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繡源遠流長,其魅力很早便被認知。1910年在南京南洋勸業會上展出的湘繡作品,便贏得了“渾筆墨於無痕”的讚譽。辛亥革命以後,湘繡曾多次參加在日本、法國、美國、意大利等國舉行的博覽會和賽會,頻頻獲得好評和獎勵。建國以後,又先後在20多個國家展覽,被稱為“奇異的手,絕妙的作品。”1982年,在加拿大展出的兩麵異形異色的人物雙麵繡“養在深閨人未識”,表現的是唐玄宗寵妃楊玉環入宮前在閨中彈琴排遣情懷的情景,一麵是窈窕多姿的少女背影,另一麵卻是撫彈箜篌的秀麗佳人。其人物神情刻劃入微,繡麵不露針痕,轉動框架,宛如立體雕塑。為此,湘繡再度在加拿大引起轟動,稱其為“魔術般的藝術”,“最珍貴的刺繡品。”
目前的長沙湘繡總廠,已擴展到擁有10000平方米廠房的11層大樓,職工人數210人,專業技術人員41人,還擁有10000名經培訓、考核、定點的繡工。其不斷推陳出新、設計製作的新產品,遠銷日本、意大利、瑞士、東南亞、香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
1910年,在清政府舉辦的南京南洋勸業展覽會上,與湘繡同獲殊榮的,還有瀏陽老藝人戴清升雕刻的“仿古假山”菊花石雕,榮獲“稀世珍品獎章”二枚,1915年,同為戴清升所雕的梅菊瓶和梅蘭竹菊橫屏展品,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金質獎,並被譽為“全球一”。1929年英皇二世受冕盛典慶祝大會上,中國政府噌送的菊花石工藝品,博得英國女皇和各國公使的高度讚賞。
菊花石雕始於清代乾隆年間,距瀏陽縣城60餘裏的永和鎮附近,民眾在河床取石砌壩,發現一種青灰色岩石,具有形如菊花的白色花紋,奇美,因名菊花石。當地秀才歐錫藩擇石雕硯,亦發現磨出的墨汁久潤不幹,具“奇石質潤,色緊而聲清”之待色。於是歐錫藩便與木雕藝人程維達合作,成批生產,開始了瀏陽菊花石雕的初製階段。據《故宮博物院刊》記載:“清代內府中已藏有菊花石硯多方,其大者近尺半,小者約七八寸不等。”至光緒年間,當地陽長厚正式開設“補天石”菊花石雕作坊,產品主要為淺刻和平麵雕刻的硯台、鏡屏等。清末民初,開始發展浮雕、半浮雕、鏤空和圓雕的茶具、酒杯、茶幾、桌麵、假山、花瓶等。花形由簡到繁,如“梅蘭竹菊”四君子、蝴蝶采菊、蜜蜂釆花、金雞采菊等作品,成為工藝美術珍品。
菊花石的花紋是天然形成的,形成於二億年前,是十分珍貴的石料,現已為國家地質礦產部命名為“玉疊妃”列入玉石類。因其罕見稀有,神奇且天然,具有很髙的欣賞和收藏價值。石中花紋可謂千姿百態,皆酷似菊花,花小者不足5毫米,大者超過200毫米,有含苞待放者、嬌羞半吐者、全綻盛開者;花型有竹葉菊、蟹爪菊、繡球龍葵菊、金錢菊和蒲葉菊之分;亦有單蕊、雙蕊、三蕊與無蕊之別。
雕刻藝人多利用菊花石的花紋特征,尋覓花團,理清瓣蕊,並添枝加葉,將零星分散的花朵構置於一個有機整體之中,用感覺和藝術再造,賦予呆板的石頭以生命,雕出煥發著勃勃生機的叢叢菊花。有的還配上動物、人物、其他植物等。據介紹,95歲的老藝人戴清升於1979年又雕出了高58厘米、直徑30厘米的菊花石雕《爭豔》,作品氣勢磅碑,朵朵潔白的秋菊隱現在雲流霧靄之間,意境深邃,生機盎然。這幅作品現陳列於北京人民大會堂,受到很高評價。同時戴清升所雕的《金風拂菊引彩蝶》,在菊花叢中巧妙地配上飛蝶,有一種自然、和諧之美。這件作品在1992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中,獲優秀創作設計獎。而縣菊花石工藝廠1985年創作的“菊溪帆影”盆景,1987年所雕的“春風又綠瀏陽河”盆景,均在全國獲獎。
由五十年代至今,瀏陽菊花石雕已累計雕成工藝品2000餘件,大部已經外貿出口,銷售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