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露後行刺更加困難,但豫讓矢誌不渝。他“漆身若癩,吞炭為啞,滅須去眉,行乞於市”,連他的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不過一個朋友還是認出豫讓來了。
朋友說:“憑你之才,去侍奉趙無恤,必得重用,取得他信任後尋機行刺,唾手可成,何苦用這種自殘的辦法呢。”
豫讓正色答道:“委身侍奉別人,又要圖謀人家的性命,豈不是懷著二心服侍君主。豈不敗壞了天下人臣之義,這和賊寇有什麼區別呢?我現在漆身吞碳,為智伯報仇,就是要使臣子懷二心者,聽聞我這樣而慚愧!”
第二次豫讓在一座石橋(赤橋)下詐死準備刺殺趙無恤,無恤車隊到後,馬突然受驚,無恤命左右搜得一死人,他判斷必是豫讓詐死行刺!豫讓又一次被擒獲。
趙無恤質問:“你曾侍奉範氏,智瑤滅範氏,你不替範氏複仇,反侍奉智瑤,為什麼我滅智瑤後你如此堅決地為他複仇?”
豫讓說:“我事奉範氏時,他把我當普通人看待,故我就象普通人一樣報答他,而智瑤卻當我為國士、知己,蒙其解衣推食,我以國士那樣來報答他,事情豈可一例而觀!”
趙無恤長歎:“我已經寬恕過你,不能再放了你了。”解劍令豫讓自裁。
豫讓說:“聽說賢明的君主不埋沒臣子的忠義,臣子為了忠義而不惜犧牲生命。上次你已寬赦我,天下無人不稱讚你的賢明。今我自當受死,但我希望能在你的衣服上刺幾劍,以實現我複仇的心願,這樣我就死而無憾了。”
無恤憐其誌,脫下錦袍以成全豫讓。豫讓拔出配劍跳起來大喊著連刺數下,“我可以報答智瑤於九泉之下了!”說完後便自刎於赤橋。
豫讓的死震驚了社會,“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豫讓開了兩千年來“士為知己者死”的濫觴。
聶政刺俠累
聶政(?—前397年),軹邑深進裏(今濟源軹城南)人。
春秋末期,韓國大夫嚴仲子受丞相俠累的迫害流亡他國。遊曆各地,欲尋俠士為自己報離鄉之恨,刺殺俠累。後聞聽魏國軹地人聶政因殺人避仇,攜母及姐隱跡於齊國,在市場做市販屠狗生意。其人仁孝俠義,武功高超。嚴仲子遂赴齊,尋至聶政所居,數次登門拜訪,並備酒饌親向聶母致禮,贈黃金百鎰與聶母為禮。聶政堅辭不受,但已心許嚴仲子為知己。
不久,聶母辭世。嚴仲子親執子禮助聶政葬母,聶政感激在心。此後,聶政服母喪三年,並嫁其姐。無一切後顧之憂後,聶政到嚴仲子府問得其仇家具體情況,隻身去韓國為嚴仲子報仇。
俠累府宅護衛森嚴。當時俠累正高坐府堂,執戟甲士侍立兩旁。聶政仗劍直入韓府,諸多甲士反應不及,聶政以白虹貫日之勢長劍刺入俠累胸膛,俠累頃刻命喪。頓時府中大亂,甲士們齊上圍攻聶政。聶政仗長劍擊殺數十人後,難逃重圍,遂倒轉劍柄,以劍尖劃破麵頰,剜出雙眼,破腹而死。
聶政死後,韓王暴其屍於市,懸賞購求能辨認其人者。聶政姐聶榮聞聽消息,即刻與人言:“此必聶政,昔蒙韓相仇人嚴仲子國士相交,政必報其知遇之恩,我當往認之。”遂動身赴韓,至市,果認出屍乃聶政。聶榮抱屍慟哭,大聲道:“此軹地深井裏人吾弟聶政啊!”
路有往來人,好心勸阻道:“此乃刺韓相之凶手,韓王懸賞千金欲求其姓名,你不躲避,怎麼還敢來辨認呀?”聶榮回答:“我知道!聶政之所以蒙受屈辱隱跡於市販之中,是因老母在堂,我尚未嫁。嚴仲子認識吾弟聶政於屠販之中,屈身結交,此深厚知遇之恩怎可不報!士為知己者死,聶政不過是因為我才毀壞自己的軀體,以免被人辨認出來牽連與我。但我又怎能害怕被牽連而任聶政的英名埋沒!”話說完,聶榮長呼三聲“天!”氣絕而死。
有市人感其姐弟俠義,收其屍厚殮之。
聶政刺殺俠累應該是當時非常有影響的政治事件。晉﹑楚﹑齊、衛等國的人聽說此事後,讚賞聶政“士為知己者死”的無畏氣概,又讚揚聶榮是烈女,一個弱女子,不惜“絕險千裏”,從而使聶政得以名揚天下。
荊軻刺秦王
荊軻,戰國末期人。
荊軻刺秦的故事我們在中學語文課本裏都學過,恕不贅述。
荊軻所處時代距司馬遷最近,司馬遷親自做過調查(向熟悉此事的公孫季功、董生和夏無且請教),所以著墨最多,記述最詳,寫得震撼人心,使得荊軻刺秦成為了曆史上最赫赫有名的事件。
荊軻刺秦的故事悲壯激昂,而易水之上一曲悲歌至今已成千古絕唱。正因為如此吧,此故事屢屢成為電視劇、電影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