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元年,慈禧被選為秀女。依照清代慣例,被選中的秀女將被皇帝確定名位,並賜封號。鹹豐二年二月十一日,慈禧被封為蘭貴人,並於五月進宮。慈禧平時喜歡打扮,入宮之後更是把自己打扮得婀娜娉婷。她先在皇後鈕祜祿氏居住的坤寧宮當差,起早貪晚,勤勞操作,諸事謹慎。隻因皇帝政事較繁,慈禧還無緣與皇帝接近。鹹豐四年的一天,鹹豐帝退朝入宮,正值皇後奉太後之召,赴慈寧宮。宮娥們前呼後擁,侍候皇後,一見皇帝駕到,紛紛上前請安。鹹豐帝偶然發現其中的慈禧身材苗條,嫵媚動人,就將她留下。自此,她對皇上著意迎奉,頗能取悅皇上,逐漸得到了鹹豐皇帝的寵信。鹹豐四年,她由貴人晉升為懿嬪。鹹豐六年,生下了兒子載淳(即後來的同治皇帝),是嬪妃中唯一有兒子的。母以子貴,生孩子的當天,慈禧升為懿妃。鹹豐七年,又被封為懿貴妃,地位僅在皇後之下。
這時,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軍發展迅速,各地告急的奏章紛至遝來,弄得鹹豐帝坐臥不寧。懿貴妃乘機幫皇上看奏章、出主意,策劃鎮壓。後來朝廷用湘軍打太平軍,懿貴妃看重曾國藩的才幹,就不斷勸說鹹豐帝重用他,同時要保證湘軍的糧餉。從此,曾國藩扶搖直上,成為滿族統治者信任的漢族官僚。懿貴妃也因此得到參與政事的權利。
鹹豐十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打天津、犯通州,逼近京師。鹹豐帝攜宮眷、近臣,倉皇離開北京紫禁城,逃到熱河避暑山莊。鹹豐帝因平時縱欲過度而導致身體虛弱,再加路上顛簸勞累,到這裏後便一病不起。慈禧趁機幫助鹹豐帝批閱奏本,因此也了解了朝廷中各個小集團之間的動態。
鹹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病危,於是他急命大臣代筆遺詔,立獨生子載淳為皇太子;命其寵信的王公大臣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協辦大學士戶部尚書肅順等八人為“讚襄政務王大臣”,協助不滿6歲的載淳處理一切政務。不久,鹹豐帝去逝。
辛酉政變兩宮同治
慈禧的政治野心極大。她對肅順等人奉承鹹豐皇帝、無視她的存在的這種做法早就十分不滿;尤其是她聽說,肅順曾建議鹹豐皇帝將她鏟除,僅留其子,以免日後專權,鹹豐皇帝猶豫未決的消息後,慈禧對肅順等人更是恨之入骨。鹹豐皇帝在世的時候,仇恨還不敢表現出來,但鹹豐皇帝一死,眼見肅順等人控製政權,她豈可甘心。慈禧在權欲與仇恨的推動下,決定孤注一擲,發動政變,消滅對手,掌握政權。
首先,慈禧利用其皇帝生母的身份,控製了屬於皇帝掌管的“同道堂”的印章,代子鈐印。八大臣對此極為不滿,於是慈禧便慫恿皇帝不予用印,因此輔政大臣首次發給內閣和地方官員的谘文沒有印章。最後肅順等人隻好妥協讓步。
慈禧感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太孤單,他決定聯合、壯大自己的力量。恭親王奕是她聯合的主要對象。奕是鹹豐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鹹豐帝死前,由於和六弟關係不好,沒有把他列入輔政大臣之中;鹹豐帝死後,肅順等人又不許奕去熱河奔喪,因此與慈禧一樣,他對肅順等人極為不滿。與此同時,奕不僅在內閣和軍隊裏一直有眾多的支持者,而且還得到了洋人的信賴,這正是慈禧所要借重的。而對於奕來說,慈禧也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以,當慈禧派寵信太監安德海秘密前往北京聯絡奕時,雙方一拍即合。奕不顧肅順等人的阻止,強行來熱河祭奠鹹豐帝。之後,慈禧借召見奕之機,共同策劃了政變的具體事項。
奕到京後,開始策動一批官員彈劾肅順等輔政大臣,並製造皇太後垂簾聽政的輿論。一時間,朝野紛紛要求皇太後垂簾聽政、撤銷肅順等人的輔政。在這種氣候下,慈禧大膽地做了一些政變前的試探動作,主要是削減了幾個輔政大臣的軍權。當載垣等人以事務繁忙為由,違心地要求減少他們的部分職務時,慈禧立即順水推舟,以皇帝的名義下詔解除了載垣的鑾儀衛、端華的步軍統領、肅順的管理理藩院的職務。之後,慈禧通過奕同兵部侍郎勝保相勾結,還收買了另一個掌握兵權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將北京周圍的軍隊全部控製在自己手中。
鹹豐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鹹豐帝的靈柩要運回北京。慈禧以護送靈駕任務重要為由,讓肅順等八位輔政大臣護送,自己卻和慈安太後、小皇帝載淳繞小道提前四天回京。回京後,慈禧立即召集在京的王公大臣訴說了肅順等人的“罪狀”,並說鹹豐帝並沒有任命輔政大臣,“輔政詔書”是肅順等人偽造而成的。大學士周祖培、賈楨等立刻上疏,要求皇太後臨朝聽政;勝保等武將更是氣勢洶洶地說:如果不是皇太後臨朝聽政,那麼各項政策措施都將無法實施。滿朝文武見此情形,沒有一個敢反對的。加上英法使館早就揚言:“隻要朝廷不在北京,端華、肅順繼續掌政,我們就不認為中國已確實承認了條約。”以此施加壓力。九月三十日,慈禧挾製載淳,傳旨將載垣、端華、肅順等人革職拿問,並嚴行議罪。肅順等八位大臣剛剛進京,就被逮捕入獄。載垣、端華被逼自殺,肅順被處斬,其餘五人或革職或發遣。與此同時,凡擁戴垂簾聽政的人都按功行賞,加官晉爵,其中當屬恭親王奕頭功,被封為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掌握了軍政大權。
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一日,慈禧與慈安在養心殿東暖閣垂簾聽政,廢棄載垣擬定的年號“祺祥”,改為“同治”,以示兩宮皇太後與小皇帝一同治理朝政。因為這一年是辛酉年,曆史上稱這次政變為“辛酉政變”;又由於政變發生在北京,外國人多稱為“北京政變”。從此,27歲的慈禧開始了她垂簾聽政的生涯。
二次垂簾排除異己
慈禧垂簾聽政後,對外進一步投靠列強,對其無理要求隻是一味地給予滿足;對內則聯合各方麵的反動勢力,殘酷鎮壓太平天國和少數民族起義。慈禧采取了各種陰謀手段,培植親信,排斥異己,逐漸在朝廷裏形成了自己的勢力範圍。她獨裁專政,使人不敢冒犯。
同治十二年,依照祖製,慈禧應該把政權交給已滿18歲的同治帝。對此,慈禧盡管十萬分不願意,卻也毫無辦法。這時,偏偏同治帝因去花街柳巷尋歡作樂而染上了梅毒。慈禧知道了兒子的病情,但出於表麵上維護皇家臉麵而實際上維護自己權力的需要,令太醫當普通疾病來治。結果,同治帝於次年十二月不治而亡。
同治帝無子,按照規矩,應該從同治的晚輩中尋找一個年長的來繼承皇位。但是那樣一來,慈禧就成了太皇太後,對她繼續聽政十分不利。於是同治帝一斷氣,慈禧立即派親信太監和士兵把守宮廷內外,然後召集親王大臣進宮舉行會議,提出繼承皇位問題。慈安提出立恭親王奕的兒子載徵為帝,奕害怕慈禧猜疑,提出立溥倫為帝。慈禧駁回了兩位提議人,自己提出立奕的兒子載來繼承皇位。慈禧做出這種安排,可謂煞費心機:首先,載與同治帝載淳是同輩人,慈禧仍可以以皇太後的身份聽政;其次,載年僅4歲,慈禧還可以以輔政為名操縱幼小的皇帝;再次,載不僅是鹹豐皇帝的親侄子,還是慈禧的親外甥,便於控製。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底,載繼承皇位,改元光緒。不到兩天,慈禧便表示:“皇帝年紀太小,現在時事艱難,萬機待理,不得已,還要實行垂簾聽政。”於是兩宮太後再次垂簾聽政。
慈禧坐穩了垂簾聽政的寶座之後,又開始打擊那些阻礙自己專權的人。首先是慈安太後被架空,後來又突然去世。接著,慈禧就把矛頭指向了奕。
在辛酉政變中,慈禧和奕為各自的利益相互利用,所以配合得還很好。政變成功後,奕以功臣的身份集宮內外大權於一身,再加上軍機處裏的人對他很恭維、洋人對他很賞識,不覺有些飄飄然起來,有時做事竟不再把慈禧放在眼裏。慈禧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這種人。光緒十年,法國入侵越南,把中國在越南的軍隊趕了出來,並把戰火燒到了中越邊界。慈禧立即抓住時機,以奕辦事循舊、固執己見為由,將其徹底罷免,並且改組軍機處。由此,慈禧大大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地位。
罷免奕後,慈禧開始起用醇親王奕。奕是光緒皇帝的生父,鑒於這種身份,有大臣提出他不宜參與軍機處事務;醇親王奕本人也再三推辭。但慈禧既看重奕是自己的親妹夫,又看好他膽小怕事,易於控製,堅持讓他主持軍機處事務。
隻要自己能獨裁專政,隻要自己能說一不二,慈禧就可以不惜一切代價,可以完全置國家利益於不顧。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為了避免戰爭危及自己的統治地位,慈禧授權李鴻章與法國侵略者談判,並乞求美英政府出麵“調停”,並嚴令沿海守軍“靜以待之”。中國方麵宣戰以後,廣大軍民同仇敵愾,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光緒十一年,在鎮南關大捷中,清軍將法國侵略者打得一敗塗地。但就在這個時候,慈禧卻下令停戰、撤兵,與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
中法戰爭在激烈進行的同時,慈禧在京城大興土木修繕儲秀宮,共花費了63萬兩白銀。就在這種強烈的反差下,慈禧度過了自己的50大壽。
隨心所欲揮霍無度
光緒十一年,光緒皇帝15歲了,慈禧又到了結束聽政的時候。她戀戀不舍地答應次年把政權交還給光緒帝。這時,一些王公大臣迎合慈禧的心意,奏請她再繼續聽政幾年。慈禧也高興地應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