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說根本沒談幾句,人家就端茶送客了呀!
譚綸用意不明地笑,稱讚戚繼光大有長進。從前,戚繼光曾是何等愚笨之人,連官場正常禮尚往來都不甚了了,現在不也開竅了嗎?
這話什麼意思?難道送硯台的事他聞到了風聲?不會呀!戚繼光好像被人窺破了隱私,臉刷一下紅了,他看了沈四維一眼,說,我可沒幹什麼越禮之事。
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譚綸一笑而已,馬上轉變話題說,元敬洪福齊天,真的,浙、閩抗倭將領,總督巡撫不說了,總兵一級,又有幾個風光到最後的?
沈四維說,那是他背後有胡宗憲,現在又有譚綸和張居正這樣的貴人。
譚綸說他有福,還在於一種不可思議的奇觀,支持他、重用他的人進了大獄,他卻安然無恙。他問戚繼光,琢磨過其中道理嗎?
戚繼光還真沒想過。也許是僥幸?
譚綸說戚繼光是大材,用他,國家則安,他有點小麻煩,也都會迎刃而解。
戚繼光說譚綸太抬舉他了。
這次大青山之役,戚繼光若一敗塗地,那可完了,非問罪不可。那些眼裏冒嫉妒之火的同僚還不得吃了他!須知,在戚繼光之前,十七年間,薊鎮總兵換了十個,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不是坐牢,就是殺頭、軍前效力,最輕的也是革職。
他這一說,沈四維還真有點脊背冒涼風。
譚綸勸她不必擔心,戚繼光就能創奇跡,福將嘛,自有後福。
戚繼光從來不想這些事,幹好他的總兵就行了。
功高遭忌,古今通理。譚綸叮囑他,也不能不小心。張居正讓譚綸傳話給他,對左鄰右舍寬容點,有時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少給他惹麻煩。
戚繼光笑了,張居正也中庸?
誰都不是神。譚綸說張居正的《陳六事疏》,就會傷很多人,省議論、振紀綱、重詔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隻要認真施行,都會傷到權貴利益。譬如核名實,京官六年一考,外官三年一考,必須明白開示,是稱職、不稱職、平常,想渾水摸魚是不行了,有些官吏群起而攻之,他的日子也不好過呀。有時不得不中庸一下。
戚繼光明白,身居高位也難啊。
沈四維說,看來,隆慶皇帝是個明君,才能重用張居正這樣的幹才。
譚綸也說他是個賢君,當然也得益於內閣大學士徐階、李春芳、郭樸、高拱、張居正的輔佐。
戚繼光問,內閣這幾個人和嗎?
和?戚繼光還不知道,徐階已罷官出閣了。譚綸說,李春芳、郭樸倒都是正人君子。不過,徐階、高拱不和,高拱入閣是徐階推薦,高拱忠於謀國,度量不夠,因起草世宗的遺詔徐階沒請他參與,而找了張居正,心裏有氣,找人彈劾徐階,徐階沒法幹了,不得不辭官回鄉,高拱還算寬厚,沒有置他於死地,若不然,徐階也出不來《經世堂集》了。
戚繼光問,那張居正跟高拱是沒說的了?
官場的事也難說。譚綸說,論才幹,張居正遠在高拱之上,據他觀察,首輔遲早是張居正的。
譚綸突然不說了,別淨說官場別人的事了,與咱們何幹?
有賢相,大家才好施展哪!當年嚴嵩把持內閣,黑白顛倒,人妖不分,風氣敗壞,沒處說理呀。
譚綸知道,戚繼光就盼張居正快點當首輔。
戚繼光說,好像你不盼似的。
譚綸問他,這次找上門來,又是要錢吧?
因譚綸叫了一大堆苦,戚繼光倒不好張口了。
譚綸說戚繼光是為朝廷把北大門的,事關重大,該花的不能省。他問,是修造戰車錢不夠吧?
除了戰車,還有軍馬,也要一大筆花銷。
譚綸滿口應承,叫他開列單子。別獅子大開口就行,張居正也不能一手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