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3.《不可讓孩子太早開始寄宿》
家是世界上唯一隱藏人類缺點與失敗的地方,它同時隱藏著甜蜜的愛。
——愛爾蘭偉大的劇作家,蕭伯納
有些媽媽總是說自己很忙沒有時間來照顧孩子,還有的媽媽為了省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送去了寄宿,這些做法都是欠妥當的。作為媽媽,沒有任何理由推脫自己對未成年孩子的教育責任。因為有錢可以買到別人的勞動,但是不能給孩子買到媽媽的愛,無論物質條件多忙充盈,對孩子來說媽媽的愛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
我的學生媽媽裏有一位李女士,她們夫妻都在經商,抽不出時間照顧女兒的生活就把她送到了寄宿學校。
她的女兒萌萌快8歲了,上二年級。老師說她女兒個性太強了,吃不得半點虧,跟小朋友發生矛盾時,不但動口,還會動手。
小朋友之間發生矛盾是正常的,但她反應太過了,太計較,從不謙讓,決不委婉,太直了。批評她時她也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可之後又故態複萌,不改正。因為她是住校生,所以回到家也沒發現她這方麵的問題,但是,任由這種性格發展下去,以後在社會上肯定會碰壁的。
孩子心理分析:
萌萌的問題,恐怕是寄宿引起的。她內心缺乏足夠的安全感,所以表現得不會人際交往。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能離開媽媽生活呢?我堅決反對未成年孩子離開媽媽,無論是讓別人代養還是寄宿學校,都會將孩子變成一名媽媽健在的孤兒。
萌萌身上,我們能明顯地看出寄宿對她造成的傷害。
首先,她積蓄了很多憤怒,無論哪裏有一個出口,就爆發出來。和同學產生矛盾是一個很好的宣泄口,她內心的一腔怨憤一瀉千裏,她自己根本控製不住。這些憤怒的來源就是她潛意識裏感到自己被媽媽拋棄了,她不敢對媽媽公開表示怨憤,她可能都無法意識到這些怒氣的對象其實是媽媽,因為在每一個孩子的心目中,媽媽的一切作為都是無比正確的。但是她的確很氣憤,一有機會這些怒火就會熊熊燃燒,連她自己可能都莫名其妙。
其次,她容忍不了別人和她產生矛盾,因為缺乏媽媽的愛和接納,她不能愛自己、接納自己,也就無法接納他人。她像一隻渾身長滿刺的小刺蝟一樣,無論誰來,都劍拔弩張,狠狠地刺過去,以保護自己。她覺得自己不可愛,感到很自卑,所以更受不了其他同學的不同意見。“爸爸媽媽都不容我、不愛我,還有誰會容我愛我呢?同學們肯定都不喜歡我!那好吧,我也不喜歡他們!看他們誰敢來惹我!”甚至有時候別人無意間的話語、沒有惡意的評論,在她聽來都是針對自己的,讓她無地自容,隻能操起武器,殺將過去。
正是因為離開了媽媽,孩子才會缺少安全感。有安全感的人,不會太在意別人的負麵評價,他們能夠將人和事分開,就事論事。別人提個意見,他們會理性地對待,看到是不是的確自己的行為引起了矛盾,而不會將其視為對自己整個人生價值的否認。缺乏安全感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會感到所有的不同意見都是在攻擊他個人、在否認他的價值,他們也會因此質疑自己,生活的意義受到威脅。這令他們痛苦萬分,所以他們會表現得不能容忍他人的意見,這也是我朋友的孩子之所以有那些表現的原因所在。
隻有孩子和媽媽擁有良好的親子互動模式,媽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孩子才會接納自己,轉而接納他人。親子關係是一切關係的基礎,孩子會將與媽媽的互動模式帶入與他人的互動模式當中。孩子與媽媽關係親密而溫馨,孩子與他人也會和睦相處。如果媽媽拒絕與孩子結成親密的關係,孩子則會以冷漠、拒絕和攻擊性來對待他人。跟媽媽不親密的人,會害怕與他人產生親密關係,因為他們在媽媽那裏承受了傷害,就變得害怕親密關係再次傷害自己,並且在內心和行動上都披戴上堅硬的盔甲,令人難以接近。
【給媽媽的小建議】
孩子的心靈與生俱來的需求是對愛的渴望。孩子是帶著巨大的恐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它需要愛的滋養。缺乏愛,孩子的安全感就會長期匱乏,因而也無法成為心理健康的人。家庭溫暖對孩子性格的養成非常關鍵,媽媽應該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孩子才會從媽媽那裏獲得安全感。
媽媽應該用愛去接納孩子,讓孩子成為心理健康的人。媽媽用愛接納現在還不夠完美的孩子,是孩子改變和成長的開始。多關心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困擾,滿足孩子正常的需求,並且協助孩子解決這些困擾,讓孩子感覺你是愛他的。
另外,媽媽還要多和孩子溝通交流。溝通是一個過程,溝通是傳遞愛的橋梁。有效的溝通可以及時化解情緒,增強自信,拉近孩子和媽媽的距離。媽媽是否給與孩子真愛與溫暖,不在於媽媽有沒有經濟能力,不在於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讓媽媽的愛變成孩子心靈的滋養,而不是心靈的傷害,關鍵在於媽媽是否具備有效的溝通能力,是否會愛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