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2.生前身後(1 / 2)

第二章 2.生前身後

在當代文學評價體係的大一統時代,茅盾名高望重。文彙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由上海圖書館中國文化名人手稿館編輯的《塵封的記憶——茅盾友朋手劄》,反映著這一點。裏麵收錄了建國後至1980年間茅盾與文壇人士之間通信三百多封,涉及四十餘人,“大多是弄潮於中國現當代文學界的傑出人士”(該書《後記》)。翻開書頁,將真切意識到茅盾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譜係裏的地位與分量——巴金、臧克家、施蟄存、姚雪垠等,皆以師視之;錢鍾書也恭尊他曰“大師”,對自己則一口一個“晚”字。正像巴金於《悼念茅盾同誌》中所講:

我始終把他當作一位老師。我十幾歲就讀他寫的文學論文和翻譯的文學作品,三十年代又喜歡讀他那些評論作家和作品的文章。那些年他站在魯迅先生身邊用筆進行戰鬥,用作品教育青年。我還記得1933年他的長篇小說《子夜》在上海出版時的盛況,那是《阿Q正傳》以後我國現代文學的又一偉大勝利。我國現代文學始終沿著“為人生”的現實主義道路成長、發展,少不了他幾十年的心血。

這段話裏的內容,多年中一直是文學史的共識,亦可謂之“常識”;因為對於那五六十年的文苑中人來說,他們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然而,變化在他身後悄然展開。八十年代中期起,有人指摘茅盾小說存在“理念先行”之弊、人物塑造概念化。遷而至今,則有韓寒、陳丹青老少二位“頑童”聯袂在湖南衛視談話節目裏,對過往論為“大師”的幾位作家示以鄙夷。韓寒提起這個話題時首先說“以前梁實秋那批人他們文字非常活”,“後來我發現1949年之後的作家不具備這個能力”。這看法是中肯的,也合乎實際。但他下麵的舉例卻讓人吃了一驚:“包括老舍、茅盾他們的文筆都很差。”陳丹青對此加以附和,並進行補充:“還有巴金,寫得很差的。冰心也完全沒有辦法看。”不過,陳丹青認為對老舍可以寬大處理:“老舍還好,但是不經讀,讀過就可以了。”陳丹青一番評論後,韓寒再次強調了一遍:“他們最差的就是文筆,我一點都不能讀下去。”事後,韓寒在其博客對自己的話做了一點修正,表示當時把老舍列在“文筆差”行列中,是口誤,然而堅持了對茅盾的不屑。

從創作風格到人物刻畫能力,再到筆墨文采,晚近二三十年來,茅盾已從泰鬥、大師,急遽跌落為被人質疑乃至輕慢的對象。生前名動天下,身後文名寂寞,這巨大反差的存在,乃不爭之事實。

其實,真正把茅盾身後“文名寂寞”景況表露無遺的,並不是上麵所說某些論文就局部問題對茅盾的文學價值的“橫議”,以及老少頑童鏡頭前興之所至的口舌之快,而是九十年代中期文壇的一樁公案。

1994年,海南出版社出版由王一川、張同道主編的《20世紀中國文學大師文庫》,凡小說、詩歌、散文、戲劇4卷。此文庫以“文學大師”標目,編者誌存高遠,自謂要“力排眾議,重論大師,再定座次”。其中小說、詩歌二卷,關涉文學體裁重中之重,而尤為人所關注。果不其然,最大風波即生於小說卷。該卷自二十世紀中國所有小說作家中,毅然裁出九位“大師”,且將排名分出先後,依次是魯迅、沈從文、巴金、金庸、老舍、鬱達夫、王蒙、張愛玲和賈平凹。對這份名單,輿論騷然,紛紛獻疑,而最突出的焦點——借用當時觀察家的概括——是“金庸上榜,茅盾出局”。它所引發的熱議,橫跨94、95年度,之後也是餘波蕩漾、漣漪猶存,誠為當年文壇聚訟不已的一樁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