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礦山大割據(上) 1 封建土壤上所產生的國家的一大特征便是割據。中華民族忍受割據之痛苦太久太深。(2 / 3)

“讓他們去挖吧,不就是邊角的一點點零星礦石嘛!”有人向錫礦山當時的領導反映情況時,礦長頗不以為然。心想:農民嘛,就是想占點小便宜,成不了什麼大氣候!當時,不僅是堂堂專區級礦長,就是普通礦工也對此不屑一顧。一位工程師下班見幾個渾身汗水淋淋的農民,連半塊礦石都沒采到,垂頭喪氣地躺在草叢裏抽悶煙,便走過去給這幾個人指點道:“找錫礦可不能像抬牛糞似地滿坡跑,這得要學老鼠的樣,會鑽洞才行!”

對,老鼠挖洞!即使是智力最低下者,一經醒悟,便會變得百倍地聰明。於是,錫礦山的四周開始了空前的“挖洞”大戰。

地穴深處沒有鐵網,沒有界標,有的是越來越厚的錫礦石。鄉親們完全忘記了前麵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國營“王國”。他們看到的是一張張飛舞的“大團結”。沒有誰比金錢更能勾起貧窮者的渴求心理。那些邊角的零星的礦石不再是他們所能滿足的了。他們開始抬起腿,邁進鐵網之內。他們終於伸手去摸“老大哥”的後背了……

同和鄉某村這年17戶上山挖礦致富了;坳上鄉某村這年48人上山挖礦,人人都成了萬元戶,最多一人年收入高達5萬元;黃沙坪鄉這年組織了3個采礦隊,為集體創50萬元收入;香花鄉某村17戶致富戶,被鄉政府掛上了大紅花;華塘鎮有48戶萬元戶,被樹為“標兵”、“榜樣”。獎勵、表彰、宣傳……如同給飛輪擦潤滑油,“采礦致富”——成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事。第二年春播剛剛結束,臨武、郴縣、宜章、桂陽等地農民,丟掉鋤頭,換上鐵鍬,扛起鋪蓋,不約而同地潮水般地擁向香花嶺礦區,而且比潮水來得更凶猛和迅速。還在議論穿喇叭褲怎樣好看,聽鄧麗君歌曲怎樣人迷的錫礦山上的工人“老大哥”們,這才開始感到情況有些不妙。“喂,你們為什麼到礦區來挖礦?”“這裏是國營礦山,擅自挖礦是違法的!快走吧!”“老大哥”們認為一兩句話就能把“農民兄弟”哄走了。但在事實麵前,他們終於意識到了自己的威信已大不如從前了。“農民兄弟”們根本不搭理他們,照樣鑿自己的洞,挖自己的礦。

一份份《呼籲采取措施刹住農民進入國營礦區采礦的報告》,送到了省政府、冶金部、國務院。上級很快有了回複:必須製止,違者重罰。

公安局、派出所如秋風掃落葉似地將近千名個體采礦者趕出了國營礦區。但集體的則保留著。照顧關係,得留給地方一些利益——錫礦山第一次作出了讓步。

好,你讓我進。國營和集體,同屬國家所有,我們采礦不犯法。上!某縣天南公社成為香花嶺上第一個“吃螃蟹”的和敢於同國營礦山挑戰的先鋒。一夜間,他們成立了10個采礦隊,鑿了10條隧道,並且個個采礦隊都是清一色的“基幹民兵連”,條條隧道都像一把尖刀伸向國營富礦區。

錫礦山吃緊了。專員級的礦長親自下山請公社書記、主任“咪西咪西”。

“哎呀,我的大礦長,咱們幾個土包子能啃得動你們的骨頭嗎?放心好了,放心好了!”口徑統一,友善而又毫不含糊。

話不投機,礦長甩袖離席。回到辦公室,一個電話打到郴州地委、臨武縣委。天南公社這下吃虧匪淺。地區冶金局、臨武縣委和香花嶺錫礦達成的協議是讓他們撤出礦山,並保證“今後不得重新在600米標高以下開礦”。高壓之下,公社被迫與礦山簽訂“天南公社北山坑道移交書”,損失慘重。天南公社的幹部們回去後為此罵了一大娘。不行,不能這麼便宜了他們。憑什麼他們花了國家的錢吃魚吃肉,我們就守著金山挨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