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3.《不要把關愛變成溺愛》(1 / 2)

第一章 3.《不要把關愛變成溺愛》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法國教育家、文學家 盧梭

現代人為了生存而日以繼夜的拚搏工作,正是這樣,便出現了許多類似的情況。比如,媽媽工作繁忙,忽略了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每一個父親、母親對孩子的愛都是深沉而無私的,如果因為工作而對孩子有所忽略,便會想盡辦法來補償。如搞搞特殊待遇,很輕易就滿足一些無理的要求,包辦代替本來應該孩子獨立做的事情,當麵袒護孩子的錯誤等等。

然而,這補償卻總是不小心把對孩子的關愛變成了溺愛。溺愛孩子,阻止了孩子試圖作出獨立行動的任何努力。

從此,孩子失去了他原本該具備的能力,從而成為一個任性,甚至自私,永遠不會成熟的人。這種溺愛,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讓孩子無法適應社會,無法與人相處。

過份的愛,反而成了毒藥。

我的兒子現在已經七歲,很多事情都不需要我們幫助就能夠自己完成了:

自己整理房間;自己的打完球回來;看見球鞋踢球踢的很髒他就會自己主動的把鞋子洗了曬起來;放學回家看見家裏的地板髒了,也會自己主動的去打掃幹淨;平常家裏有客人過來,他總會把東西先拿給也客氣,剩下的自己才開始吃……

兒子能養成這樣的習慣也是我和他爸爸長期引導的結果。在兒子剛一歲的時候,我就和丈夫約法三章——決不像大多數的中國媽媽一樣把孩子的一切全都包下來,而是應該讓孩子自己動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西方地開放式教育來教育孩子。

在兒子剛會爬時我就讓兒子爬著去取東西,隻要正確地取回來,我就親他一口,讓他高興。等會走路時,兒子就成了家裏的勤務兵,我就會對兒子說:“寶寶,把我的拖鞋拿來。”爸爸說:“把我的煙灰缸拿來。”孩子摔跤以後也不去管他,讓他自己不聲不響爬起來繼續玩。

家裏有好吃的東西就讓孩子跟家裏麵一起分享,絕對不會特殊照顧讓他自己吃“獨食”。

兒子三、四歲時就會動手做一些事情。假如我們上班忘了帶手機,他還會主動提醒我們。他爸爸還會經常喊道:“幸福寶寶,爸爸好辛苦啊,來給爸爸捶捶背。”兒子就會快樂地掄著兩隻小肉拳捶打著。

後來,慢慢地兒子長大了,家裏的很多事都能主動去做。在學校裏,也是很受歡迎的,總會給老師和同學一些關心和幫助。比如,在班級大掃除的時候,看到有同學力氣小提水很吃力,他就會主動過去幫同學提水;看到有高年級的同學欺負低年級的同學,他也會主動跑過去幫助低年級的同學。

現在孩子已經會主動關心我們了。今年剛入秋的時候,早上起來,爸爸感覺有些不舒服,吃早飯時打了幾個噴嚏。兒子起來輕輕地扳過爸的頭,用自己的臉貼貼爸的額頭,感覺到爸爸的臉有點燙,他就主動去為爸取來藥和水,讓爸爸服下。看到兒子的細心,我跟他爸爸是從心裏覺得溫暖與欣聞。

孩子心理分析:

對孩子來說,他小的時候也許會覺得溺愛是媽媽對他很好。但當他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之後,他會覺得媽媽的幹涉是對他的一種禁錮,他想衝破這道禁錮,於是矛盾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

從家庭來講,孩子會不懂得媽媽的心思,不理解媽媽為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目中無人,認為自己是家裏唯一的獨苗,恃寵而驕,將來步入社會的時候,四處碰壁後一蹶不振,處處都覺得很難,壓力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