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五
王江涇大捷消息如長了翅膀一樣,立刻飛遍了各省、府、縣。
最關心江浙抗倭的莫過於三品武官戚繼光了。
得到捷報時,年輕英俊的戚繼光騎在馬上,帶著衛所官兵正在沿海巡邏。戚繼光劍眉朗目,他身穿三品武將補服,是山東都指揮僉事、奉旨備倭山東。戚繼光本是將門之後,其六世祖戚祥曾追隨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曆三十年,後隨大將傅友德進兵雲南,戰死沙場,算得上是開國功臣,朱元璋封其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官居三品,是可以世代承襲的“世官”。他父親戚景通官至大寧都司都指揮使、神機營副將,嘉靖二十三年(1544)戚繼光襲祖輩封職,任登州衛指揮僉事。傳到戚繼光這一代,已經過去一百三十多年了,戚繼光襲職後,曾帶兵巡守過薊州,與入侵的韃靼兵作過戰,調任山東後,恪盡職守,把他所轄三營三十五衛所,整飭訓練得能征善戰,多次擊敗上岸騷擾的小股倭寇,倭寇在山東沿海撈不到便宜,站不住腳,便不在這裏登陸,轉而向南,專門去侵擾蘇、浙、閩沿海。
戚繼光是個有遠大抱負的人,自幼抱定“舍身報國”大誌,苦讀兵書,苦練武術,他曾自題一副對聯在門上:功名雙鬢黑,書劍一身輕。他不甘心於無所事事的“備倭”生涯,他想的是“抗倭”,那就隻有去江浙。
父親在世時,曾答應給老友張經寫信,薦戚繼光到他麾下效力。這封信剛寫好,父親就溘然而逝,戚繼光還沒來得及去投奔張經。但張經在浙江抗倭的一舉一動,都在戚繼光的關注下。
在海邊,戚繼光剛從烽火台上視察過,走下來時,百戶陳子平快馬追上戚繼光,戚繼光覺得奇怪:“陳子平?你追來幹什麼?看你一臉高興勁,好像有喜事。”
陳子平眉飛色舞地告訴他:“應該是大喜事,至少是急事。”
他把一封信遞到戚繼光手裏。這是當京官的朋友譚綸從北京用加急件送達的快信,封皮上還粘著雞毛。這譚綸長戚繼光八歲,進士出身,當過南京禮部主事,後又調任北京,還是主事,換了戶部。1549年,蒙古俺答犯京師,戚繼光正在京城考武舉,與參加會試的譚綸相識,二人趣味相投,一見如故。
譚綸在信裏報告了一大喜訊,張經、李天寵大敗倭寇,王江涇一仗打出了威風。他知道戚繼光早有投奔張經麾下抗倭之誌,認為機不可失,希望戚繼光火速進京,爭取見張經一麵,張經捷報上達,必受皇上封賞,必去北京,譚綸希望他把父親的薦書當麵遞給張經。
戚繼光很興奮,他不完全依賴父親的薦書,他相信,自己積累多年的抗倭經驗、在心中逐漸成形的對策,一定會打動張經,他不想在山東過悠哉遊哉的逍遙日子,這裏太平靜了,平靜得讓戚繼光感到窒息。
戚繼光心說:“這叫什麼話?難道喜歡讓倭寇從山東登陸?”
戚繼光決定進京,一舉幾得。馬上吩咐陳子平去準備一下行裝,反正也該去兵部領兵餉了,由於兵餉拖了半年不發,戚繼光連自己的積蓄都墊付了,長此以往,這兵沒法帶呀。
戚繼光決定馬上啟程。他心裏既為張經祝福,也有點忐忑,怕他調離江南,居此大功,入閣都是順理成章的。萬一張經不在浙江帶兵抗倭,他的想法不又落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