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西施與範蠡是一對情侶。一日,西施浣紗於苧蘿山上,範蠡從此經過,他被西施的美麗所吸引一見傾心;而西施呢,也愛上了眼前這位才華橫溢的範蠡。而就此他們熱戀期間,越國忙著選美女進獻給吳王,出於國家大義的考慮,為了越國的複興,範蠡違心地把西施送到了吳國,西施,在此傳說中扮演了一個深明大義的女間諜,她盡管有諸多的困難,但卻圓滿地完成了任務,在吳國滅亡後,她與範蠡駕著小船,雙雙歸隱江湖。
在這個傳說中,西施有了形象也有了一些細節,通過這些,我們也可以看出人們的惜美、憐美、愛美之心,而對西施這樣一個絕世的美女,我們多麼希望她跟上那個足夠多謀、聰明富貴的範蠡“乘扁舟遊於五湖而不返”呀。可是,這個傳說隻能是傳說,點滴、零星的史料,又講述著她的另一種結果,而據這種結果,我們努力複原一個邏輯上講得過去的西施: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之前有西漢司馬遷的著名史學著作《史記》,《史記》中隻載範蠡而無西施。但《墨子·親土篇》裏卻有一則關於西施的最早記載:“西施之沉,其美也。”趙曄的《吳越春秋》逸篇記載:“吳之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對於這個提法,後世的楊慎解釋道:“隨鴟夷者,子胥之譖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鴟夷。今沉西施,所以報子胥之誌,故雲隨鴟夷以終。”楊慎認為子胥的死,是西施在吳王耳邊搗鬼,這個說法史無記載,不知楊慎從哪體會出來的,西施去吳國的任務是迷惑君主,沒說讓她陷害子胥,難道是她自己發掘了這一任務並實現了嗎?但不管怎麼說,這兩則記載都說將西施縛置在小舟上,讓她隨著河水隨波漸遠,這或沉或浮,都是一個意思,浮,浮在江上的小舟又能浮多久呢?
“吳王亡國為傾城”,吳的亡國,後人把西施推到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怎麼說,對越的戰勝吳國,西施是起了很大作用的。照常理來推測,這越國取得勝利後論功行賞,西施該是重獎,可據曆史的點滴記載,這位美女非但沒有得賞,反而被縛於小舟之上喂魚蝦了,這原因何在?
我們拋開傳說,舍棄西施為範蠡紅顏知己這一說,舍棄西施是自覺自願,深明大義赴了吳,最終與範大夫同隱江湖這一結局,來看最可能的情況是什麼?
西施作為一個山野美貌少女被送進了宮廷,接受了關於服飾著裝,美容化妝,行為舉止的強化訓練,在天生麗質的基礎上又有了取悅男性的技巧,但是,其中史籍中並未記載越國的官員對西施的思想政治教育,我想,即便是負責此事的官員,也未必就猜中了勾踐與文種、範蠡的心思。盡管這種居心被伍子胥一眼看破。
我們從古籍的行文中看到的是西施的順從與“惑主”的成功。通過選美活動,西施一下子從田舍到了殿堂,就像是小鯉魚跳了龍門,這個單純的姑娘,難說不心懷喜悅。
當時的夫差,正是英雄得誌,年輕有為,越女情深,無可避免,不可回避的現實就是,西施愛上了夫差。
試想,當時勾踐與文種,範蠡定約“美人計”之時,想讓夫差朝歌夜舞,沉於女色,而這手段是想讓他荒廢朝政,不理國事,最終的目的是要讓吳國滅亡。這種想法,能掰開了、揉碎了講給一個鄉村姑娘嗎?按常理推測,越王最多也就這樣告訴西施:“姑娘,你又年輕又美貌,而且還能歌善舞、聰明善良,我呢,打算把你送到吳王的身邊去,你到了吳王那裏,要討得他的喜歡,讓他能夠寵愛你,這樣,你也算是對越國、吳國做了頂好的事情了。”
盛裝的西施,一定也為自己的美麗而自信喜悅,這個苧蘿山上窮人家的女兒,一定是天真而真誠的,她的美麗與純真,是她征服夫差的真正法寶,她就如釣在鉤上的香餌,哪裏知道身上還有著不可告人的使命呢?
西施被範蠡送到了夫差的身邊,姑娘以自己的美麗、溫柔以及純情,迅速地獲得了夫差的歡心,從而“占得姑蘇台上春”,夫差由衷地愛上了她。夫差在太湖畔的硯石山下修了一座館娃宮,把西施安置在那裏“貫細珠以為簾幌,朝下以蔽景,夕卷以待月”,瞧,怕早上的太陽把西施曬著要把簾子掛上,傍晚又怕擋著月色而卷起來,還把宮殿的長廊修得回環曲折,雕欄畫棟,把地板下麵挖空,這樣,西施的腳步聲就像泉水叮當響著了,看,夫差對西施的腳步聲都是夫差愛聽的。
夫差的身邊不會缺乏美女的,而且定然是美女如雲,那麼西施如果不夠純真,不夠純情,如果帶著為國複仇,有著強烈地功利目的,夫差能不有所察覺,能不提一警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