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生不自信的原因
當然,如果從自我激勵的角度來講,對自己不滿意有時也有其積極的一麵,但如果這種不滿影響了你的工作和生活,影響了你的形象和精神,那麼就要注意了,它可能成為你不自信的根源。產生不自信的原因很多,無外乎客觀因素和主觀感受兩個方麵:
(1)客觀因素主要包括:自身條件的限製,比如學曆、身高、容貌、家庭背景、職業環境對你的認同等等,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你對自我的判斷,從而影響你的精神麵貌、工作能力,最終的結果是影響了上司對你的看法、與同事的關係以及你個人的升遷之路。
(2)主觀感受是指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的判斷和我們對自身的評價,當然主要包括對工作能力、公關交往、外形氣質方麵的評價,這種評價來源於旁人對你的點評(其實這種點評傳到你耳朵裏的又有幾分正確呢),以及你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姑且不論這種比較是對的還是錯的)。於是,你就不自信了,走路都不抬頭挺胸,開會都不敢發言。漸漸地,對自己徹底失望了。
2.不自信者的一般表現
(1)消極地看待問題,情緒低落。自卑的人總是從消極的角度來看待問題,把事情往壞處想,認為生活、工作已經沒有希望了,情緒也隨之很低落,快樂不起來。
(2)喜歡猜忌。對自己總是沒有信心,總是認為自己不如別人,處處低別人一等,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同時,對別人也沒有信心,對他人的能力存在懷疑。
(3)不喜歡與他人交往。長期自卑的人,一般比較敏感,他們一方麵對自己沒有信心,一方麵又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所以他們很少與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說話或發言,很怕自己說錯話,被別人看不起和笑話。
(4)不願意改變,不願意嚐試新事物。嚴重不自信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很低,同時喜歡從消極方麵看問題,認為每件事情自己都做不好,所以麵對問題時,不願行動起來,不願用行動來改變。
3.不自信者的職場相
如果在職場上,你成了一個不自信的人的話,那麼,你就有可能成為下麵最不應該的職場類型:
(1)伴娘型:不是真的做不好工作,而是感覺自己做得不如人家好。於是,在所有的重要工作中,你就成了委屈一旁的“伴娘”。你說,這樣的你還會有升遷的希望嗎?
(2)水牛型:因為總是感覺自己的能力不夠,一旦有人讓你幫忙,你就會笑臉相迎,會放下自己的本職工作去伸手支援,想以此來證實自己確有能力。你為別人犧牲了不少,卻很少會得到上司的賞識。
(3)鸚鵡型:迫切地想提升自己的職業形象,可又擔心自己的言行無法滿足這一要求,擔心“不恰當”的言行會讓同事看扁,或幹脆得罪了同事,於是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主見。
(4)過分謙虛型:由於對自己的認識不足,在任何場合都不願意表現自己,不張揚自己的優點,過分謙虛。久而久之,同事們就會認為你是個極為虛偽的人了。
五、紅眼型:其實內心對能力、職位的渴求已經超過了任何人,可又沒有機會、沒有信心去爭取,於是對身邊取得一定成績的同事產生了嫉妒心理,不自信者的這種嫉妒往往無法轉化成動力,隻能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
1.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估
把自己“硬件”擺一擺,諸如學曆、工作年頭、取得業績乃至身高、體重、著裝、皺紋拿出來評判一番,是否是其中的某項讓你信心盡失。
和同事,最好是好友溝通,看他們對你的評價是否與你自己的看法一樣呢,也許你會發現你在辦公室有那麼多的閃光點。即使他們是在恭維你,你也姑且相信他們。
2.給自己一個自信的新形象
從形象入手,無論你多大的年紀,都要穿比實際年齡小五歲的服裝,換一個時髦的發型,走路步伐加大15厘米,加快速度,說話聲音加大20分貝,在走廊與旁人熱情地打招呼。這是建立自信新形象的開始,上司一定會喜歡,同事會刮目相看,給你重新定位。
3.提升工作能力
沒有天生的拿破侖,隻有真正的工作能力是你自信自強的基石。
沒有愛一行幹一行,隻有幹一行愛一行。既然你選擇了目前的工作,就要深入了解本職工作需要何種人才,自己欠缺的能力到底在哪裏。可以誠懇地與上司交談,取得共識。如果需要電腦、英語的精進,那就去充電;如果你優柔寡斷,那需要心理素質的鍛煉;如果是廣告營銷人員,可天性拘謹,那麼你需要參加各種沙龍活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觀察優秀的同事、朋友,從他們身上你可以悟出自己的差距。
4.從自己的小天地裏走出來,多結交朋友
一些人喜歡把自己關在一個小空間裏,將遇到的挫折自己獨自吞下。這樣時間久了,就容易養成孤僻、內向的性格。所以,自卑的人應該學會走出自己的小天地,融入到集體當中,多和他人打交道。慢慢地,你的交往能力也就提高了。隨時隨地讓自己輕鬆愉快金錢不能買到快樂,這幾乎是一個具有普世價值的真理。然而事實上,真正相信這一點的人卻是少而又少。大多數人依然在拚死拚活地追逐著財富,並且期望以此來讓自己過上幸福的生活,最終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我們的快樂已經與金錢財富緊緊地綁在了一起。
還是社會心理學家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所在,經過研究他們證實,這類期望看似無懈可擊,而實質上確實及其脆弱的。一旦人們豐衣足食,擁有食物、衣服、房屋之類基本需要,快樂的源泉在於有意義的活動和豐富的人際關係等因素,而這大體上都與金錢無關。
美國一家極具權威的研究機構的一項調查也證實,無形的財富比有形的財富更重要。“快樂並不是擁有更多,而是懂得享受你已經擁有的。”跟金錢一樣,年齡、性別、種族和教育都不是快樂的關鍵。生活中應該讓心情成為最美麗的風景。
(1)努力讓自己的性格外向化。研究人員發現,快樂的人往往是性格外向的人。伊利諾斯大學在學生畢業四年後進行的調查顯示,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結婚的機會多,工作上更有成就。
(2)重視人際關係。與別人關係良好有利健康。良好的友誼有助傾訴內心的痛苦。沒有知心朋友是很糟糕的。芬蘭的一項調查顯示,喪偶者在第一個星期內的死亡率倍增。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提高快樂的層次,孤獨的人肯定會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3)要設法喜歡自己。研究顯示,怡然自得的人更能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鬥爭。密歇根州立大學對美國人的幸福觀所進行的調查,突出了健康的自尊心的重要:對人生的最大滿足感,不是對家庭生活、友誼或收人滿足,而是對自己滿足。
喜歡自己似乎很容易,但如何培養真正健全的自尊心呢?自尊心源自於合乎實際的目標。對多數人來說,願望和目標之間總是有差距的,這一差距常引起灰心。因此隻要使願望更符合實際,就更能滿足。
此外,避免與相貌、收入、工作成就、運動技巧等方麵比你高出兩級的人比較。人比人會氣死人,有損自尊心。
(4)結婚。成家的人比單身者更快樂。美滿的婚姻可以建立起持久密切的關係,而這種關係能產生一種快樂感。
(5)考慮換工作。勝任愉快的工作能帶來更大的快樂,太花時間或艱難的工作隻會引起焦慮和緊張。敬業樂業是快樂的因素之一。適當的工作能產生滿足感。
(6)睡眠要足夠。據美國改善睡眠理事會說,每五個美國人中就有一個人睡眠不足。失眠的人不會是快樂的人。隻有充足的睡眠才有利健康、提高生產力、減少意外。
(7)裝成快樂。對著鏡子,咧嘴而笑,實驗證明,裝成快樂,經常有效。你不能隻坐在那裏,等待快樂的感覺出現,反之,應該站起來,學習快樂的人的動作和談吐。假裝快樂不能在三十天內把一個內向的人變成一個開心的外向的人,但卻是邁向正確方向的第一步。
(8)對人生充滿希望。研究結果指出,認為能夠控製自己生活和對自己滿意的人當中,15%感到很快樂。快樂的人充滿希望,無論是在順境或逆境中都抱著積極的態度。一般來說,積極的人更健康,更少病痛。樂觀的人即使生病,複原也快。遠離社交恐懼症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這是誰都無法改變的事實。無論怎樣你都不可能脫離於社會之外,然後悠哉遊哉地過一種隻屬於你自己的小日子。你必須溶入這個社會,你才能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立足之地。而要做到這一點,正視並且從容地應對社交就是你的必修課。
然而,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不是生下來就異常地堅強,都有脆弱的一麵。社會排斥和當眾羞辱總是為人所懼,為人所避。就像害怕被動物咬、怕從高處落下或害怕被逼到一處透不過氣來的洞穴裏一樣。這就導致了一個似是而非的情形:有些人害怕當眾難堪,他們回避對我們完整的生活如此重要的一些社會情境。雖然多數人習慣上把這類症狀稱作社交恐懼症,但就求助者真實的感受而言,“恐怖”比“恐懼”一詞來的更貼切。“恐懼”往往指的是一種常態的表征,而“恐怖”則具有突發和持續加劇的含義。就我對求助者的內心體察看,令他們最痛苦主要還是在社交方麵的各種各樣“恐怖”感受。但在這裏我們還是暫時延用“社交恐懼症”這個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