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見狀,緊鎖眉峰,自我責備地說:“紀律還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又多次重複地交待清楚,然後擊鼓發令讓她們向左,婦人們又都哈哈大笑。
孫子見到這種散漫紛亂的景象,兩目忽張,聲如駭虎,發上衝冠,:“紀律弄不清楚,號令不熟悉,這是將領的過錯;現在既然講得清清楚楚,卻不遵照號令行事,那就是軍官和士兵的過錯了。”
接著,他回頭問執法官:“按照軍法,有令不行,該當何罪?”
“斬首!”執法官回答道。
“那好,兵法上說,賞善從賤人開始,罰惡從貴人開始,就把左右兩隊長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孫武話音剛落,執法人員就奔上前去拖出擔任左右隊長的吳王美姬,準備施法。吳王闔閭大為驚駭,他急忙派人手持節杖(代表君王權威的手杖),飛跑到孫武麵前要求刀下留人。
孫子嚴肅地對吳王的使者說:“請你回去告訴大王,我已經接受命令為將,將在軍隊裏,國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於是殺了兩個隊長示眾。然後按順序任用兩隊第二人為隊長,於是再擊鼓發令,婦人們不論是向左向右、向前向後、跪倒、站起都符合號令、紀律的要求,再沒有人敢出聲,所有動作,整齊利索。於是孫子派人向吳王報告說:“隊伍已經操練整齊,大王可以下台來驗察她們的演習,任憑大王怎樣使用她們,即使叫她們赴湯蹈火也辦得到啊。”
吳王正為孫武不聽旨意、斬其愛姬一事,早已惱怒異常,但礙於顏麵,不好發作。隻是冷冷地說:“讓將軍停止演練,回賓館休息。我不願下去察看了。”
孫武淡然一笑,感歎道:“大王隻是欣賞我的軍事理論,卻不能讓我付諸實踐。”然後遣散宮女,自己乘車返回。
據說吳王非常痛惜那兩位被殺的美姬,下令將她們厚葬在橫山之上,並立“愛姬祠”四季祭奠。
這場充滿戲劇色彩的吳宮教戰就這樣結束了,事件本身充分顯示了孫武的膽魄和指揮才能,貫徹了信賞明罰、以法治軍的基本精神。孫武堅持斬二姬,寧肯開罪於吳王,也要整肅軍紀的行動,正是他“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指揮原則的體現。“吳宮教戰”也在治軍史上成為膾炙人口的一段佳話。
闔閭畢竟是位英明的君主,他不甘心碌碌無為,所以冷靜下來之後,再加上聽了伍子胥的告誡,也就恢複清醒和理智起來,懷著對孫武將才的器重和賞識,親往孫武處挽留這位曠世將才。對於闔閭的到來,孫武也深為君主的寬容豁達的襟懷所折服,決心銜命報答知遇之恩。
孫武首先向闔閭表示歉意,並申述了當日殺姬的緣由。他說:“令行禁止,賞罰分明,這是兵家的常法,也是治軍的通則。用兵莫貴於威嚴,威行於眾,嚴行於吏,隻有三軍遵紀守法,聽從號令,才能克敵製勝。”
闔閭早已醒悟,聽了孫武這番話,便最終下定決心,任命他為吳國的將軍,擔當起軍國重任。
在孫武的嚴格訓練下,吳軍的軍事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公元前512年,闔閭、伍子胥和孫武開始率領吳軍對楚國作戰。結果初試鋒芒,表現出了孫武不同尋常的軍事指揮才能,進一步贏得了吳王的信任和重用。
公元前512年,闔閭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清除餘黨,決定將在自己發動變時投奔徐和鍾吾(今江蘇窗遷縣東北)未回的二位王室公子掩餘和燭庸追殺掉,闔閭下令讓徐與鍾吾將他們兩人拘捕送給自己發落,但這兩個小國既不能得罪強楚也不能觸怒於吳國,左右為難之下,隻好將二位公子驅逐出境,二位公子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投向敵國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