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吳越英雄榜 四、伍子胥——千秋家國皆是夢
“一輪明月照窗前,仇人心中似箭穿。實指望到吳國借兵回轉,誰知昭關有阻攔……”
《文昭關》是京劇中流傳最久的戲目之一。唱的愛唱,聽的愛聽,人們喜好的恐怕不僅僅是那一口“十三一”的唱腔,戲曲的吸引力的注腳還在於主角伍子胥。京劇中有關伍子胥故事的戲很多,常演的有《戰樊城》、《長亭會》、《文昭關》、《綄紗計》、《魚腸劍》,總稱《鼎盛春秋》,足見伍子胥的個人魅力。
伍子胥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就讓我們穿越兩千五百年的漫漫曆史去追尋他的足跡。
遭奸佞,父兄被殺
伍子胥,名員,春秋時期楚國人。
伍子胥的祖父伍舉,侍奉楚莊王時曾以直言諍諫著稱。楚莊王即位後三年,沉湎酒色,不理政事,身坐鍾鼓之間,左擁右抱,並且專橫地下令說:“誰敢來勸諫,即刻處死。”伍舉卻毫不畏懼地諷諫道:“楚國的朝堂上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也不鳴,這是什麼鳥呢?”楚莊王不以為然地辯解說:“這隻大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伍舉說:“大鳥不飛不叫,就會被獵人捕殺,箭恐怕都已在弦上了,哪裏還容得它一鳴驚人呢?”
楚莊王幡然悔悟,拋開酒色,撤去鍾鼓,任用孫叔敖來處理國家政事。楚國從此一步步稱霸天下,楚莊王成為後世所稱的“春秋五霸”之一。
莊王去世後靈王繼位。楚靈王修築了章華台,有一天與伍舉一起登臨其上。靈王得意地說:“這台多美啊!”伍舉卻說:“我聽說國君把治國安邦作為樂事,把能夠納諫明察當作耳聰目明,沒有聽說過把亭台樓閣、雕梁畫棟當作為美的。從前莊王築抱居台高度隻要能夠瞭望敵情、預警戰爭就可以了,規模很小,也絲毫不勞民傷財,而大王這個高台修了七年,朝野上下怨聲載道,這難道是先王所稱頌、讚美的事情嗎?我愚昧得很,不懂您的意思。”
靈王聽罷,立即停止修建,辭去工匠,不再到台上遊覽了。從伍舉開始,伍家三代都是忠臣,也是楚地的名門望族。
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哥哥名伍尚。伍奢在楚平王時被任命為太子建的太傅,費無忌為少傅,費無忌是個讒臣。
平王派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妻,無忌見秦女貌美,便向平王進言說:“那秦國女子天下無雙,大王何不自己娶了來?可以為太子另娶。”平王真的娶了這秦國女子,並且非常寵愛她,後來還生了兒子軫。平王為太子建另娶了齊國女子為妻。費無忌也便得以離開太子而侍奉平王。做了虧心事總是心虛,無忌擔心有朝一日平王去世太子繼位,就會殺了自己,於是不斷地在平王麵前誹謗太子。平王便疏遠太子建,派他去守衛城父,鎮守邊疆。
無忌還不放心,日夜讒毀太子,誣蔑太子怨恨平王,在外與諸侯勾結準備造反。平王召來伍奢查問,伍奢直諫說:“大王怎能聽信讒臣的話而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便忌恨伍奢,一心想要除掉他,趁機又向平王進言說:“大王如果不加以製止,他們的事情就要成功了,大王您將要被活捉。”平王大怒,下令囚禁伍奢,並派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司馬奮揚派人先向太子報信,太子聞風逃往宋國。
費無忌惟恐不能斬草除根,便向平王進讒言要伍奢將兩個兒子召來一起殺掉。伍奢坦然道:“我的大兒子伍尚,為人誠實仁厚,聽到我召見一定會回來;小兒子伍員為人剛暴忍辱,能完成大事,且對事情有預見,一定不會來。”
知子莫若父,事情果如伍奢所料。兄弟二人見到平王的使者,伍員對伍尚說:“楚王召我們兄弟,是為了斬草除根、不留後患。父子一同赴死,大仇不能得報,為什麼要去呢?”伍尚說:“父子情深,我隻是想去見父親一麵。如果能保全父親性命而不去,以後又不能雪恥,終會被天下人譏笑。你胸懷文韜武略,定能報父兄之仇,你逃走吧。”於是兄弟異途,子胥逃走,伍尚與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殺死了。
圖雪恥,亡走異國
伍子胥聽說太子建在宋國,便到宋國去。楚王派的人追上了他,子胥張弓搭箭,使者不敢上前,子胥大叫著說:“回報你的平王,楚國將成為廢墟了!”使者回報平王,平王馬上派出大批軍隊追趕子胥。伍奢聽說子胥逃跑的消息後預言說:“楚國的君臣將會被戰爭搞得困苦不堪了。”
伍子胥逃到宋國找到了太子建,時值宋國國內大亂,便又一起逃亡到鄭國,鄭國人很尊重他們。後來太子建又到了晉國,晉頃公想利用鄭國對太子建的信任,讓太子建做內應滅掉鄭國,並許諾事成後把鄭國封給建。建回到鄭國,事情還沒有實施,建的一名隨從向鄭國告密,鄭定公與大臣子產殺死了太子建。伍子胥便與太子建的兒子勝一起逃奔吳國。
過昭關,越險赴吳
伍子胥逃往吳國的過程一直是戲曲和民間故事所津津樂道的內容,其中有很多或真實或演繹的傳奇。
據漢人趙曄所著《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與公子勝路過昭關,守關的官吏要逮捕他們,伍子胥便謊稱國君搜捕他們是因為一顆寶珠,現在寶珠已丟,如果被抓,就將告發是守關官吏搶去吞了。官吏害怕被國王剖腹取珠,隻好放了他們。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子胥與公子勝來到江邊,發愁不能渡河,正巧看到一位漁翁撐船逆流而上,便請求渡河,漁翁看到有人在旁邊窺探,便以唱歌的形式委婉地告訴子胥天黑再過河,子胥便在蘆葦叢中躲到天黑。天黑後漁翁把他們渡到了極遠的渡口,還取出食物給他們吃。子胥解下自己的佩劍說:“這柄寶劍是我家祖傳的,價值百金,送給您以謝救命之恩。”漁翁說:“我聽說楚王下令:抓住伍子胥的人賞粟五萬石,爵位拜上卿執圭。這些我都不想要,難道是為了這百金之劍嗎?”子胥又問漁翁的姓名,老漁翁回答說:“你是楚國的罪人,我是把楚國罪人渡過江的人。兩個強盜的配合很默契,又何必問姓名呢?”
分手之前子胥叮囑漁翁不要走漏了消息,等他離開後回頭看那漁翁時,隻見他已將船弄翻自沉江中,以此來表示決不會泄露消息。
子胥繼續步行到吳國去,路過溧陽境內,看到一個女子在河岸邊搗絲,便請求給他一點吃的東西。女子打開身邊的飯籃,讓子胥飽餐了一頓。
子胥重新上路之前叮囑女子不要走漏了消息,等他走出五步遠再回頭看時,隻見那女子已投溧水自盡了,以此來表示決不會泄露此事。
存大誌,助闔閭立
子胥來到吳國,當時吳王僚執政,公子光做將領。子胥拜見了吳王僚,吳王僚很喜歡他,也了解到他想要吳國出兵為他報仇。但公子光另有圖謀,擔心子胥與吳王僚關係親密妨害了自己的計劃,便常對吳王說子胥想攻打楚國不是為了吳國,而是為了報自己的私仇,勸吳王不要聽從。子胥知道公子光想殺死吳王僚自立為君,這時候還不能用對外的軍事行動來說服他。於是便離開朝廷到田野中去耕種,並尋覓勇士。
子胥在逃往吳國的路上曾碰到一個叫專諸的人,眼窩深陷,虎背熊腰。當時他正要與人毆鬥,當逼近對手時,其勢可敵萬鈞,但母親一喊他便立刻回來了。子胥感到很奇怪,就與他攀談詢問緣故,專諸回答說:“屈服於一人之下的人,必能舒展於萬人之上。”子胥知道專諸是真正的勇士,便與他結交。這時候知道公子光謀劃刺殺吳王僚,便將專諸推薦給他。
專諸對公子光說:“要刺殺君王,首先要了解他最喜歡什麼。”得知吳王僚最喜歡吃烤魚,他便到太湖去了三個月,學習烤魚的方法。
後來,楚平王去世,吳王僚趁此機會派遣自己的兩個弟弟蓋餘和燭傭攻打楚國,楚國出兵截斷了吳軍的後路,吳軍被圍困。伍子胥見吳國國內空虛便勸說公子光趁機行刺。公子光設好埋伏宴請吳王僚,令專諸預先將魚腸短劍放在烤魚中,利用席間向吳王進獻烤魚的機會刺殺了僚。公子光自立為君,這就是吳王闔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