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吳越風物流傳 一、刺客——開“士為知己者死”文化先河(2 / 3)

其實在春秋早期,就已經出現了一種社會現象,一批職業刺客應運而生。在吳國專諸、要離兩位刺客之前,出現了晉國鉏鸒刺趙盾、魯國曹沫刺桓公等有名的刺殺事件,而與專諸、要離同時期或稍晚,豫讓刺無恤、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王等刺殺事件不斷。

無疑,春秋時期是刺客非常活躍的時期。為何在這一時期出現了專門的職業刺客又如此活躍呢?這可能與時代大背景有關。春秋是中國動蕩不安,舊的製度和傳統行將瓦解、新製度正在孕育的曆史時期。按孔子的話說是“禮崩樂壞”,俗語所謂“亂世出英雄”,故而刺客特別多。

對刺客的評價,見仁見智。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特為刺客們作“列傳”,熱情地讚頌了他們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明)然,不欺其誌,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鉏鸒刺趙盾

鉏鸒,春秋晉國人。(?—前607年)

有人不認為鉏鸒是刺客,因為他根本沒有行刺,但鉏鸒的曆史身份的確是刺客,在《左傳》裏有精彩的記載:

當時晉國君晉靈公,荒淫暴虐,厚斂於民,廣興土木,晉國民怨沸騰。宰相趙盾屢屢進諫勸靈公改正,靈公全然不聽,反有厭惡之意。

前607年,靈公寵任的一位大夫屠岸賈獻計加害趙盾,曰:“臣有客鉏鸒者,家貧,臣常接濟之,其感臣之惠,願效死力,可使行刺相國!”

是夜,靈公和屠岸賈密召鉏鸒,賜酒食,告以“趙盾專權欺主,今使汝往刺,不可誤事。”

鉏鸒領命後潛伏趙府左右。五更,見重門洞開,鉏鸒進中門,看到堂上燈光影影,趙盾朝衣朝冠,垂紳正笏,端然於堂上坐以待旦上朝。鉏鸒大驚,退出門外,歎曰:“恭敬如此,忠義之臣也!刺殺忠臣,則為不義;受君命而棄之,則為不信。不信不義,何以立於天地之間哉?”乃呼於門曰:“我,鉏鸒也,寧違君命,不忍殺忠臣,我今自殺!恐有後來者,相國謹防之!”言罷,向門前一株大槐一頭觸去,腦漿迸裂而死。時驚動了守門人,報知趙盾,趙盾歎息不已,吩咐暫將鉏鸒淺埋於槐樹之側。

曹沫,春秋魯國人。

當時齊國欲稱霸中原,連年征戰,魯國接連被齊國打敗,不得已屈服了齊國。周厘王元年,桓公以周王命布告宋、魯、陳、蔡、衛、鄭、曹、邾諸國,約以三月朔日,會盟於柯(今山東東阿西南)地。

魯莊公前往會盟時問:“誰願和我同去?”

將軍曹沫請往。

莊公說:“你三次都敗給齊軍,不怕齊人笑話?”

曹沫說:“我去自會雪恥。”

莊公說:“如何雪恥?”

曹沫說:“君當其君,臣當其臣。”

莊公說:“寡人越境求盟,猶如再敗了一次。若能雪恥,我聽你的!”就和曹沫同行。

這次會盟隆重莊嚴。盟壇高築,兩邊大旗招展,甲士列士,十分威武。齊桓公和管仲正坐壇上。會盟規定,隻許魯君一人登壇,其餘隨員在壇下等候。

當魯莊公來到會場,將要升階入壇時,曹沫戴盔披甲,手提短劍緊跟魯莊公身後。會盟賓相告訴曹沫隻能在壇下等候,曹沫瞪大眼睛怒目而視,嚇得賓相後退幾步,魯莊公與曹沫就順階入壇。

魯莊公與齊桓公經過談判,正準備歃血為盟,這時,曹沫突然拔劍而起,左手抓住齊桓公的衣袖,右手持短劍直逼齊桓公。頓時齊桓公被嚇的目瞪口呆。管仲忙插進齊桓公與曹沫中間,用身體保護住齊桓公,問:

“將軍要幹什麼?”

曹沫正然道:“齊強魯弱,你國侵略魯國,欺人太甚。現在魯國城破牆毀,請考慮怎麼辦?”

齊桓公見形勢不妙,急忙說:“大夫且慢,你說怎樣就怎樣!”

曹沫說:“要求歸還被侵略的城池!”

齊桓公連忙答應,說:“寡人馬上與你立誓。”並向天指日發誓決不反悔,也不追究曹沫劫盟之罪。曹沫收劍,微笑自如,遂簽定盟和約。

豫讓刺無恤

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末期晉國人。

當時晉國內亂,晉侯已經成為傀儡。晉敬公五年(前447年),智瑤(智伯)脅迫韓虎、魏駒兩家,起兵困趙襄子無恤在晉陽孤城。但韓、魏二人暗中與趙襄子合謀,裏應外合內外夾擊知瑤,知瑤兵敗,被無恤斬殺於晉陽城下。無恤用他的顱骨做了喝酒的飲器,還滅了智瑤全族。但智瑤的家臣豫讓僥幸逃脫,誓要為智瑤複仇。

第一次豫讓刺殺無恤是混在奴仆之中,進宮修整茅廁,藏於其內準備行刺。然而,就在趙無恤如廁之時突然感受到了逼人的殺氣,急使屬下搜廁所,搜出帶利刃的豫讓。豫讓直言不諱說是為智瑤複仇,趙無恤感歎到:“智瑤死,智氏族滅無後,豫讓卻為其複仇,真義士也,殺士不祥!”於是釋放豫讓,但豫讓當時明確表示還要複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