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失衡的天平 2 “金三角”的福與禍
號稱中國“金三角”的秦嶺的第一塊黃金岩石標本是1964年發現的。而百裏秦川真正被世人所矚目的是10年後的l974年秦始皇墓的兵馬俑首次發掘。被國際曆史學家稱為“人類第七大奇觀”的秦皇兵馬俑使得中國腹地的這塊貧瘠黃土高原一夜間明光閃耀。多少年來,無數考古學家、曆史學家、社會學家弄不明白2000多年前的中國第一位皇帝的陵墓為什麼藏在一片亂石荒蕪的驪山腳下。
這個謎在公元20世紀90年代的1994年盛夏,才被一位煤炭地質專家借先進的衛星圖像而解開。原來,站在幾萬米高空的宇宙間俯瞰華夏,人們清晰地可以發現,千裏秦嶺山脈是一條貨真價實的巨龍形圖,從天相地形看,秦皇墓正好嵌在這條巨龍的首部驪山。曆朝帝皇將自己稱為真龍天子,秦皇嬴政的墓恰到好處地建在“龍首”。
當電視台播出這條消息時,我剛剛在采訪途中偷閑參觀完秦皇墓。我為這一發現所震撼,而內心深處真正震撼的是弄不明白這樣一個問題:2000多年前的古人,沒有飛機,更沒有宇宙航天船,為什麼能選出如此合秦皇意的一塊風水寶地呢?
後來回憶小秦嶺的此次采訪我才明白。明白之後我更加驚歎祖先的先知與民族的輝煌文化。
結論的理由有二:一是百裏秦川是一條天然屏障。那蜿蜒連綿、穀深峰高的千裏山巒,自古就有天下第一軍事要地之稱;二是百裏秦川的地下隱伏著取之不盡的黃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她那九曲懷抱的三秦大地之處,自古有帝王之氣,天寶物華,人傑地靈。史書記載,在4000餘年前,豐姿綽約的漢江、丹江、嘉陵江一帶就有淘金者的足跡。我們引為驕傲的周、秦、漢、唐鼎盛時期,世界級大都會長安城內外的金銀店鋪比比皆是,精致絕倫的金飾品引來八方商賈。鳳翔秦公陵出土的金啄木鳥,西安南郊出土的唐代鴛鴦蓮瓣紋刻花金瓶等千百件金品文物,無不折射著那些輝煌時代的光芒。
黃金作為貴重金屬和國際硬貨幣,國家對其產地與儲量,至今仍是秘而不宣的。從事這項秘密工作的是我們地質隊員。小秦嶺有金,今天似乎已不是什麼秘密了,但人們並不都知道發現這座金山的人,今天我們可以告訴大家了,這支功勳卓著的隊伍就是現在的陝西省地質六隊。小秦嶺的金不是人們通常知道的那些隨手可以在水中淘到的沙金,而是深藏在大山之腹,嵌匿在石頭中的岩金。1964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過問下,由陝西地質六隊組成的找金隊伍,赴潼關一帶的小秦嶺地區普查勘察,成為首次叩開這座金山大門的“阿裏巴巴”。然而,金山大門剛剛叩開,“文化大革命”的颶風隨即刮來,小秦嶺頃刻被血腥的“造反”狂濤所淹沒。11年後的1975年,病重住院的周恩來在病榻前召見複出的鄧小平與王震將軍。“國家沒有硬貨幣,說話不硬氣呀!”老人一手擦著因病痛滲在額頭的汗珠,一手握著顫動的拳頭對他依賴的副總理訴說著心聲。“請總理放心,黃金的事就交給我吧!”老將軍百感交集,搶先請纓。蒼白清瘦的總理把目光轉向小平。小平輕輕地點點頭:有寶刀不老、雄風猶存的老將軍披掛上陣,一定能抓得起來!
這是次刻骨銘心的會晤。老將軍不負重托,力排幹擾,親臨河南、陝西等地,於是小秦嶺地區掀起了一場空前的找金大會戰,於是這座千年沉默的金山終於敞開了它那金燦燦的胸懷。小秦嶺腹地的黃金富有不僅使當時身居中南海的共和國開國之助的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興奮不已,就連在一線普查勘察的地質隊員們也感到萬分驚異。
地處華北地帶南緣,以及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和祁(連)、呂(梁)、賀(蘭)山字型構造體係東翼之南側複合部的小秦嶺,屬太古界太華群山體,是呂梁運動以後形成的東西帶狀隆起。早在無古震旦紀時發生的地殼運動,使得這一帶地層擠壓褶皺成山。後又經喜馬拉雅運動,南沿發生地裂,北升南陷,形成尋馬道地塹。新生代時,因受秦嶺緯向構造體和祁、呂、賀構造體之間的擠壓、強扭、斷陷,最終塑成了一條蜿蜒千裏的中華關中巨龍。小秦嶺就是在這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地殼運動中崛起而生的奇特山脈,它山高坡陡,峰巒疊蟑,峽穀幽深,形成而今清晰可見的文峪、太峪、西峪、潼峪等九條巨峪和數百條大小溝塹。經過地質隊員近20餘年的艱難勘察,這些昔日連鳥兒也不想多歇腳的窮塹禿嶺,竟差不離條條溝塹峪道都有萬噸礦石中含金品位在l0——40克的富礦脈。小秦嶺的金脈總數達4,000餘條,其麵積遍及豫、秦、晉三省數十個縣、市,形成華夏獨一無二的“金三角”。
“黃金是經濟的主要支柱,小秦嶺要為國家四化建設貢獻力量。”來自中南海的聲音,使沉默了百萬餘年的秦嶺山脈從此一次又一次地沸騰開了。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的幾年間,中央的。地方的、還有穿著軍裝的黃金部隊大軍,繞過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翻越難於上青天的蜀道,身披塞北風塵,腳帶長江浪沙,從四麵八方投向這神秘的三角地,文峪、撞頭、東桐峪等幾十座大、中型國營金礦拔地而起,其陣勢,遠遠超過當年李自成揭竿舉旗之威風。小秦嶺金礦的發現與開發,使共和國的國際硬貨幣直線上升。西方學者有一種說法:作為常任理事國,中國在聯合國講壇上能話音掙掙,其底氣來自秦嶺“金三角”。此話從某種意義上講不無道理。小秦嶺金礦的份量太重,重得使這條“巨龍”搖搖欲墜。
也許是“金三角”有太多的神秘傳聞,也許是恰逢思想解放。大膽開拓的改革年代,自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隨著浩浩蕩蕩的國家黃金地質隊、國營金礦、國家黃金部隊上山,安營紮寨,望眼欲穿的秦嶺四周的不法之徒亦垂涎三尺,蠢蠢欲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