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後勾踐就開始了他的複仇計劃,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之後,越國的經濟、軍事力量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勾踐那顆被折磨了太久的心開始蠢蠢欲動了。公元前486年,他有了出兵伐吳的打算,但他知道此時出征勝算不大,於是就找來謀臣計蜺出出主意。計蜺建議他在兵強馬壯的基礎上還要學會觀察天地的節氣,推究事物的陰陽。雖然說的有點玄,勾踐還是按捺住了起兵之心,按計蜺的話觀測天相,等待天時。公元前484年,實力大增的勾踐又燃起起兵複仇之意,不過在出兵之前,他不忘聽聽文種的意見,這才引出來文種借糧這段著名的計謀故事。吳國實力大減。公元前482年,善於廣泛發動群眾的勾踐爭取了絕大多數的民心,而且越國取勝的一大障礙——伍子胥已被夫差殺了,勾踐見時機成熟,就下定了決心,出兵之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為了不讓臣子們再說出什麼延遲他起兵的主意來,就傳出話,誰再勸阻他伐吳誰就是他的敵人。這時範蠡冒著生命危險站了出來,還是勸勾踐明年再攻吳。理由是:夫差現在帶兵到北方與諸侯相會,離境還不遠,如果越國此時發兵,夫差有充足的時間回兵保衛國都,要是再等一等,那時的夫差首尾不能兼顧,國都很容易就會被攻破。勾踐想了想,覺得有理,盡管心裏很不情願,還是下了暫緩出兵的命令。一直到了第二年春天,伐吳的最佳時機終於來了,勾踐這才開始他渴望已久的複仇之旅。
誰都有這種體驗:一個你朝思暮想的事物就擺在你麵前,幾乎伸手就可以得到,但偏偏總有個聲音在你耳邊告誡你現在還不是時候,再等等,再等等……你會聽它的嗎?你會克製住急於得到的欲望嗎?恐怕很難。但是勾踐做到了。從公元前486年開始,勾踐就有了與夫差一爭長短的實力,從那時起,複仇之火就在他的胸口熊熊燃燒著,時刻激勵著他,也在時刻折磨著他。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現在沒有必勝的把握,要想一戰而勝,就得要等。這也是一種煎熬,一種雖不同於三年苦役但也度日如年的煎熬。對於勾踐來說,這不是問題,因為他知道他的最終目標是取勝,而不是出兵。
第三,自己給自己喊加油。
高情商的人的重要標誌之一是善於自我激勵,它能夠鞭策人迅速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發。勾踐在這方麵簡直就是鼻祖級的人物,“臥薪嚐膽”的典故不知激勵了多少後輩從逆境中奮起。蒲鬆齡更有“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勸世對聯,將這段故事作為發奮圖強的典範。
有關勾踐臥薪嚐膽的最為人們接受的版本是:他惟恐日子一長消磨了誌氣,就在屋裏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嚐一嚐苦膽的滋味,每次都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把床上的褥子也撤去了,鋪上柴草,這也是為了激勵自己不要貪圖安逸,牢記大仇未報。
實際上勾踐自己“折磨”自己身體的舉動遠不指這兩件。他常常是沒日沒夜地工作,困了,就拿辣蓼來刺激眼睛;冷了,就拿水來泡腳。大冬天的懷裏總揣著塊冰;大熱天反而挨著火。吃飯不吃兩種以上的食物;穿衣不穿兩種以上的織物。
且不論勾踐這麼做的真實目的是什麼(下文將會探討),一國之君放著榮華富貴不去享受,偏偏這麼吃苦受罪地折騰自己,也實在不是常人做的出來的。雖然這點苦不像在吳國做苦役時勞動強度大,也沒有那麼強烈的屈辱感,但不要忘了,那時是被迫不得已,不想受罪都不行,而勾踐回國後就是“我的地盤我做主”,想怎樣便怎樣,他主動去過苦日子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了。不服不行。
第四,帝王也要拉關係。
高情商也意味著善於和周圍的人搞好關係,善於傾聽與溝通,有解決衝突的能力,有團隊精神,並能領導夥伴,催化改變。
這條標準不是隻針對普通人的,對於團隊的領導者同樣適用。如果哪個皇帝認為自己是一國之君,絕對的“老大”,就不需要和群臣乃至老百姓搞好關係,那他就大錯特錯了,他肯定會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例數曆史上半途下台的皇帝,其失勢的重要原因一定有缺乏群眾基礎這一條。
估計勾踐沒有認真總結過其中的教訓,因為在他之前可供借鑒的經驗並不多。他所做的也許僅僅出於一種本能。
先來看看他是怎麼搞好君臣關係的。
勾踐對於手下這些大臣的態度可用一個字來概括:誠。不過這個誠是外表的誠,至於他內心是否真的像他所表現出來的那般誠摯,那就不得而知了。總之他的表現非常到位,讓所有的臣子都認為他們的主子是禮賢下士的明君,而自己是非常受明君重視的賢臣,這樣一來,他們倘有十分力焉能隻使九分?
勾踐展現自己真誠胸懷的方式並不複雜:第一招就是給臣子們“戴高帽”。勾踐在臣子麵前從來不吝惜優美的辭藻,幾句誇讚的話一出口,臣子們便多少有些飄飄然了,忙不迭地將定國安邦的妙計奉獻出來,連矜持一下都顧不得了。甚至本來沒有什麼好主意,經勾踐這麼一捧,頓時計上心來。比如說,範蠡那個讓勾踐去嚐夫差糞便的“計策”,就是這麼產生的。當時勾踐是這麼對範蠡說的:“我能夠在吳國這個危險境地活著,全仗了您的計策。我希望您現在一定要把話說明,不要遲疑,不論您說的可行與否,總要想個辦法。”讓當頭兒的把話都說到這份兒上了,範蠡還有什麼選擇嗎,隻有把這個不怎麼光彩的辦法奉上。回國之後,勾踐的這一招更是屢試不爽。文種獻上九計的前提,就是勾踐對他說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話:“我過去接受了您的意見,才使我沒有陷入窘困的境地。現在我還想聽聽您高妙的建議,好令我報仇雪恨。您說我需要做什麼才能成功呢?”文種果然沒有招架住這段恭維。他哪知道,勾踐這類話並不是隻跟他文種一個人說。這便是勾踐的第二招:單獨召見。讚揚一位大臣功高蓋世的話絕不讓第二個大臣聽到,讓每位被單獨召見的臣子都欣喜地認為自己是水平最高的,也是最被器重的,在這種單獨麵君的神聖而又私密的氛圍下,誰能不說出點道道來以便證明自己不辜負聖上的賞識和栽培?那個年輕而又官職低微的計蜺就多次在這樣的場景中受寵若驚地獻上治國良策。
再來看看勾踐是怎麼與百姓打成一片的。
勾踐在決心伐吳之前,自認出征之事已經是民心所向。他是這麼得意地跟群臣介紹自己的功績的:“我讓孤兒、寡婦、病人、窮苦人把他們的孩子交給國家。那些想要為國出力的,我就分土地房屋給他們,讓他們穿華美的服裝,吃豐富的食物,而且用道義來磨練他們。投奔我來的外地賢士,我一定在朝堂之上以很高的禮節接見他們。我用船裝著飯菜在國內巡行,遇到生活困窘或是四處流浪的人就給他們食物,獻上我的愛心,並且記下他們的名字,用來為將來的征用作準備。我吃的飯菜都是我自己種出來的,我穿的衣服都是我夫人織就的。十年間沒有向老百姓收過租賦,老百姓家家都有三年的存糧。人們走到一起都會開心地笑啊,唱啊。”
一國之君能夠做到這樣,也真是不容易。善良的老百姓都很知足,勾踐的種種努力果然見到了回報:百姓們每天見到他都向他請戰,都願意去為他報仇雪恨。
如此看來,不得不承認,勾踐還真是一位很有水平的君王,這水平不是說他智謀過人,也不是說他心機深厚,而是指他超一流的情緒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