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三、兩大刺客(2 / 2)

伍子胥因幫助闔閭謀刺有功,被闔閭封為客卿。闔閭是一位有勇有謀、雄心勃勃的政治強人。登上王位之後,他大權在握,便著手實現自己革新圖強、爭霸天下的政治抱負。首先是鏟除王僚的殘餘勢力。

吳王僚被刺死之後,其子慶忌逃出吳國,暗中組建自己的武裝力量,並周遊諸國,希望聯合諸侯,共同出兵討伐闔閭。慶忌此人有“萬人莫當之勇”,可“走追奔獸,手接飛鳥,骨騰肉飛,拊膝數百裏”。闔閭曾派騎兵追殺他,竟追之不及,又命人亂箭齊射,卻被慶忌空手接住或打落。如此看來,慶忌可當“天下第一勇士”之稱。而且慶忌也不僅僅是個頭腦簡單的武夫而已,闔閭評價他是“明智之人,歸窮於諸侯,不下諸侯之士”。對這麼一個可怕的對手,闔閭自然會感到非常不安,於是又與伍子胥商量對策。伍子胥便向他推薦了要離。

要離生得身材瘦小,僅五尺餘,腰圍一束,形容醜陋,但智術非凡,有萬人之勇,是當地有名的擊劍能手。

要離盡忠義之心,獻用苦肉之計。一日在朝與闔閭鬥劍,先用竹劍刺傷公子光的手腕,再取真劍斬斷自己的右臂,投奔衛國找慶忌去了。要離走後,闔閭還依計殺掉了他的妻子和兒子。慶忌探得事實,便對要離深信不疑,視為心腹,委他訓練士兵,修治舟艦,常在左右,同謀舉事。

不久,慶忌領軍渡江,準備攻打吳王闔閭。要離趁其不備,左手持矛從慶忌身後狠狠刺去,當即刺穿慶忌胸膛。不料慶忌竟不得就死,返身一把抓住要離,抓住他的小腿將其頭下腳上倒提起來,大笑著將他浸入江中三次,又坐下將要離放在膝上笑道:“嘻嘻哉!天下之勇士也,乃敢加兵刃於我。”左右欲殺要離,慶忌卻阻攔道:“豈可一日而殺天下勇士二人哉!命令放要離還吳,自己卻拔出長矛,喋血而死。”

慶忌死後,左右欲釋放要離。要離不肯行,對左右說:“吾有三宗罪不容於世。”眾問曰:“何謂三宗罪?”要離說:“為給國君做事而犧牲我的妻子,不仁;為新國君而殺故國君之子,不義;為了成別人之事,而使我殘身滅家,不智。有此三罪,何麵目立於世哉!”說完,遂投身於江。舟人撈救出水,要離說:“撈我何意?”舟人說:“你回國後,必有爵祿,何不欣然接受?”要離大笑說:“吾不愛室家性命,何況爵祿?你等帶我的屍體歸國,可取重賞。”於是奪從人佩劍,自斷其足,複刎喉而死。他這樣做,一方麵是告訴吳王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麵是感謝慶忌的知遇知恩,所以他隻有死了,淒涼而又悲壯。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刺客列傳》專門為專諸等人立傳,說:“自曹沫至荊軻五人(這五位刺客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荊柯),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誌,名垂後世,豈妄也哉!”而專諸、聶政、要離、荊柯又被後世公認為四大刺客。

除掉慶忌後,闔閭又用軍事手段除掉了逃亡在外的王僚之弟公子掩餘和公子燭庸,排除了對自己王位的最大威脅;為了贏得民心,他頒布和實行了一係列有利於吳國經濟發展的政策法令,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生產,增殖國力;選賢任能,擢以不次;自己以身作則,崇儉去奢,親眾愛民,體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淫樂,不近女色,注意發展生產,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闔閭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誌要使吳國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遊發展,滅楚稱雄。用《國語·楚語》中的話說,便是“口不貪嘉味,耳不樂逸樂,目不淫於色,身不懷於安,朝夕勤誌,恤民之羸,聞一善若驚,得一士若賞,有過必悛,有不善必懼,是故得民,以濟其誌。”

在當時列國逐鹿、霸權迭興的情況下,人才的網羅和作用,密切關係著國家的興亡、霸業的興衰,所謂“得士則昌,失士則亡”。闔閭的英明之處,最主要就在於他將求賢任能作為國家的首要大事,從而為整個霸業奠定了基礎。

除伍子胥外,楚國另一位亡臣伯嚭和宋國“華向之亂”中的幸存者華元也先後投向闔閭的門庭,成為吳國的重臣,在吳的興衰史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