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吳越爭霸的大背景 四、兵聖孫武(3 / 3)

此二人至楚後,楚如獲至寶,把他們安頓在養(今河南沈丘縣東南),同時還為他們築城,並取城父與胡(均在養之東)的土地給二公子,作為他們的封邑。吳王闔閭十分清楚,楚國此舉的用意是想利用二位公子,牽製吳國。

是年冬天,闔閭以徐和鍾吾放走叛將為由,舉兵興討,首戰攻克鍾吾,俘其國君,再移師伐徐,吳軍采用決河灌城的辦法又攻克了徐國。徐國國君見大勢已去,便割斷自己的頭發,手拉著自己的夫人來迎見吳王。吳見其狀甚為淒慘,便赦免了他們,徐國國君被赦免後乘機逃到了楚國,居於“夷”,而兩位吳國的叛將也被楚安排到舒城居住。

孫武出任將軍後,第一個征討的對象就是楚國的舒城(今安徽廬江縣西),這一仗是孫武初試兵鋒的一場戰鬥,因此,孫武在戰前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孫子認為,養邑一戰,闔閭目的一方麵是擒殺掩餘和燭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統權的隱患;另一方麵還在於除掉淮水北岸的楚軍勢力,為日後破楚掃清障礙。吳軍在孫武等人的率領下,一路勢如破竹,一舉擊敗了楚軍主力,攻克了舒城,殺死了吳國的兩位叛將。

孫武初戰告捷,給吳王闔閭留下了深刻印象。闔閭卻為一時的勝利所陶醉,以為有了孫武、伍子胥等人的輔助,就能破楚國於一役,竟然不顧當時吳國的實際情況,想乘勝出擊,直搗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對此,孫武表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據《史記·吳世家》載闔廬三年,吳王“謀欲入郢”時,孫武說“民勞,未可,待之”。孫武根本不同意這時大舉攻楚。他的答辭雖僅六字,卻是對吳楚雙方形勢和力量對此進行全麵分析後得出的結論。

在一係列的對外戰爭之後,吳王闔閭聽從將軍孫武的勸告,率軍回國休整。之後,又按孫武的建議,一邊調整部署,養精蓄銳,一邊籌劃大舉破楚的戰略。

闔閭與孫武、伍子胥等人多次商討伐楚之策,最後由伍子胥提出了一套擾楚疲楚的計策。

首先,伍子胥分析楚國的政治現實:“楚昭王年紀尚幼,無力控製政局,楚國當政者多而不一,乖張不和,政出多門,沒有一人能夠承擔楚國的憂患”,因此建議吳王將吳國的兵力分為三部分,即所謂的“三師”。然後,將這三部分兵力分別部署在三個不同的戰略方向,讓它們輪流交替從三個不同的方向上不斷騷擾楚國的邊境。當某一戰略方向上的部隊出擊時,另外兩部分則休整待命。

第三步,當吳國某一戰略方向上的“一師”出兵進攻楚國的一個重要戰備城池時,楚必傾其精銳長途跋涉前來求援,等楚軍臨近,吳軍便迅速撤退,不與其正同交鋒。待楚軍撤退後,另一個戰略方向上的軍隊又開始行動,佯攻另一個城池,楚軍來則退。如此“彼出則歸,彼歸則出”,長此以往,楚國的軍隊就會因連續奔波得不到休整而實力大大削弱。終有一天,楚軍會被拖垮,喪失與吳軍對抗的能力。到那時,吳再糾集三軍,發動大規模的猛烈進攻,定能大獲全勝。

這就是春秋曆史上聞名遐邇的“疲楚、誤楚之計”。在此後的六年時間裏,吳國嚴格按照這一戰略意圖進行部署,開始了消除異己勢力,分化楚國屬國,攻占楚國邊境重鎮,不斷騷擾打擊楚軍為目的的一係列有計劃、有步驟的行動。而這一係列行動,都由將軍孫武來具體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