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轆轤把兒胡同9號
“敢情!”——這又是北京的土話。說“敢”字的時候,您得拖長了聲兒,拿出那麼一股子散漫勁兒。“情”字呢,得發“輕”的音兒,輕輕地急促地一收,味兒就出來了。別人說了點子什麼事兒,您趕緊接著話茬兒來一句:“敢情!”這就等於說:“沒錯兒!”“那還用說嗎?”甚至可以說有那麼點兒“句句是真理”的意思。其實,此話在北京尋常得很,大街小巷,胡同裏閭,不絕於耳,本來不值得在此絮叨。可是,在轆轤把兒胡同9號,這話可就不同尋常啦。
這裏有一位姓馮的寡婦老太太,也和別的老太太一樣,喜歡接在別人的話茬兒後麵說:“敢情!”——您可別大意了。馮寡婦的“敢情”卻不是隨隨便便說出來的。您要是不夠那個“份兒”,不足以讓她羨慕、崇拜,人家還是金口難開呢。您看她的大兒子大山,小四十的漢子了,新近還被選上了他們那個街道廠的廠長,幾個月裏扭虧為盈,論腦瓜子、嘴皮子,哪點兒不夠意思?在廠子裏,那些一把子胡子、一臉子褶子的老頭兒老太太們,哪個不是“廠長”長、“廠長”短地圍著轉?說點子什麼事,還少了人們接著話茬兒道“敢情”了?可回家來,少挨他媽罵了嗎?“成天屁股不沾家,就知道回來吃飯、睡覺,家是你旅店呀?點燈熬油的,當個七品芝麻官的破廠長。美?美個屁!……什麼?你是共產黨?你是什麼‘共產黨’哇,‘勞動黨’!你看人家西院兒,劉家,三天兩頭兒奔家拉板子,運磚頭,那才叫‘共產’!你是什麼‘共產黨’?‘勞動黨’!成天價勞動、幹活兒,賣死力氣,不是‘勞動黨’是什麼?!……”當然了,馮寡婦罵兒子,三分罵,七分誇,是罵給街坊鄰居聽的。也難怪,三十幾歲上守寡,拉扯大一兒一女,容易嗎?可您就聽她這話音兒,是省油的燈嗎?是見廟就磕頭的主兒?告訴您吧,馮寡婦的“敢情”接到了誰的話茬兒後麵,差不多就能暗示出此人在小院裏舉足輕重的地位。要說說這轆轤把兒胡同9號的事,能不給您打這兒說起嗎?
據我所知,北京有兩條轆轤把兒胡同。一條在西城,一條在南城。我說的,是南城的。胡同不長,真的像過去井台兒上搖的轆轤把兒一樣,中間有那麼一個小彎兒。門牌兒數到“9”,正是要拐彎兒的地方。9號的門臉兒也不漂亮,甭說石獅子,連塊上馬石也沒有。院兒呢,倒是咱們京華寶地的“自豪”——地道的四合院兒。四合院兒您見過嗎?據一位建築學家考證:天壇,是擬天的;悉尼歌劇院,是擬海的;“科威特”之塔,是擬月的;芝加哥西爾斯大樓,是擬山的。四合院兒呢?據說從布局上模擬了人們牽兒攜女的家庭序列。嘿,這解釋多有人情味兒,叫我們這些四合院兒的草民們頓覺欣欣然。不過,說是“牽兒攜女”,不如說是“摟兒抱女”更合適,對嗎?不信您留心一下看,現今,“四合”固然還有,“院兒”都在哪兒呢?哪個院兒裏不擠滿了自蓋房、板棚子,幾大家子人把個小院兒塞得滿滿當當。這不是“摟兒抱女”是什麼?……唉,當然,也是無可奈何之事。我們中華兒女,愈衍愈眾,牽兒攜女是領不過來了。不密密層層地摟著,抱著,行嗎?
9號院兒裏有五戶人家,正是這麼個“摟兒抱女”的格局。我們所說的馮寡婦,和她的兒子、女兒住在西屋。
這位要問了:9號院兒裏真的有一位連馮寡婦都佩服得五體投地的人物,能讓老太太追著話茬子道“敢情”?有哇!豈止是馮寡婦,整個小院兒,除了住南屋“刀背兒房”的張老師和馮寡婦的兒子大山,誰不以東屋住的韓德來為榮?有了韓德來,整個9號院兒在轆轤把兒胡同就牛起來了,腰杆子就硬起來了。院兒裏人和院兒外人爭論點子什麼事兒,隻消說:“老韓頭兒說了,是這麼回事兒!”肯定就可以得勝還朝了。
韓德來現在是退休了,早幾年在造紙廠當鍋爐工。人哪,這一輩子,是福是禍,誰敢說呢?民國三十二年春荒,韓德來拄著打狗棍兒,在京西老家的村口上、大路上轉悠。那日子口,赤地千裏,樹皮都吃光了,哪兒討去?哪兒要去?遍地的野狗,吃人吃得毛亮眼紅,眼瞅著人要倒,就甩打著尾巴跟在你後邊啦。韓德來連轟狗的棍棍兒都舉不起來了呀!眼瞅著要倒路上喂狗那當兒,遇上了同村的李三叔,給他一塊紅薯,領他一條活路,——教他幾段“蓮花落”、大鼓書,帶著他出了口外,到那些沒鬧災的窮鄉僻壤,唱一段,討口吃。憑這一招兒,走南闖北,硬是活過來了。俗話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這話多靈驗,1969年,燒鍋爐的韓德來竟然到工宣隊去了。再往後呢,居然成了什麼“代表”啦,進了中南海,據說,還在裏麵睡了一宿,又吃過了宴會。那是沒錯兒的,報紙上清清楚楚地印著大名哪。了得嗎?9號院兒裏的人們,不,整個轆轤把兒胡同的人們頓時刮目相看了。韓德來和毛主席握手回來那次,愣一天一宿沒洗手啊,乃至進了院門,扯開嗓門兒就喊:“我跟毛主席握過手啦!”惹得院裏院外、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跑出來和他握手——誰不巴望著沾點子仙氣兒啊?就是打這一天,西屋的馮寡婦也跑過來,抓著韓德來的手一個勁兒摩挲,破了自己一貫的、以貞操為榮的嘮叨:“人哪,容易嗎?現如今,那麼大的姑娘,挎著老爺們兒胳膊,大街上逛,現眼不現眼!誰像咱這號的,一輩子守著死鬼,老爺們兒的毫毛兒都不碰一下呀!容易嗎?”……
小院兒裏的人們對國宴、對中南海是陌生的。馮寡婦還和院兒裏的年輕人爭辯過,愣說在中南海裏掃廁所的,都起碼得是處長一級的幹部。國宴呢,紅燒肉肯定就是可勁兒招呼的。為此,還專門去找老韓頭兒公斷。結論是什麼,且不必管它,反正老韓頭兒既然有這般經曆,便足見此人不同凡人,更不是等閑之輩。從這天起,隻要韓德來端著茶缸子往門前的小板凳上一坐,馮寡婦肯定就拿著手裏的活計湊過去,聽他開聊,又肯定瞅準了話茬兒,時不時來一句“敢情!”
“您說,咱工人不到大學去整治整治,怎麼了得!”老韓頭兒又開始講他的“進駐”了,“淨是地主資本家的羔子!不學好,鬧什麼‘非多非’俱樂部!先頭,咱還尋思著,俱樂部嘛,頂多是拱個‘豬’,敲敲‘三家兒’唄。哪兒啊?壞透了。識文斷字兒的,淨看搞破鞋的書!有一本,叫……《雷雨》,寫什麼打雷下雨天兒,一家子搞破鞋!當哥哥的,還把妹妹給糟蹋了。這叫什麼事兒!我把他們訓一個溜夠:你們這兒啊,破鞋滿天飛!嘿,還不服氣哪。您說,咱工人不去管管,了得?!”
“敢情!”馮寡婦那癟下去的嘴巴撇了兩下,對那些人的憎惡絕不亞於老韓頭兒。
“他大媽,知道嗎?蘇修、美帝那兒,都鬧上紅衛兵啦!”韓德來的話鋒,又引向國際問題了,“家夥!您看看咱的文化大革命。這招兒多英明!等著吧,甭長了,赫魯曉夫(他就知道赫魯曉夫)、尼克鬆,也都得掛牌兒上台,撅著去啦!……”
馮寡婦竟也跟著他,嗬嗬笑起來,“敢情!”
…………
當然了,也有馮寡婦一下子噎在那兒,沒法兒接茬兒附和的時候。
那是有那麼一次,韓德來又去參加什麼宴會回來。這次可能也喝多了點兒,一進院門兒,連屋都不進,叫老伴兒沏水來,坐在當院就開聊。
“他叔,這回又見了啥首長啦?有什麼新鮮事兒吧?”馮寡婦攥著炒勺就過來了。
“那還用說嗎?”韓德來瞟了她一眼,得意地晃著腦袋,“我,我看見咱林副統帥的……家裏的了。”
“真的!您沒跟她握個手,說個話兒?”
“還用說嗎?”
“那長個啥樣兒,您肯定看得清清兒的啦!”
“穿著軍裝哪。”韓德來呷了一口茶,抿起嘴兒,喝了口酒似的咂吧著。他瞥了馮寡婦一眼,悄沒聲兒地說,“等到後來,您猜怎麼著?嘿,脫了軍裝了,穿著小白褂兒啦。家夥!那小胸脯子,挺兒挺兒的,嘻嘻……”
再往下,其言更不雅馴啦。為了不給諸位添惡心,此處不便複述了。
得,這一回,馮寡婦沒按著慣例再來一句“敢情!”她癟癟嘴,眼皮耷拉著,撲閃了兩下,蔫蔫兒的,一扭身兒,回屋去了。臨到屋門,又想起了什麼,回過身兒,到晾衣服的竹竿底下,把那上麵晾曬的閨女的乳罩、褲衩卷巴卷巴,一股腦兒收回去了。
盡管韓德來這酒後微醺時的閃失,使馮寡婦大大地倒了一回胃口,馮寡婦還是不會放棄自己給老韓頭兒道“敢情”的權利的。這不,沒多久,她好像早把這事忘了。林彪一完蛋,韓德來就說:“我早看著他們不是好東西!男的,害人精!女的,狐狸精!好得了?!”馮寡婦呢?——“敢情!”她還是癟癟嘴,好像和老韓頭兒一樣,自己也早有先見的慧眼。
…………
就這麼著,老韓頭兒說,馮寡婦和,每天傍晚,茶餘飯後,在小院兒僅剩的立錐之地,海聊一氣,幾乎成了他們兩個,不,是全院老少必不可少的“第四頓飯”。馮寡婦就不必說了,隻要能接茬兒說一句“敢情”,頓時覺得渾身舒坦。哼,別人?別人還不夠這個“份兒”呢!她自然是不會不來的。
北屋住的旗人赫老太和她的丈夫赫老頭兒,敢不來嗎?老頭兒偽滿那陣兒幹過“偽事兒”,抄家那會兒,嗬,金銀細軟,辦過展覽呀。這就得啦,赫家就是這院兒混得最不濟的人家兒了。隔三差五,老兩口兒還得去向“向陽院”的“院長”韓德來彙報一次思想,挨一頓訓呢,有這麼個“受教育”的機會,敢錯過了?您瞧吧,哪天渾身嘟嚕肉的赫老太和幹柴棒兒似的赫老頭兒不坐在旁邊,乖乖兒地聽著?當然了,他們是絕沒有馮寡婦那種接茬兒說“敢情”的資格和膽量的,隻有不停地點頭稱是,老韓頭兒罵娘罵祖宗,也得聽著。
南屋住的王雙清夫婦,都是隻有小學文化程度的工人,四十三四歲,上有老,下有小。老的,是癱在床上的老公公;小的,是上學的女兒。兩夫婦都是一錐子紮不出血的性子,病病歪歪的身板兒,是掉片樹葉兒怕砸腦瓜子的主兒,當然也是一定要恭候其側的。甭管怎麼說,挨著這麼一位老韓頭兒,長見識,是一回事兒,這風雲變幻的,多少也能讓心裏早有個底呀。七災八難的,能躲過多少!譬如清明節,天安門出事那次,還不多虧了老韓頭兒的警告?——“告訴你們,關好街門,甭瞎溜達去!天安門上興許都架起機槍了!別瞎摻和,找死呀!”果不其然不是?胡同口宋家的老三,逮進去了不是?9號院兒呢,穩穩當當的,沒老韓頭兒,行?……王雙清夫婦當然也是隻要一瞅見韓德來往屋門口一坐,就趕快湊過去,從頭到尾,隻字不漏。
要說這院兒裏,恐怕也隻有張春元對老韓頭兒最不敬了。
張春元三十多歲,動亂中父母雙亡,插隊回來當了中學教師。現在呢,“寶眷”在外地,他隻身一人住在王雙清的隔壁——南邊一間後蓋的“刀背兒房”裏,每逢韓德來坐在那兒聊天,張春元就架著胳膊,站邊兒上看。有時候,那嘴角兒一挑,鼻子眼兒裏都像是透著冷笑。這不掃人的興嗎?最使老韓頭兒覺得丟臉的,是那次乘涼的時候,他向四周的人感歎“黨的政策真是偉大”——這本是沒錯兒的,可您知道,老韓頭兒的感歎由何而發呢?他說:“家夥!連吳法憲那號人都解放了呀,黨還不夠寬大嗎?不夠英明嗎?為這事兒,我可一宿沒睡著呀!……”韓德來的氣兒也運足了,馮寡婦的“敢情”也說出來了,王雙清夫婦連發“嘖嘖”讚歎,連赫老太和赫老頭兒都受了感召,頗為激動地連聲說:“是啊是啊……”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張春元又在旁邊架著胳膊說話啦:“韓師傅,聽誰說的?我怎麼不知道?”韓德來說:“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兒多了!”張春元說:“您總得有個憑據吧!”韓德來火了:“憑據?人家都出來接見外賓了,還要什麼憑據?看報紙去!屋裏哪!”拿來報紙一看,大家夥兒忍不住全樂了:那是幾年前的報紙——1969年的……
張春元這一下子,不僅不會動搖人們對韓德來的崇拜,反倒使韓德來恨上他了。甭管什麼時候,隻要看見張春元架著胳膊往人群邊上一站,韓德來就開講“進駐”,把“臭老九”連損帶挖苦,罵得狗血噴頭。這不明著罵張春元嗎?一次兩次,不知是給罵怕了,還是沒閑心聽老頭兒扯淡了,反正張春元是不往這兒湊了。
“量你也不敢齜毛奓刺兒了!”韓德來越發得意了。他時而向全院兒大講聞所未聞的新鮮事兒,這時候,往往探著身子,輕輕地,好像壓低了聲兒,來一句:“家夥!”然後,抿口茶,連述帶評,眉飛色舞。他時而又向全院兒發出有關政治氣候變化的警告,這時候,也總是繃起臉衝著赫家老兩口兒說:“告訴你們啊,可來‘文兒’了!”而後,添枝加葉,把“文兒”上怎麼說的,要搞什麼運動了,風風雨雨描述一番,說得赫家老夫婦戰戰兢兢,如驚弓之鳥。韓德來在敬畏的目光中,在“敢情”的附和下越發自豪得要喘!眼看著四周聽得愣神兒傻眼兒,要麼說得赫老太、王雙清慌裏慌張地來彙報思想,探問虛實,這個,哆裏哆嗦地走了,那個,像吃了一把安神補心丸而去,他都覺得舒坦,得意,其樂無窮,這才真有點兒“工人階級當家做主”的味兒啦!得閑兒了,往屋門口一坐,沒有仨倆人兒湊在身邊聽著,他就憋氣。一天不給小院兒的人“上一課”,他就喉嚨眼兒癢癢。這不,前不久,他還給院兒裏吃了一顆“定心丸”哪。那是不知哪位從什麼地方聽了個風兒,說是國家經濟有“赤字”了。當然了,誰也不知道“赤字”是什麼,反正覺著不是什麼吉利玩意兒,影影綽綽感到會和漲價兒有點兒什麼關係,這就慌神兒啦。韓德來看著老太太們在那兒嘀咕,心裏就有氣,“哼”了一聲,說:“瞧你們這沉不住氣的勁兒!什麼赤字白字的,怵什麼?告訴你們,咱中國,心裏有底!要不,幹嗎老說形勢大好?那是瞎說的?咱就光說那水吧,咱中國的水都賣錢!沒聽說嗎?山東那地界,嶗山,那水,值老鼻子錢啦!弄個瓶子咕咚咕咚一灌,往大鼻子那兒一擱:掏錢唄您哪!家夥!水呀,有個流完的時候嗎?光這就夠賺的啦!這不,有首長說啦,趕明兒,各家的玻璃瓶兒可留神著,別再糟踐了。現今,水有的是,就是玻璃瓶兒趕不上趟兒啊。瓶兒再多點兒,那賺頭兒,海了!四化?八化也化了……”這話說得馮寡婦連連說“敢情!”樂得攏不住嘴。四周的人自然也喜氣盈盈,好像覺得心裏踏實了好多,韓德來呢,說完了,在人們輕鬆的笑聲中,耷拉著眼皮,細細地品茶——表麵上不動聲色,心裏越發自得其樂了。
唉,話又得說回來了。好漢不提當年勇,這些,都已經是“陳年老賬”了。這次關於中國的水如何“值老鼻子錢”的神聊,興許是韓德來最值得回味的一次“壯舉”了,因為,自打這次以後,雖然也沒斷了人圍著他聽他海闊天空,可他漸漸感到,人,是越來越少了,聽他聊的人,也不那麼起勁兒了。門庭冷落車馬稀。想到這兒,真有點兒“走狗烹,良弓藏”的辛酸。
就說北屋的赫老太一家吧,“破四舊”那陣兒抄走的金銀細軟全折了錢,領回來了。今兒買一台洗衣機,明兒買一台電視機,大搖大擺,抬進小院兒。這幹嗎哪?韓德來看著就有氣:“顯擺,示威唄!”
最讓韓德來看不過的,是有那麼一天,赫老太高聲大嗓地向全院兒宣布:打鬧紅衛兵那陣兒起,十幾年沒吃著的麻豆腐,居然被她買著了!
您知道,旗人老太太們,是最講究麵子的。有點子什麼新鮮吃的,願意街坊鄰居嚐一口,是個心意,也是個禮數。要說這麻豆腐,尤其難得。赫老太和許許多多在旗的老太太一樣,就稀罕這玩意兒。炒麻豆腐,講究用羊尾巴油,要放進地道的青豆,還要擱上兩段炸得焦焦兒的幹辣椒。嚐嚐那味兒,嘿,既麻,又酸,還辣,用旗人老祖宗發祥地的說法兒,叫“真趕勁!”其實,這玩意兒不值倆錢兒,在舊社會,是標準的“窮人美”。沒想到,“革命”把這也“革”了,十幾年沒見著麻豆腐的影兒,這次還多虧了赫家的姑爺,聽見老太太成天念叨,東跑西顛弄來了一小鍋,孝敬丈母娘。居然還全全乎乎備齊了羊尾巴油、青豆、幹辣椒,赫老太能不喜出望外嗎?這可好,站在當院兒就衝馮寡婦喊開了:“他大媽,我先尋思著,進棺材也吃不上一口麻豆腐啦,誰承想,又有了!有了麻豆腐,還愁沒您愛喝的豆汁兒嗎?還有天源家地道的醬菜,便宜坊的燜鴨兒,看來都有盼兒了!”這一吆喝不要緊,街坊四鄰驚動,又接受了邀請。特別是那些老北京們,甚至外院兒的,七老八十都來啦。三舅媽,二姥姥,喊聲不斷。一戳一溜坑的小腳也挪進來了。“來了您哪!”“慢走,當心門坎兒,您哪!”“得,您來了,吃多吃少,嚐一口算是您捧場!”……你一筷子我一勺,嚐麻豆腐是一事兒,鑒賞品評赫老太的新添置,也是一項內容,其盛況絕不亞於老韓頭兒吃國宴回來那場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