說我買的是二等品,我氣死了。我準備對他說:你們把這件衣服收下,隨便扔到什麼地方,見鬼去吧。”正在這時,這個商店的部門負責人來了。他很內行,他的做法改變了烏托的情緒,使一個被激怒的顧客變成了滿意的顧客。這位部門的負責人先是一句話也沒講,聽烏托先生把話講完。然後,又聽那兩位營業員把話講完,當那兩個售貨員又開始陳述他們的觀點時,他開始反駁他們,替烏托先生說話。他不僅指出烏托先生的領子確實是因衣服褪色而弄髒的,而且還強調說商店不應當出售使顧客不滿意的商品。後來他承認他不知道這套衣服為什麼出毛病,並直接對烏托先生說:“你想怎麼處理?我一定遵照你說的辦。”後來,烏托先生不但沒有把這件可惡的衣服扔給他們,反而高高興興地離開了商店。人生悟語:聆聽是用心傾聽,這是一種友好的表現,是一種修養,暫時把個人的成見與欲望放在一邊,盡可能地體會說話者的內心世界和感受,聽者與說者的結合,雙方更能相互了解並從中得到新的知識。記住:靜靜地聆聽別人講話,是一種美德。
第二章自知者明
古時候有這樣一件事:有一天,齊景公設宴招待各位大臣,在飲酒之際,景公射了一箭,並未中靶,宴席上卻響起了一片喝彩聲。景公立即沉下臉來,把弓箭摔掉了。景公對弦章說:“弦章,我失去晏子,他已經死去十七年了。在這十七年中,我沒有聽人說過我一次過失,今天我射箭未中靶子,不僅沒人批評,反而聽到一片喝彩。”弦章說:“這就是大臣們的不賢!論智力,他們不能發現您的過失;論勇氣,又怕冒犯您的臉色。我聽說有這樣一件事,做國君的喜歡穿什麼,做臣子的就喜歡穿什麼;做國君的喜歡吃什麼,做臣子的也就喜歡吃什麼。有一種吃樹葉的蟲子叫尺蠖,吃了黃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黃色,吃了深藍色的東西,它的身體就變成深藍色。您是否喜歡奉承的言辭呢?”景公說:“好啊!今天這一席話,給我很多教益,你做了先生,我做了學生。”恰在這時,海濱的漁民送來了魚,景公就把其中的五十車送給了弦章。弦章回到家時,送魚的車輛把道路都阻塞了。他牽住駕車人的手說:“剛才那些喝彩的人都是想得到你送的魚啊!過去晏子從來不接受賞賜,一心一意為了幫助國君,因此,他不掩飾國君的過錯。現在的大臣們一味地謅媚討好,是為了謀求私利。因此,國君射箭沒有中靶,他們還要齊聲喝彩。今天,我沒有很好地輔佐國君幹出一番事業,卻接受國君賞賜的魚,這是違背晏子的道義,而支持那些想討好國君謀求私利的人的欲望啊。”於是就堅決推辭,沒有接受贈送的魚。人生悟語:做人不但要謙遜,還要自知,老子曰:“自知者明”。蘇格拉底說:“你要認識自己”。謙遜的人雖然知道自己之所長,但更應知道自己之所短。
第三章勤奮是金
牛頓毫無疑問是世界一流的科學家。當有人問他到底是通過什麼方法得到那些非同一般的發現時,他誠實地回答道:“總是思考著它們。”還有一次,牛頓這樣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總是把研究的課題置於心頭,反複思考,慢慢地,起初的點點星光終於一點一點地變成了陽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樣,牛頓也是靠勤奮、專心致誌和持之以恒才取得成大事者的,他的盛名也是這樣換來的。放下手頭的這一課題而從事另一課題的研究這就是他的娛樂和休息。牛頓曾說過:“如果說我對公眾有什麼貢獻的話,這要歸功於勤奮和善於思考。”另一位偉大的哲學家開普勒也這樣說過:“正如古人所言學而不思則罔,對此我深有同感。隻有對所學的東西善於思考才能逐步深入。對於我所研究的課題我總是窮根究底,想出個所以然來。”英國物理學家及化學家道爾頓(1766--1844)不承認他是什麼天才,他認為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奮點滴積累而成的。約翰·亨特曾自我評論道:“我的心靈就像一個蜂巢一樣,看來是一片混亂,雜亂無章到處充滿嗡嗡之聲,實際上一切都整齊有序。每一點食物都是通過勞動在大自然中精心選擇的。”隻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傳記,我們就知道大多靈敏傑出的發明家、藝術家、思想家和各種著名的工匠,他們的成大事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歸功於非同一般的勤奮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們都是惜時如命的人。英國作家兼政治家狄士累利(1804~1881,於1874~880任首相)認為要成大事者就必須精通所學科目,要精通它,隻有通過連續不斷的苦心鑽研,舍此別無良策。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講,推動世界前進的人並不是那些嚴格意義上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奮、埋頭苦幹的人;不是那些天資卓越、才華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論在每一個行業都勤勤懇懇、奮鬥不息的人們。人生悟語:毫無疑問,懶惰者是不能成大事的,因為懶惰的人總是貧圖安逸,缺乏吃苦實幹的精神。但對成大事者而言,他們不相信伸手就能接到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而相信勤能補拙是良訓,對於他們來說,勤奮是最好的資本。
第四章讓自己堅韌起來,才能頂天立地
英國政治家兼政論家愛德蒙·培克晚年時,他所摯愛的兒子不幸逝世,他的身體本來就很孱弱,當時英國也似乎已喪失了其一脈相承的傳統精神,文化傳統仿佛就要瓦解。所以他大聲疾呼:“不要絕望,即使你覺得絕望,仍要在絕望中繼續為成大事的目標工作下去!”有一位醫師歐力·卡爾遜,他生下來就四肢癱瘓,不能自由操縱手足的活動,也不能說話。可是他的毅力終於助他克服了機能上的殘廢。他經過不斷掙紮,終於獲得了美國耶魯大學的學位,現在他是一名非常有名的癱瘓症專家,正在幫助同他一樣不幸的癱瘓症患者。他還曾寫過一本自傳,書名為《生就這副怪相》。這是何等的英勇!何等的堅韌!何等的自製!有一位青年,同卡爾遜醫師一樣得了癱瘓症,可是他在信中沒有透露自悲自憐的情緒,也沒有掉眼淚——這些都是弱勢的可悲表現。他也同卡爾遜醫師一樣堅強。在絕對困難的情況下,他寫書,寫小說,研究蘇俄。雖然身體殘障,可心中卻有一顆明亮的星——鹹為成大事者之夢在閃閃發光!人生悟語:把過去所有令你苦惱,悲傷和失敗的事,全部忘掉。在清晨時就去麵對一個嶄新的挑戰,抹掉舊的悲傷,以“今天”的勇氣重新站起來,重新開始,對成大事者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就等於不要把過去的悲傷、痛苦帶到今天來。每天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第五章莫讓以前的損失折磨自己
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給不幸的人們一個忠告:“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住在俄勒岡州波特南的伊莉沙白·康黎,卻經過很多困難才學到這一點。下麵是她的經曆:伊莉沙白·康黎小姐住在俄勒岡波特南。在美國慶祝陸軍在北非獲勝的那一天,她接到由國防部送來的一封電報,她的侄兒——她最愛的一個人——在戰場上失蹤了。過了不久,另外一封電報說他已經死了。“我悲傷得無以複加。在那件事發生以前,我一直覺得生命對我很好,我有一份我喜歡的工作,努力帶大了這個侄兒。在我看來,他代表了年輕人美好的一切。我覺得我以前的努力,現在都有很好的收獲……然而卻來了這封電報,我整個的世界都粉碎了,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值得我活下去。我開始忽視我的工作,忽視我的朋友,我拋開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為什麼我最愛的侄兒會死?為什麼這麼個好孩子——還沒有開始他的生活——為什麼他應該死在戰場上?我沒有辦法接受這個事實。我悲傷過度,決定放棄工作,離開我的家鄉,把我自己藏在眼淚和悔恨之中。”康黎小姐頓時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勇氣。就在她清理桌子,準備辭職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已被遺忘了的信——一封從已經死了的侄兒那裏寄來的信。是幾年前康黎的母親去世的時候,他寫給康黎小姐的一封信。“當然我們都會想念她的,”那封信上說,“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撐過去的。以你個人對人生的看法,就能讓你撐得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教我的那些美麗的真理: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和他離得有多麼遠,我永遠都會記得你教我微笑,要像一個男子漢,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康黎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他似乎就在自己的身邊,正在和她說話。他好像在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撐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把你個人的悲傷藏在微笑底下,繼續過下去。”於是,康黎小姐又回去工作。不再對人冷淡無禮,並一再對自己說: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我沒有能力去改變它,不過我能夠像他所希望的那樣繼續活下去。她把所有的思想和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寫信給前方的士兵——給別人的兒子們;晚上,參加了成人教育班——要找出新的興趣,結交新的朋友。一段時間過後,康黎小姐幾乎不敢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變化。她不再為已經永遠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每天的生活裏都充滿了快樂——就像侄兒要她做到的那樣。人生悟語:荷蘭首都阿姆斯丹一間15世紀老教堂的廢墟上有一行字,那上麵刻的是:“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是別樣”。生活中,我們必須麵對現實,接受已經發生的任何一種情況,使自己適應,然後就整個忘了它,繼續向前走,明智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第六章不斷進取方能自我完善
埃利胡·布瑞特16歲時就去給一個鐵匠當學徒,他整個白天都不得不呆在車間裏幹活,而且經常還得點蠟燭加班,試問,今天哪個男孩成才的條件會比他更艱難?然而,他吃飯時麵前總要擺一本書,隻要一有空,他就把兜裏的書拿出來看,晚上和節假日都學習不輟。這樣,他設法利用大多數男孩虛擲了的零碎時間來接受出色的自學教育。當那些紈絝子弟們打哈欠、伸懶腰、幹瞪眼時,年輕的布瑞特卻在不失時機地學習、進步。他求知若渴,常思上進,從而克服了人生道路上的重重障礙。一個富有的紳士願意資助他去哈佛念書,但布瑞特說他能教育好自己,即使他每天得到鐵匠鋪工作十二或十四個小時。這是個多麼有毅力的孩子啊!他在鐵匠鋪抓住每一刻的閑暇,借時如金,並且堅信,珍惜時間會使他獲益匪淺,而虛擲光陰隻會讓他庸碌無為。想想吧——一個得在鐵匠鋪整天工作的孩子,竟然在短短一年間見縫插針學習了七門外語!人生悟語:自我完善暗含著一個重要的情感:不斷進取的願望,如果一個人願意不斷進取,自我完善,他肯定會找到出人頭地的機會,或者即使找不到,他也會造出機會來,自我完善的工具就掌握在自己手裏,要不停地使用它們,開始進展可能會很慢,但持之以恒就能保證成大事。
第七章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法國物理學家柏克勒爾長期以來一直在研究熒光現象,他發現,有些物質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熒光來。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發現了一種穿透力很強的射線,因對它的性質不了解,所以取名為X射線。柏克勒也想在自己研究的課題上試驗一下,熒光物質是否也能發射X射線。柏克勒爾用硫酸雙氧鈉鉀作實驗,這種物質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熒光,柏克勒爾想知道它們是否會同時發出X射線,他仿照倫琴檢驗X射線的方法,把一張照相紙片用黑紙包得嚴嚴實實,再把一匙熒光粉倒在紙包上,然後拿到陽光下去曬一會。柏克勒爾將熒光粉再倒回到瓶裏去,然後拿著包著一張底片的黑紙包進了照相暗房,經衝洗發現底片感光了,它的上麵是那匙熒光粉的幾何影子。柏克勒爾知道,太陽光和熒光都不能穿透黑紙使底片感光。現在底片感光了,說明熒光粉經太陽照射後確實能發射X射線,因為隻有X射線才能穿透黑紙使底片感光。為了在科學會議上正式報告,柏克勒爾準備再做一次實驗。但連續幾天陰雨連綿。他隻好掃興地把熒光粉和用黑紙包得嚴嚴實實的照片底片一起放進寫字台的抽屜裏,等待天晴。關上抽屜時,他順手把一把鑰匙壓在黑紙包上,邊上就放著那瓶熒光物質。四天之後,天氣放晴,柏克勒爾查看結果:兩張底片都已曝光,其中一張還有那把鑰匙的影子!這是怎麼回事?沒有太陽那種物質發不出熒光,為什麼底片會感光呢?經過分析,柏克勒爾猜想,可能硫酸雙氧黑紙鈾鉀本身會發出.一種看不見的射線,這種射線也像X射線一樣,能穿透底片感光。在後來的科學會議上,柏克勒爾宣布了這個新發現,並聲明他原先的推論是不合理的。其實,在日光照射後的硫酸雙氧鈾鉀射出的熒光中,並不含有X射線。柏克勒爾最初在陽光下的實驗,實際上也是放射性射線使底片感的光,隻不過他誤以為是X射線罷了。柏克勒爾又精心設計並做了一係列實驗。發現鈾或鈾鹽會自發放射出射線。柏克勒爾的這一重大發現和倫琴發現的X射線一起敲響了人類迎接原子時代來臨的鍾聲。為此,柏克勒爾獲得了1903年度的諾貝爾物理獎。人生悟語:巴斯德說:“在科學的領域中,機遇隻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所謂“功到自然成”也是這個道理。
第八章科學與冒險同行
富蘭克林為探索雷電的奧秘,1752年7月的一天,他看到兒子和小朋友在外麵跑著放風箏,心裏不禁一亮,他找來樹枝,紮成一個菱形的架子,又貼上能防雨的薄絲手帕,再將一根尖頭的鐵針插在風箏的頂端,係上一根長長的麻繩,麻繩的末端接一根絲帶,在麻繩與絲帶交結處,掛上一把鐵鑰匙,富蘭克林精心設計製作的用來捕捉“天電”的風箏。這個特殊的風箏製成後,富蘭克林靜候著實驗的時機。他知道雷電無情,做這個實驗有一定的危險性,但為了在科學領域有建樹,他決定冒險。這天午後,天色轉暗,遠處傳來隆隆雷聲,他向郊外跑去,黃豆大的雨珠已傾盆而下,鑽進雲層的風箏和細麻繩被淋得透濕,成為可以讓電流過的導體。他躲在一間小木柵的簷下,緊握著沒有被雨水淋的絲帶,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風箏的動靜。突然,一道“銀蛇”,隻見麻繩上蓬鬆的纖維一根根豎立起來。富蘭克林小心伸出一根手指靠近麻繩與絲帶連接處,“劈啪”一聲,一朵藍色的電火花從鐵鑰匙頭上跳了出來,他的手臂一陣發麻,趕緊往回縮。啊!這說明雲層中的電,確實通過風箏和長長的麻繩傳下來了。富蘭克林情不自禁地大喊:“我捉到天電了,這是天上的電啊!”他趕快拿過來事先準備好的萊頓瓶,把風箏上的鐵鑰匙和萊頓瓶相連接,驚喜地發現,萊頓瓶充電了。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震驚了全世界。幾千年來,人們隻知道雷公電母的神話傳說。人們都畏懼神靈的威力,隻能祈求上帝保佑。如今,富蘭克林揭示了雷電的真正麵目,證明雷電不是什麼天神作法,而是天上帶有正電和負電的雲相遇而產生的一種強烈放電現象。由此,富蘭克林發明了避雷針,馴服了雷電,破除了迷信。人們稱頌他是“把上帝和雷電分了家”。人生悟語:馬克思說過:“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艱險沿著崎嶇山路敢於攀登的人,才能到達頂點。”科學需要冒險精神,科學與冒險是結伴而行的,險中有夷,危中有利。
第九章把思想放在解決問題上
在西點軍校的賽車訓練課堂上,教練老師說道:“在賽車時你最需要當心的一件事,就是當車輪打滑時要怎麼辦。”(坐在第二排的羅賓想:這用在人生中倒是個不錯的隱喻,有時我們還真不免會碰上無法掌握的狀況)。他接著說道:“碰到這種情形很簡單,那就是把目光放在你想去的方向,可別像大多數人那樣一心隻想車子別撞上欄杆。”當老師說完上述道理後,就對羅賓說:“現在我們要進行車輪打滑的反應訓練,我這裏有一台電腦,當一按其中這個按鈕,有一邊車輪就會騰空,造成車子失控而亂滑。這時候你可別盯著路旁欄杆,而要盯著希望車子駛去的方向。”“沒問題,”羅賓滿懷自信地說道,“我聽清楚了你所說的。”頭一次駕著車出場,羅賓一路上尖叫個不停。隨之,老師就按了那個按鈕,而車子便突然打滑並失控,你可知道羅賓的眼睛是盯著何處嗎?一點沒錯,就是路旁的欄杆!眼看著車子就要撞上去。羅賓心裏害怕得要命,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老師迅即把他的頭扳向左側,逼著他看向應當要去的方向。雖然車子還是不時打滑,而羅賓也一直擔心會撞上欄杆,可就是硬被老師逼著隻看車子應當去的方向。最後,羅賓終於把意焦擺對方向,而方向盤也能順勢轉向。當訓練結束時,羅賓停好了車子,重重地吐了口氣。人生悟語:當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問題,要把焦點放在尋求解決辦法上,也就是朝向所要的結果上,可千萬別把焦點放在讓你害怕的方向上。
第十章打開自己獨立生活的局麵
一位朋友談起他在美國的一段經曆。為了16歲的兒子能夠成才,狠下心來,送他到一所遠離住家卻十分有名的學校去念書。那個稚氣未脫的小夥子每天都需要轉三站公共汽車,換兩次地鐵,穿越紐約最豪華和最肮髒的兩個街區,曆時三個多小時。而紐約的地下鐵又是世界上最亂最不安全的地方之一。每天都有搶劫、強奸、甚至殺人的事件發生。為什麼這位朋友讓自己的兒子放著附近的高中不讀,而冒那麼大的風險,整天奔波於那危險的路中呢?一方麵固然因為兒子考上了世界的名校,另一方麵更是我朋友的獨立生存觀念使然。在美國,16歲的孩子應該是具有獨立人格和精神的。我的那位朋友始終認為:在人生的旅途上,每個人都要經過這一關,都要穿越這樣的危險地帶,否則就難以在這錯綜複雜、險象橫生的環境中生存下去。他告訴兒子說:人生的道路是更危險的,因為人生隻有去,沒有回,走的是隻能走一次的路線,而每一步跨出去都是自己不曾熟悉的道路,若一步稍有不慎,你的整個人生都將遭到打擊或挫折。所以他在給兒子的信中著重寫道:“年輕人,你漸漸會發現,當你個人獨行的時候,會變得格外聰明,當你離開父母的時候,你才會知道父親是對的。”年輕人應該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並且用這種習慣去麵對世界,麵對生活中的一切。人生悟語: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這種習慣會在成功的路上助你一臂之力,學會獨立生活,擁有獨立的品格,這是成大事者的典型特征。你要想成大事,必須也這樣做!
第十一章謙虛使你更具魅力
美國南北戰爭時,北軍格蘭特將軍,和南軍李將軍率部交鋒,經過一番空前激烈的血戰後,南軍一敗塗地,潰不成軍,李將軍還被送到愛浦麥特城去受審,簽訂降約。格蘭特將軍立了大功後,是否就驕奢放肆、目中無人起來了呢?沒有!他是一個胸襟開闊、頭腦清晰的大人物,他絕不會做出這種喪失理智的行為來!他很謙恭地說:“李將軍是一位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他雖然戰敗被擒,但態度仍舊鎮定自若。像我這種矮個子,和他那六尺高的身材比較起來,真有些相形見絀,他仍是穿著全新的、完整的軍服,腰間佩著政府獎賜他的名貴寶劍;而我卻隻穿了一套普通士兵穿的服裝,隻是衣服上比土兵多了一條代表中將官銜的條紋罷了。”格蘭特將軍不但讚美了李將軍的態度,而且也沒有輕視他的戰績。他認為自己的成功和李將軍的失敗,都是偶然的機會造成。他說:“這次勝負是由極湊巧的環境決定的,當時敵方軍隊在佛吉尼亞,幾乎天天遇到陰雨天氣,害得他們不得不陷在泥淖中作戰。相反的,我們軍隊所到之處,幾乎每天都是好天氣,行軍異常方便,而且有許多地方往往是在我軍離開一兩天後便下起雨來,這不是幸運是什麼呢!”格蘭特將軍把一場決定最後命運的大勝利,歸功於天氣和命運,這正表示他有充分的自知之明,始終沒有被名利的欲念所埋沒。人生悟語: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不需要別人的誇獎。與人相處時,要懂得謙虛,不必自吹自擂,那樣隻會遭人白眼,使你身邊的朋友離你而去。
第十二章無知者無畏
1796年的一天,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很有數學天賦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隻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青年做著做著,感到越來越吃力。困難激起了青年的鬥誌: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嚐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解這道題。終於,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作業交給導師後,導師當即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2000多年曆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夾在了給你的題目裏。”多年以後,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2000多年曆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人生悟語: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因為失敗而放棄,而是因為害怕自己根本就不能成功而失敗,以一顆平常心去麵對一切,問題就簡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