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吳越英雄榜 一、勾踐——高情商的虛偽君王(3 / 3)

勾踐是賢德之君嗎?

曆史上,勾踐是以一位有作為的君王而存在的,大體上是賢德之君的正麵形象。這一方麵是因為他忍辱負重,自強不息,最終打敗了吳國,成就了一番霸業;另一方麵是由於他勤政愛民,廣施仁政,深得民心。盡管有些評論對他的一些作法頗有微辭,比如說他在吳國低三下四也就罷了,居然做出主動去舔嚐糞便的舉動來,實在丟了人格;比如說他為麻痹吳國使用的一些計策,像美人計之類,也算不得多麼光彩。但總的說來瑕不掩玉,這並不影響他的“光輝”形象。因為史書上曆來有以成敗論英雄的習慣,勾踐失意時的低眉順目固然可鄙,爭鬥中的不擇手段固然不雅,但畢竟最後他勝出了,這便是勾踐最大的資本,也是一些後來人用來駁斥一切批判勾踐言論的王牌。比如《越絕書》中就認為勾踐是一位賢君,有霸主的德行。因為權變之術是為了不使越國滅亡,暫時的保存實力是賢明之舉。

前人爭論的已經夠多了,這裏不想再在人格與權謀這兩方麵浪費筆墨,而是試著從別的角度——動機和目的兩方麵——來審視一下這位霸主,真的很賢德嗎?

勾踐在複仇和完成霸業的過程中做了什麼並不能作為他是否賢德的評判標準,關鍵要看他這麼做的動機和目的是什麼。是為了國家強盛不受列強欺辱、百姓安居樂業,還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欲?盡管勾踐口口聲聲是為了前者,但仔細分析一下他的所作所為,就會發現他其實是打著救國救民的幌子,暗地實現個人複仇的目的。他煽動和利用國內所有人的熱情來替自己完成這一願望。

個人複仇和個人野心是不同的。如果說勾踐從一開始就有稱霸天下的雄心,他在吳國忍氣吞聲地服役三年以及回國後的休養生息都是為了完成這一霸業,那麼即使他在這個過程中利用了群臣對他的愛戴和百姓的善良,那也是無可厚非的,說明勾踐確實天生就是一位亂世梟雄,是應當以一位霸主的身份而受到後世尊敬的。但很遺憾,勾踐不是這樣的野心家,在他心中並沒有這樣的宏圖大誌。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麼能打敗吳國,讓夫差也跪伏在自己的腳下,以雪當年之恥。至於滅掉吳國之後的事,他一開始並沒想那麼多,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稱霸天下的結果隻不過是他在滅吳之後自信心和欲望不斷膨脹的產物。

為什麼說最初勾踐的心頭大患僅僅是吳國而不是天下呢?這從勾踐平時的言論中就可以看出來。公元前488年,回到越國已有兩年的勾踐已經積蓄了一些力量,這天他召集扶同、範蠡等五位大夫,萬分誠懇地對他們說:“我每天都惦念著報複吳國,就像瘸子每天都夢想著奔跑、瞎子每天都夢想著看見東西一樣。隻是我想不出怎麼才能打敗吳國,懇請諸位給我出出主意。”這句話應該道出了勾踐最真實的想法。此後勾踐向臣子的每一次問計,都隻是提到如何投夫差之所好從而麻痹他,如何削弱吳國的力量從而壯大自己,沒有問及一個更為長遠的計劃,也沒有製定一條滅吳之後如何進一步稱王稱霸的策略。

滅吳是勾踐自我修煉、富國強兵的目的,那麼動機呢?很簡單,就是當年在吳國服役的經曆太丟人了,不滅吳不足以雪恥,不殺夫差不足以平恨!想想勾踐在吳國都忍受了什麼,就非常容易理解他的心理了。作為一個男人,不能嗬護自己的家小,讓家人過上平安富足的日子,反而令妻子陪著自己在人家的刀口下每天軋草喂馬,勾踐的心裏怎能是滋味?自己一個人受辱也就罷了,連累家人跟著受罪,這對於男人等於是翻倍的折磨。勾踐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一。勾踐不僅是個男人,還是一位萬人之上的君王,一國之君受此屈辱,有何顏麵再見江東父老?有何顏麵再在群臣前發號施令?勾踐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二。勾踐不僅是個君王,這位君王統領的國家還曾經輝煌一時,雄踞一方,如今國破山河舊,勾踐怎對得起開創基業的先王?怎能在嘲笑他的諸侯麵前抬起頭來?勾踐能不恨夫差入骨?此其三。有此三點,足以看出,勾踐隻有日後踏平吳國,殺死夫差,才能夠重新在這幾方麵找回臉麵,拾起往日的尊嚴。此外沒有別的途徑。這樣一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勾踐一心隻惦記複仇,不想其他;為什麼能夠做到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去臥薪嚐膽過苦日子;為什麼勾踐包圍了夫差之後,拒不接受他的投降請求,而一定要讓夫差死。因為在勾踐心裏,夫差早已死了千回萬回了。如此也不難理解,為什麼勾踐能在吳國忍受得了那般屈辱,這並不說明勾踐軟弱,而是他早已橫下一條心,一定要想方設法活下來,回到越國去,然後複仇!想必勾踐在跪在夫差麵前陪笑的時候,心裏一定暗自發狠:有種你就整死我,否則有朝一日我一定讓你死的很難看!

如果勾踐是抱著這樣的動機和目的整治國家的,很難說他是一位仁厚賢德的君王。因為無論他實行了什麼仁政,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撫平他一個人的仇恨;無論他怎麼寬厚地對待他的臣民,他的臣民也都是他挽回個人臉麵的工具。

勾踐之所以看起來很賢德,隻不過是因為他的很多舉措雖然是為了達到他個人的目的,但與國家和民眾的利益並不衝突,於是乎也就掩蓋了真相。

虛偽的勾踐

臥薪嚐膽這個典故還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勾踐人很實在的印象,連激勵自己都要用這麼切實的辦法。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未必。

如果勾踐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滿足自己複仇欲的說法成立的話,那麼顯然勾踐是非常虛偽的。這也難怪,一個高情商的人本來就擅長控製自己的真實情緒,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來達到目的還不是很容易的麼?

如此說來,臥薪嚐膽這個舉動也禁不住推敲。前麵分析過,在吳國生活的三年對勾踐的傷害應該是痛入骨髓的,他閉上眼都會看到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而且他也隻有複仇這一條路可走,那麼,他還犯得上用柴草和苦膽這些形式上的東西來提醒自己嗎?再說句玩笑話,用柴草鋪床未必就不舒服;苦膽這東西如果你不捅破它光舔嚐它的外皮也不會覺得多苦。所以說勾踐弄這些玄虛純粹是看重它的形式。而形式這東西自己又不需要,那勾踐這是在做什麼呢?當然是做樣子給群臣看,給百姓看,好讓他們堅信他們輔佐和擁戴的是一位有誌氣的君王。

龍遊石窟——據說是越王藏兵洞為了讓百姓支持他,爭取民心,勾踐也是用心良苦。比如說,為了鼓勵臣民多生壯丁來為他將來的戰事賣命,他打出了“繁衍生息”的口號,製定了很多法規強製人們多生孩子。誰家的兒子死了,勾踐都要親自去埋葬他,並為他守喪,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當老百姓向他情願去為他伐吳報仇的時候,雖然勾踐等的就是這一天,但他居然還拒絕了,說道:“我受辱又不是百姓的過錯,怎麼能煩勞讓你們去為我雪恥呢?”他這麼一說,老百姓便更感動了,紛紛表示願肝腦塗地誓死效忠。於是勾踐“推脫不過”,隻好答應了。

對待百姓如此,對待群臣自不必說。用人之時誠懇之極,功成之後呢?逼得文種身死,計蜺裝瘋,範蠡遠遁。範蠡臨走寫給文種的信中說得明白:“越王長著長長的脖子,像鳥一樣的嘴巴,眼神像鷹,步態像狼,這種人隻能與他共患難,不能和他同享樂。”

可惜啊,文種不信,丟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