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快樂的女人最幸福心病可用“笑療”醫(下)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隨處可見,它的主要症狀表現為臉紅、視線恐怖、對視恐怖、表情恐怖、異性恐怖、口吃恐怖、書寫痙攣恐怖、體臭恐怖、聚餐恐怖、會議發言恐怖等。
在社交恐懼症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當中,社交焦慮局限在非常具體類型的社交活動之中。隻要這些情形能夠得以成功回避,這些人都可以十分完美地發揮所有功能。也許最常見的一種擔心是當眾講話。隻要想到要當著全班人的麵講話,或者當著公司的人做報告,就足以引發一身冷汗。你對當眾羞辱感到如此擔心,因為這會讓大家看到你的錯處或不足之處。你有可能說些無知的話、愚蠢的話,或者令人非常難堪的話,或者會有話說不出來,緊張得臉紅、發抖、出汗,或者因為擔心而渾身僵硬,直挺挺地愣在那裏。
強烈的焦慮對人的表現的負麵影響有可能導致惡性循環,而這樣的惡性循環有可能使問題永久化。例如,一位公司經理偶爾一次和客戶吃飯,由於合同事關重大或者由於天知道的其他什麼原因,端酒杯的時候手部出現了輕微的顫抖,有一些酒水灑了出來。他回家後,非常的懊悔,嚴厲的自我抨擊後,暗下決心,心中一直惦記著下次一定不要再出現類似的情況,一定不要再抖。但很不幸的是,手因為他持續的擔憂和關注又再一次“神奇”地產生顫抖,於是患者感覺自己好像陷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類似還有臉紅、麵部肌肉僵硬痙攣、當眾書寫簽字痙攣、不合時宜地出汗、說話聲音顫抖等等。
有時候,社交恐懼症更為普遍。恐懼不僅僅因為一種具體的情境而觸發,而是對任何類型的社會交往極普遍的回應。你會辭職,因為你無法與人麵對,無法約人出來會麵,除非其他所有客人都已經是非常熟悉的人,否則不願參加任何聚會。到極端的時候,人會害怕任何涉及與其他人交往的情形。這些什麼都怕的人傾向於獨自生活,或者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傾向於尋找允許獨自一人工作的職業,避免與陌生人接觸,甚至有可能隻在家裏呆著。
如果有下述情況,你則有可能具有社交恐懼症:
(1)擔心在社交場合出醜,也害怕當眾表現某種動作。
(2)努力回避社交或表演性場合,如果非去不可,則會極端緊張,或者會發生恐懼。
(3)因為躲避社交場合而極大地影響了自己的生活。
害羞是正常的,我們大部分人在新的環境下都可能會產生一點點害羞的感覺,尤其是當這些活動涉及與陌生人打交道,並且要扮演新的角色時。除非自己的回避越過了正常的害羞界線,並且在妨礙你的成長和獲取生活經驗,使你無法在事業上取得成就,否則就不要給自己下這個診斷。
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自覺意識都很強,擔心批評、出醜、被人拒絕,社交場合是不惜一切代價必須堅決回避的惡夢。你感覺令人痛苦的害羞、無能為力、不敢表露自己,特別是當遇到新環境或必須去做一件不太熟悉的事情時,也有的則相反,陌生的環境表現自然而特別擔憂懼怕的倒是都和自己相識的熟悉的環境。你對說錯話做錯事或有什麼傷顏麵的軀體反應擔憂得無以複加。你總在批評自己的一舉一動,總在挑自己的毛病。你對哪怕最輕微的拒絕暗示也極其敏感,別人稍有批評,你都會五髒俱焚。因為總在想著如何渡過難關,因此每一件細小的人際接觸都會變成巨大的挑戰。你扔給自己的壓力使自己在人際關係當中屢屢出錯、表現別扭、措辭失當。你會特別依賴少數幾個親密的長期的人際關係,這使你陷在非常狹窄的幾個交際圈中。如果你建立起一些私密的人際關係,那多半是在家人或工作夥伴當中,而且是他們主動建立的。你越是怕社交,就越是會落在同事後麵,無法發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因此也越是笨手笨腳、經驗不足。你回避的時間越長,你越是會感到落於人後,感覺自己再難趕上去。
(1)讓自己經常處於鬆弛狀態。患有社交恐懼症的人常常過於關心自己的表現會引起他人怎樣的反應,因此心情常處於緊張狀態。當你與人交往處於羞怯或緊張氣氛中時,應盡量用玩笑或幽默來自我解脫。當你臉紅時應盡量忘卻它,不要擔心別人是否會在意——其實你在別人心目中,並不如你自己所想的那麼窘迫,如果你能把注意力集中到你所應當想的人或事上,你應會漸漸忘記自己的不自在。心理學家認為,鬆弛是克服社交恐懼心理的關鍵。
(2)樹立信心。在社會交往中不要總是否定自己,拿別人的長處與自己的短處比,讓自卑心理左右自己。要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遇事多采取主動態度。當你勇敢地說出第一句話,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時,你可能感到羞怯、恐懼。這時,應想到恐懼並不等於失敗,勝利者比失敗往往多的就是一份勇氣。當你大膽嚐試著與人交往時,會感到現實要比想像的簡單、容易得多。
(3)改變你的身體語言。恐懼的人往往給人以孤僻、冷傲的表象特征,而實際上他們內心深感膽怯、孤獨與渴望交流,但因為其表象使人們無法了解這些信息,反而回應以遠離和同樣的冷傲不屑,從而令恐懼的人越發感到不安。改變這種狀態的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改變身體語言。人際交往的身體語言中,最具魅力的是微笑。微笑是友善的表示、自信的象征,微笑可以使你擺脫窘境,可以縮短你與他人之間的感情距離,可以化解朋友間的誤會,同時微笑可以減少你羞怯的感覺。
(4)學會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關鍵時刻表現自己。要訓練自己與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年齡的人打交道的膽量與能力。遇到聚會、聯誼時要善於尋找時機與周圍的人攀談,關鍵時刻要勇於表現自己。如主持會議、晚會、演講會等,讓那些不了解你甚至小看你的人刮目相看。
(5)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了解了專家的一些建議,或聽取朋友關於交際的成功經驗,並不能讓你一夜間就能完全克服社交恐懼心理。事實上你內心深處仍感到恐懼。但是,隻要你不斷和人們溝通,努力去克服羞怯心理,那麼你就能擁有自信與大方的笑容。
(6)做有心人,記下你感到不安的事情。當你記下你的害怕與擔心時,你會覺得這些害怕和擔心不可思議,而且完全沒有必要。但這卻是極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療方法,並且你可以為此預先做好克服它的準備。比如你演講時,拿講稿的手會抖,那你不妨把講稿夾在寫字板上,這樣拿在手上就可能不會抖了。再比如去麵試,也許你擔心交談當中會缺乏應變能力,那麼你不妨在交談前先猜想對方將怎樣提問,把要回答的話想好,甚至自言自語地進行不懈的練習。這樣就能臨場不懼,應付自如。快樂的女人不攀比女人愛紮堆愛聊天,並且一聊起家長裏短來就沒完沒了,所以在生活中才有“三個女人一台戲”的說法。乍看起來,這種“逢場作戲”挺熱鬧的,但熱鬧歸熱鬧,不和諧的音符還是處處可見的,例如攀比。因為女人看到的往往是別人比自己好的地方,並因此心境難平。於是,隻要一有機會,她們就和對方不斷攀比。
房子的麵積、孩子的學習成績、丈夫的事業和地位等等,如此的大事小事都會成為女人攀比的對象。她們在攀比之中,或是心滿意足、趾高氣揚;或是孤芳自賞;或是醋意大發、怨氣橫生,總之幾家歡喜幾家憂愁。如果有人知道女人的這個毛病,忍讓一些,想要息事寧人,其結果往往是對方把別人的謙和有禮當成軟弱、淡泊超脫當作無能,在爭鬥比試中活得有滋有味。實際上,這種純人事而非工作的斥力,正是讓我們活得苦、活得累、活得不舒心又難以改變的緣由。
劉斐就是一個愛攀比的女性,她的家庭不算富裕,但是她看見同事張會計買了輛新車,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買一輛。於是她便借錢買了一輛和張會計的車一模一樣的,甚至連車身的顏色都一模一樣的車。
劉斐覺得開車美極了,可以戴上墨鏡四處飛奔,可以在人多的地方到處炫耀。但是令她沒有想到的是買了車還不算完事,還得要買油,還得交納保險養路費等等。這給本身就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帶來了很多經濟負擔。是啊!有著攀比心的人確實會很累,別人有什麼自己就要有,借著外債過著緊巴巴的日子。
攀比作為一種無聊的消遣,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沒有任何好處,女人在無休止的攀比中煎熬著心靈,進行著最無用又最催人衰老的“戰爭”,在時間的推移中,既失去了外在的美麗,又失去了內在的美好。
我們一定要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上帝給誰的都不會太多,也不會太少。偶爾給錯了,多給了,他還會收回去,收的時候也會多收,連本帶利。對女人而言,不要處處攀比。當在攀比的過程中遇到不幸的時候,不要埋怨上天的不公,也不要去渴求別人的憐憫。任何方式的同情都是廉價的,麵對現實,積極樂觀,努力找到生命的另一個窗口,去喚醒黎明,在痛苦中崛起,才會展現你最美的一麵。
1.樹立平和坦然的競爭心理
看到別人在某方麵超過自己時,不要盯著別人的成績怨恨,更不要把別人拉下馬,而是要采取正當的策略和手段,在“幹”字上狠下工夫。
2.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肯定別人的成績,虛心向別人學習。
3.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的人總是胸懷寬闊,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而心胸狹窄的人,才容易產生嫉妒。
4.擺正自己的虛榮心
(1)追求真善美。
(2)克服盲目攀比心理,一定要比就和自己的過去相比,看看各方麵有沒有進步。
(3)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高薪不等於高興。
身在職場,沒有誰不希望自己有一份滿意的薪水,這是人之常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這並不是說高薪就是一切。在一部很受歡迎的電視劇——《劉老根》中有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台詞:“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很簡單的一句話,卻很有哲理。這就告訴我們,人生的最高境界是高興,不是所謂的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