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一封在徐知誥的授意下,由宋齊丘等人執筆要求吳皇退位的奏書在某一個早朝時呈在了楊溥的麵前,當然奏書上還有朝中主要大臣的簽名。楊溥看到奏書後麵色鐵青,雙目失神,額頭青筋爆出,嘴唇顫抖著,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是要來的,但現在來了他還是不願接受事實。他閉上了眼睛,像是在沉思什麼,突然他又睜開眼,用異常平靜的語氣問道:
“你們就那麼希望徐知誥當皇帝嗎?你們現在是大臣,徐知誥當皇帝了你們不還是大臣嗎?難道徐知誥當皇帝了你們就能享受到當皇帝的待遇?”群臣無聲,因為大臣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你們身為吳國之臣,居然支持一個謀朝篡位之人,你們不覺得好笑嗎?不覺得有悖為臣之道嗎?”下麵還是鴉雀無聲,楊溥站起來,用冒火光的眼神瞪著下麵一群人,多年的委屈、憤怒和不滿終於爆發出來了,他歇斯底裏的咆哮著:
“徐知誥這個亂臣賊子,是個謀朝篡位的奸臣,是個恩將仇報、不折不扣的卑鄙小人,他要什麼,朕給他什麼,能給他的朕都給了,難道作為臣子就這樣報答他的君主嗎?當年要不是我父皇收養他,恐怕早就餓死了,哪有他的今天。徐溫當年不也是權傾朝野嗎?他都沒敢篡位,你們居然還支持這麼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人,你們心裏不覺得慚愧嗎?”也許是楊溥一席話擊中了一些人痛處吧,有一個老臣似哭非哭的說了一句“老臣無能,讓皇上受委屈了。”隨後又有幾個老臣附和著“臣無能”這樣的話,楊溥苦笑著繼續罵道:
“助紂為虐,為臣不忠,你們就不怕後人唾罵嗎?死後有什麼臉麵去見先皇。”底下很是安靜,沒人再說話,楊溥也罵累了,癱坐在椅子上,不一會又自言自語的說道:
“朕的兩個哥哥在這個位置上,一個被殺死,一個被活活氣死,朕命大沒死了,苟延殘喘到現在,可江山在朕手裏沒了,朕如何對得起父皇,對得起楊氏列祖列宗啊!”楊溥說著說著哭起來了,邊哭邊離開了大殿,大臣也沒有人過去攙扶,有點良心的跪在地上邊哭邊喊“臣無能,臣萬死”這類的話,隻有兩個仆人跟在後麵,此情此景讓人看著覺得異常心酸。
楊溥在朝堂上的發泄之語很快就傳到了徐知誥耳朵裏,徐知誥權衡利弊後給楊溥開出了一個條件,如果接受退位,楊溥仍然享受王的待遇,並且楊氏一門享受朝廷俸祿,絕不亂殺一人。很快,宋齊丘等又在朝堂上呈上奏書要求楊溥退位,奏書上寫明了徐知誥開出的條件。楊溥看完後沉默了一小會,然後似笑非笑的說了一句話,“世人都道黃帝好,可憐生在帝王家。”楊溥知道回天乏術了,該來的總該會來,他拿起筆,用顫抖的手寫下了禪位詔。
三
公元937年(天祚三年),楊溥被迫禪位於徐知誥,徐知誥竊奪了吳國政權建立了齊國,改元升元,南吳宣告滅亡。從楊行密封吳王算起,南吳共經曆兩代四位君主,曆時35年。當年楊行密無意之舉收養的一個孤兒,長大後居然是自己楊氏的掘墓人,如果楊行密泉下有知,不知做何感想。
徐知誥尊楊溥為讓皇帝,對外稱自己是受禪,意思是說並不是自己硬要搶,是吳皇主動禪讓的。徐知誥定金陵為西都,廣陵為東都,年號為升元。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徐知誥不僅當上了皇帝,還得了一個孫子,這個孫子取名從嘉,就是後來的李煜。徐知誥做夢都想不到,這個孫子出生那年得到的江山,後來又是這個孫子亡了自己辛苦一世打下的江山,曆史就是這麼妙不可言。
徐知誥建立齊國後,將楊溥及皇室遷居潤州,並為楊溥修建丹陽宮讓他居住。楊溥愧對先祖,從此心灰意冷,對生活也失去了希望,於是開始修道,整日身穿道服,學辟穀食氣的方術,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得到解脫。由於長期處於極大的自責、壓抑和痛苦中,第二年便病逝了,楊氏徹底退出了吳國政治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