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深謀遠慮掌控全局(2 / 3)

第十三章深謀遠慮,掌控全局

春秋時期的秦晉關係也很有意思。今天還有一句話,叫做“永緒秦晉之好”,實際上,秦晉兩國總是在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有時大打出手,弄得親戚成了仇家。晉國曾經一度動蕩不安,國君屢有變動,持續了將近20年直到重耳成為國君才安定下采。晉公子夷吾在秦國,想借助秦國的力量回晉國即位,於是發生了下麵—段故事:晉國人嶺芮說:“別人把國家都占去了,我們愛惜什麼錢財?回國後能得到民心,賄賂些土地又有什麼?”夷吾聽從了。齊田的隰朋率軍隊會合秦國送夷吾回晉國即位,夷吾就是晉惠公。秦穆公對淙芮說:“公子依靠的是什麼力量?”答道:“下臣聽說逃亡的人沒有黨羽,有黨羽就一定有仇家。夷吾小時候不喜歡玩鬧,能夠鬥爭但很有限度,長大後這個脾性也未改。至於其他方麵我就不是很了解了。”穆公又問秦國大夫公孫枝說:“夷吾的位子能夠穩固嗎?”公孫枝回答;“下臣聽說隻有合乎準則才能安定國家。《詩經》上說:無知無識,適應自然規律。這說的是文王。又說:不弄虛做假,不殘害人民,就很少有不合乎典範的。不愛玩鬧也不愛爭鬥,個性自然是少猜忌也不爭強好勝。現在他的話裏邊充滿猜忌和好勝,要安定國家,恐怕很難呀。”秦伯說:“猜忌多則怨恨多,又怎麼能成功?正好可以為我所利用。”穆公是一位很有頭腦的國君,他不立好的,反立一個壞的,其目的就是利用壞國君搞垮晉國。夷吾回國果然是弄得天下大亂,同秦國發生戰爭:魯德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冬,秦國發生饑荒,向晉國請求糧食援助,晉國不給。晉大夫慶鄭說:“前年晉國災荒,秦國救濟了我們大量的糧食和錢財。現在我們不去救援他們,就應該算是幸災樂禍,忘恩負義。我們忘恩負義,就會失去親附的人;幸災樂禍,是沒有仁義;愛惜財利是不祥;激怒鄰邦是不講義氣。這四種德都失掉了,憑什麼保衛國家?”晉大夫虢射也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八字進諫。慶鄭說:“背棄信用,背叛鄰邦,誰來周濟患難?不講信用,禍患必至;失去後援,必定失敗。這一定會應驗的。”虢射說:“即使支援秦國也不會減輕對我們的抱怨,反而會助長敵人的力量,不如不給。”慶鄭曰:“忘恩負義,幸災樂禍,是百姓所唾棄的。親近的人還會因此結仇,何況冤家敵國呢?”晉惠公聽後依然不予理睬,仍是一意孤行。慶鄭退出公室,說:“國君肯定會為此後悔的。”當初秦國送晉惠公回國即位的時候,秦穆公把賈君托附給他,並且叮囑:“讓眾公子都回國吧。”晉惠公曾答應送給中大夫器物,不久也違背了諾言。他曾向秦穆公許諾送給秦國黃河以外的五座城邑,東到虢略城,南及華山,還有黃河之內的解梁城,也沒有兌現。晉國鬧饑荒,秦國向晉國輸送了糧食;秦國趕上饑荒,晉國卻不伸出救援之手。秦穆公考慮到晉惠公做了這麼多的不義之事,認為時機已到,決定大舉討伐晉國。九月,晉惠公迎擊秦國軍隊,先派出韓簡觀察敵情。韓簡回來報告說:“敵軍人數雖少,然而鬥誌昂揚,我軍恐怕抵擋不了啊。”惠公問:“什麼原因?”簡單回答:“國君您當初逃離晉國是得助於秦國,回晉即位也是由於秦國的寵信,鬧饑荒時吃的是秦國糧食,秦國三次有恩於我國卻不思圖報,所以才起兵來攻打我們。現在我們又迎擊他們,我軍鬆懈,秦軍振奮,鬥誌差一倍都不止啊。”十四日,秦、晉兩軍戰於韓原。此一役,秦國虜獲晉惠公而回師。人生悟語:“百智之首,知人為上;百謀之尊,知時為先;預知成敗,功業可立。”這是成功乃至成大事者的必要條件。

第十四章懦弱——阻止了勇敢和開拓

艾文·班·庫柏是美國最受尊敬的法官之一,但他小時候卻是個懦弱的孩子。庫柏在密蘇裏州聖約瑟夫城一個準貧民窟裏長大。他的父親是一個移民,以裁縫為生,收入微薄。為了家裏取暖,庫柏常常拿著一個煤桶,到附近的鐵路去拾煤塊。庫柏為必須這樣做而感到困窘。他常常從後街溜出溜進,以免被放學的孩子們看見了。但是,那些孩子時常看見他。特別是有一夥孩子常埋伏在庫柏從鐵路回家的路上,襲擊他,以此取樂。他們常把他的煤渣撒遍街上,使他回家時一直流著眼淚。這樣,庫柏總是生活在或多或少的恐懼和自卑的狀態之中。然而自從讀了荷拉修·阿爾傑著的《羅伯特的奮鬥》一書之後,庫柏內心受到了鼓舞,從而在生活中采取了積極的行動。在這本書裏,庫柏讀到了一個像他那樣的少年的奮鬥故事。那個少年遭遇了巨大的不幸,但是他以勇氣和道德的力量戰勝了這些不幸。庫柏也希望具有這種勇氣和力量。庫柏讀了他所能借到的每一本荷拉修的書。當他讀書的時候,他就進入了主人公的角色。整個冬天他都坐在寒冷的廚房裏閱讀勇敢和成功的故事,不知不覺地吸取了積極的心態。在庫柏讀了第一本荷拉修的書之後幾個月,他又到鐵路上去揀煤。隔開一段距離,他看見三個人影在一個房子的後麵飛奔。他最初的想法是轉身就跑,但很快他記起了他所欽羨的書中主人公的勇敢精神,於是他把煤桶握得更緊,一直向前大步走去,猶如他是荷拉修書中的一個英雄。這是一場惡戰。三個男孩一起衝向庫柏。庫柏丟開鐵桶,堅強地揮動雙臂,進行抵抗,使得這三個恃強淩弱的孩子大吃一驚。庫柏的右手猛擊到一個孩子的嘴唇和鼻子上,左手猛擊到這個孩子的胃部。這個孩子便停止打架,轉身溜走了,這也使庫柏大吃一驚。同時,另外兩個孩子正在對他進行拳打腳踢。庫柏設法推走了一個孩子,把另一個打倒,用膝部猛擊他,而且發瘋似的揍他的腹部和下巴。現在隻剩一個了,他是孩子頭,已經跳到庫柏的身上,庫柏用力把他推到一邊,站起身來。大約有一秒鍾,兩個人就這麼麵對麵站著,狠狠瞪著對方,互不相讓。後來,這個小頭頭一點一點地退後,然後拔腿就跑。庫柏也許出於一時氣憤,又拾起一塊煤炭朝他扔了過去。庫柏這時才發現鼻子掛了彩,身上也青一塊、紫一塊。這一仗打得真好。這是他一生中重要的一天,那一天他已經克服了恐懼。班·庫柏並不比去年強壯多少,那些壞蛋的凶悍也沒有收斂多少,不同的是他的心態已經有了改變。他已經學會克服恐懼、不怕危險,再也不受壞蛋欺負。從現在開始,他要自己來改變自己的環境,他果然做到了。人生悟語:一味地遷就和忍讓,是在向別人舉起一塊懦弱的招牌。懦弱常使人像傀儡一樣,接受命運的支配。成大事者總是讓懦弱遠離自己,因為他們明白:冰峰之巔的雪蓮永遠不會被懦弱者摘取。

第十五章與其抱怨不公,不如提高自己

京劇大師梅蘭芳搭班唱戲唱紅了以後,準備和忘年朋友楊小樓自組戲班,以實現藝術上和經濟上的獨立。楊小樓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演員之一,被譽為武生泰鬥,慈禧掌權時期曾多次被邀至宮中演出,名聲大噪,因此雖然梅蘭芳是戲班的首要發起者,但楊小樓的“戲份兒”要比梅蘭芳大,在戲班裏拿的工資就應當比梅蘭芳高。對這個問題楊小樓本人並沒有特別在意,倒是他的那些追隨者覺得梅蘭芳那麼年輕,無法和楊小樓並駕齊驅,於是提出兩人同拿頭牌的戲份兒,但楊小樓再拿一份加錢,即每賣出一張票,楊就從中提取一角錢。由於當時一般的戲也能賣出千把張票,這樣一來楊小樓的收入就大大高過梅蘭芳了。梅蘭芳年輕氣盛,認為自己在藝術上並不比楊小樓差,在票友中間的知名度也不亞於楊小樓,而薪水卻相差如此懸殊,心裏當然不太服氣。但他表麵上並沒有表現出來,隻是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演出,暗暗地叫著勁兒。而楊小樓呢,也就心安理得地領著他那份加錢。新戲班演出了一段時期,無風無浪。一個寒冷的夜晚,梅蘭芳到一位友人家裏吃飯,望著窗外凜冽的寒風,什麼也吃不下去。原來,昨天楊小樓演《冀州城》,賣出去一千多張票,今天該梅蘭芳演《嫦娥奔月》,偏偏天氣如此惡劣,要是上座率不如楊小樓,那豈不砸了。梅蘭芳忐忑不安,差一點就托病“回戲”(即臨時罷演)。在朋友的規勸下,他最終還是坐車前往了劇場。誰知,剛到了劇場所在的那條街,梅蘭芳就看見大街兩邊擠滿了汽車、馬車和人力包車,很顯然都是來看戲的。梅蘭芳沒想到在這樣惡劣的天氣裏會有這麼多人來看他的戲,這顯然是對他藝術成就的承認。梅蘭芳的精神立刻振作起來,下了車大踏步走進戲院,隻見裏麵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原來,這一天共賣出去一千八百多張戲票,不僅超過了楊小樓,而且打破了這個劇場開辦以來的最高上座記錄。第二天,楊小樓照例領到180塊的加錢,但他卻笑不出來了:“人家唱戲,咱拿錢,慚愧慚愧。”楊小樓也是個正直又明事理的人,於是向戲班提出從此以後不拿加錢了,自己的戲份兒和梅蘭芳一樣就可以了。人生悟語:蠟燭先把自己點亮,然後能給別人送去光明。在得到別人認可之前,別忘了先提高自己。

第十六章珍視自己的事業生涯

一天深夜,巴黎格拉西埃爾路24號5樓的一間屋裏,還亮著燈光。屋裏,隻有一張白木桌子、兩把椅子。桌子上堆放著物理學書籍和一盞煤油燈、一束花。新婚不久的居裏夫婦正在燈下攻讀。本來,居裏的家人曾經要給他們幾件家具,可是,新娘瑪麗覺得,添一件大沙發或一把圈椅,就多一件東西要撣刷塵土,擦亮磨光,她沒有工夫。他們倆商量好不請人參加聯歡會,也不接待賓客。那麼,大沙發和圈椅對他們有什麼用處呢?新婚八個月後,瑪麗給哥哥的信上說:我們除了德盧斯基一家和在梭鎮的公婆之外,不見一個人。我們差不多從來不到戲院去。這種生活雖然很單調,但我們過得很滿意。隻有一件事使我們惋惜:日子太短,過得太快。1914年的一天,有一位朋友從柏林來看望愛因斯坦。天下著蒙蒙細雨,路上幾乎沒有什麼行人。在朦朧中,他看見有一個人在橋上慢慢地來回踱步,低頭沉思。這個人毫不理會輕風細雨,手拿鉛筆,不時急速地在一張紙條上寫著什麼東西。“原來是你呀,您在這兒幹什麼呢?”愛因斯坦的朋友高興地叫道。“我應約在等一個學生,但他遲遲沒來,一定是考試把他難住了。”“這豈不是浪費了您的時間嗎?”“啊,不,不,我過得很有意思,我現在想出了一個出色的想法。”說完,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把被雨淋濕的小紙條疊好,放進了背心口袋。人生悟語:人生就像一條向前流淌的小河,逝去了就不會再回來。“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珍視生命中的每一分鍾,珍視自己的事業生涯。

第十七章施謀用計,創造良好戰機

公元前484年。齊國的右相陳恒企圖操縱國政,但是覺得有國書、高無平等大臣在朝中,有些礙手礙腳。經過考慮,他心生一計:把國書等人派遣出去。於是,他向齊簡公說:“魯國作為我們的鄰國,卻勾結南方的吳國一道攻打我國,這個仇一定要報。”於是向簡公建議派遣國書等幾位大臣率領兵馬討伐魯國。陳恒親自送齊軍來到汶水之濱紮營。孔子聽到消息,不禁大吃一驚,連忙問周圍學生“魯國是我們的父母之邦,現在有難,不可坐視不救。誰能替我到齊國去,製止齊軍攻魯?”子貢從座席上站起來自告奮勇,前去當說客。因此子貢立即來到汶水求見陳恒。子貢說:“我聽說有這樣的話:憂患在外部的應當攻擊弱國,憂患在內部的,應當攻擊強國。據我觀察,相國和貴國的國書等各位大臣之間,有些糾葛。現在,國書和高無平等大臣率軍進攻衰弱的魯國,毫無疑問將取得勝利。但是,取勝的功勞屬於各位大臣,這樣,各位大臣的權勢將不斷增加,而相國就將麵臨困難。如果相國能夠移兵去進攻強盛的吳國,那麼,進攻必將受到挫折,這樣,國書等各位大臣將麵臨困境,而相國就可以掌握齊國的大權。這對於相國來說,難道不是最好的計策?”陳恒高興地說:“先生的一番言論,使我頓開茅塞。然而現在齊軍已經來到汶水,如果改變方向去征伐吳國,人們必將懷疑我的動機。你看怎麼辦?”子貢說:“隻要你先按兵不動,等我立即到吳國說服吳王派兵來救魯國伐齊,這樣,齊國就有攻吳的理由了。”陳恒同意子貢的意見,就對國書說:“我聽說吳國將進攻齊國,因此,我們的大軍先駐紮在這裏,暫不伐,等我派人探聽吳國的消息,如吳國來犯,就先打敗吳軍,然後再伐魯。”子貢日夜兼程趕到吳國。他向吳王夫差說:“上次吳國和魯國聯合伐齊,齊國人恨之入骨。現在齊軍屯兵於汶水之上,企圖先伐魯、後攻吳,以報昔日之仇。大王何不先發製人,興兵伐齊救魯?以吳國的強大,定能打敗齊國,並使魯國聽命於您;吳軍乘勝,進而威逼晉國,就可以稱霸諸侯。”夫差說:“上次打敗齊軍後,齊國表示願意服事吳國;現在齊國不來朝聘,我正要向它問罪。隻是我聽說南麵的越國正在訓練軍隊,有侵犯吳國的野心。為了消除後顧之憂,我準備先行討伐越國,然後進兵齊國。”子貢連忙說:“越國弱而齊國強。征伐越國,得到的利益小;而縱容齊國,引來的禍患大。您如果畏懼弱小的越國而避開強大的齊國,這是不勇;如果追逐小利而忽視了大患,這是不智;而不智不勇,怎麼能爭霸天下呢?假使大王確實對越國有顧慮,我願意為您去說服越王,讓他親自領越軍跟隨您北伐齊國。”夫差十分高興,便命子貢去越國。越王勾踐聽說子貢到來,親自到都城郊外三十裏外迎接。子貢說:“我最近去見吳王,請他救魯伐齊,而吳王懷疑越國將要進攻吳國,所以想先伐越國。如果您並沒有為報仇而攻吳的想法,卻被吳王所懷疑,這說明越國的做法很笨拙;如果您確有報仇伐吳的誌向,卻被吳王所發覺,那越國就危險了。”勾踐聽後臉色發白,跪在地上問道:“請問先生有什麼辦法可以救我?”子貢回答:“您親自率領一支軍隊,跟隨吳王伐齊,這樣就可以消除他的後顧之憂,從而也消除了他對您的懷疑。吳、齊交戰,假使吳軍戰敗,吳國的力量從此消弱,您也就不必再怕它了;假使吳軍戰勝,吳王一定會進而和強大的晉國爭霸,這樣一來,吳國後方就出現空隙,越國就有隙可乘了。”勾踐再次拜謝說:“這是上天派遣先生來指教我,我怎敢不聽從先生的教誨!”子貢回到吳國,告訴吳王:越國即將派遣臣來吳。果然,過了幾天,越王派大夫文種向吳王貢獻寶劍,精甲等禮物,並表示越王勾踐將親率三千軍士隨吳王伐齊。吳王非常高興,把子貢從賓館召來,問他:“勾踐此人果然有信義,願意親自率領軍隊隨我伐齊,先生認為怎樣?”子貢答道:“讓一國之君跟著奔波,似乎太過分了!不如準許越軍參加伐齊而辭謝越王。”吳王表示同意。於是,子貢離別吳國,又匆忙趕往晉國,對晉定公說:“我聽說沒有遠慮的人,必定有近憂。現在吳軍正要伐齊,如果吳軍取勝,吳王一定會來和您爭霸,請您早作準備。”晉定公說:“多謝指教。”等子貢回到魯國,吳軍已打敗齊軍。不久,吳王果然又親率大軍北上伐晉。越王勾踐乘吳國內空虛,攻占吳國都城。子貢經過這番攻心遊說,使魯國既免遭齊軍的攻伐,又免受吳國的挾製。人生悟語:抓住敵方關鍵性的弱點,施謀用計,以鉗製敵方行動自由,創造出良好的戰機。

第十八章成大事者應目光長遠

戰國時期韓、魏、趙三個後起的統治集團聯合擊敗晉國統治者的“三家分晉”戰爭,就是欲取姑予的典型事例。智襄子當了晉國國君,先逼韓康子割地,康子想拒絕。段規說:“襄子貪利而剛愎自用,若不割讓將會來攻打我國的,不如割地給他。他嚐到這種味道,必襲用這種方法向別國要求割地,別國不割給他,必然興兵打仗,然後我就可以免於戰爭之禍而待機以應了。”康子說:“好。”遂派人把一萬戶的地域割給智襄子。智襄子很高興。又要求魏桓子割地,桓子想拒絕,宰相任章問:“是什麼原因要拒絕呢?”桓子說:“無緣無故的要求割地,所以拒絕。”任章說:“無故要求割地,這樣會使我們的官吏畏懼;我們把地割給他,智襄子必然驕傲起來。他驕傲起來就輕敵,我們畏懼就團結,以團結的部隊對付麻痹輕敵的敵人,容易取勝,智襄子的統治必不長久了。周書上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因此,你不如割地給他,以驕縱他,然後聯合友好的國家一同進攻智襄子,怎能單以我不割地引起智襄子不滿而遭禍患呢!”桓子說:“好。遂以一萬戶的地域割給智襄子。智襄子又逼趙襄子割讓蔡、皋狼兩個地方,趙襄子拒絕,因此派兵圍攻晉陽,韓、魏從外部進攻,趙在內部起兵響應,智襄子被殺,晉國遂被韓、魏、趙三家所分。春秋魯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楚國進攻絞國,兩軍接峙於絞城南門。絞軍閉城堅守。楚國大夫莫傲屈瑕認為“絞國弱小而輕躁,輕躁則少謀略”,獻計先派些士卒化裝樵夫引誘絞軍,而後設計殲滅之。楚王接受其建議,派人化裝成進山打柴的樵夫,進山打柴,誘絞軍出城掠奪。又派兩支人馬分別到達山裏埋伏,並且斷其歸路。頭一天,絞軍捉獲楚軍士兵三十餘人。次日,絞軍爭先恐後追捕化裝成砍柴人的楚兵。楚軍已埋伏於絞城北門外山中,待絞兵追至,伏兵四起,絞兵猝不及防,大敗。另一路楚軍斷其歸路,並猛攻其城。楚武王迫絞訂立降約方撤兵。絞國開始是緊閉城門固守,楚軍多次攻擊不下。相持月餘,楚軍終不能勝。而莫傲屈瑕卻從中悟出道理:城中柴草已經不足,此時以柴草之利而誘,定能誘使絞軍上鉤。結果不出所料。絞王正為柴草而發愁,見楚人三三兩兩在山間打柴,又沒士卒保護,以為有利可圖。楚武王又故意讓絞軍連續幾天搶去柴草、衣物、幹糧。絞軍膽子更大,利令智昏,最後終於導致國家滅亡。人生悟語:“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為了眼前的營頭小利而失大局,這不是明智之舉。成大事者目光長遠,能失小利而保大局。

第十九章欲成大事,謀劃先行

成功需要計劃,需要安排,還需要一定的程序。做人沒有雄心壯誌,就不會有超越時空的意圖;沒有超越時空的意圖,就不會有無可比擬的計劃;沒有無可比擬的計劃,就沒有堅定果敢的行動和力量;沒有堅定果敢的行動和力量,就難以取得偉大的效果。從古至今,大事小事皆如此。所以說,計劃是行動之父,行動是成功之母。如果不懂得在事前計劃好,那麼,盲目行動隻會帶來失敗和損失。黃帝百戰征伐,周公禮典政製,秦始皇修築長城,隋煬帝開掘運河,都是造福子孫後代的偉大行動。這些行動都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如果他們沒有遠大的雄圖和計劃,就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也不會取得巨大的效果。英國百年戰爭,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日本明治維新,土耳其複興運動,都是由於領導者有遠大的計劃和宏大的誌願,才有劃時代的豐功偉業,成為後世景仰的紀念碑。在一個遠大的計劃之中,每一件大事都有它的計劃,分門別類,按部就班。而每一個大計劃又有若幹階段的獨立計劃,每一獨立計劃,前後彼此,都有著密切的聯係,並且是相互銜接的。例如一次戰爭,應有整個計劃,而每一次戰役,又有每一次的計劃。一個國家建立後,有整個建設計劃,而每一部門又有每個部門的建設計劃。如政治建設計劃,經濟建設計劃,農業建設計劃,教育建設計劃,國防建設計劃等等。計劃中又有按時期、種類的分別計劃,國家是這樣,個人也是這樣。一個人有一生的計劃,一年的計劃,一日的計劃,一件事又有一件事的計劃,然後按計劃行事,按時計功,自然有所成就。香港巨富李嘉誠的成功之道主要是他善於“未戰而廟算”——計劃。他看到人們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更多的人用花來美化環境。但養花要有一定的空間,不僅費時費工,品種也受限製,而塑膠製成的塑膠花必將受到人們的歡迎。於是他計劃著生產塑膠花。他到塑膠花創始地意大利進行現場考察,回到香港後便集中精力籌備生產。由於比意大利的產品便宜一半,長江塑膠廠精心製作的塑膠花一生產出來便暢銷市場,而且還受到歐美進口商的歡迎。李嘉誠創辦的長江塑膠廠也因此成為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塑膠廠,29歲的李嘉誠被譽為“塑膠花大王”。成功的人士都是善於規劃他們自己的人生,他們都知道自己要達成哪些目標,擬訂好優先順序,並且擬訂一個詳細計劃。為什麼要擬訂詳細計劃呢?因為計劃百密一疏是沒有用的。你可能不會被大象踩死,但你可能會被蚊子叮到。蚊子就是你疏忽的地方,你的計劃一定要詳細,要把所有要做的事都列下來,並按照優先順序排列,依照優先順序來做。許多作家創作作品的時候,規定自己每一天需要撰寫多少字數,需要搜集多少資訊,需要查閱多少資料,需要真正具體完成的是多少,把它分割下來,每天固定的時間一到就照著計劃進行。你應知道,有的時候沒有辦法百分之百按照計劃進行。但是,有了計劃,是提供你做事架構的優先順序,讓你可以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你需要做的事情。在人生當中,你沒有辦法做每一件事情,但是你永遠有辦法去做對你最重要的事情,計劃就是一個排列優先順序的辦法。當你把優先順序排定之後,還要徹底執行,保證成功,不達目的絕不善罷甘休。成功人士的計劃為什麼能夠一一實現呢?這其中有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為了使計劃實現而徹底實行。如果僅僅是計劃或是隻有思考,那麼什麼都不會實現。為了要使計劃實現,往往有許多事情應當互相配合,由此而產生的很多問題,如果有耐心地一一去克服,那麼計劃也就可以實現了。計劃是成功的保障,計劃是成功必備的條件。如果你是一邊走路,一邊計劃,效果已經大打折扣了。台灣第一位研究神經語言學的激發心靈潛力專家陳安之先生曾經提出:成功者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要做的事情變成一種習慣。因此,他們的成就總是超越別人。為了成功,你需要事先設定好計劃。人生悟語:千萬記住,凡事要有計劃,有了計劃再行動,成功的機率會大幅度提升,隻有行動,沒有計劃,是所有失敗的開始。所以有人說:“沒有計劃,就是正在計劃失敗。”你是否也正在計劃失敗呢?當然,沒有人願意計劃失敗,但是,你可能犯了這樣的錯誤——沒有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