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貞觀大業(2 / 3)

貞觀之治奠定了唐王朝繁榮發展的基礎。李淵的武德時代隻有短短的八九年時間,這段時期,唐朝的主要精力在於開疆擴土,加上高祖李淵定都長安後,漸漸耽於享樂,納了很多後妃,生了不少小王子,在治國方麵,隻是依從隋朝舊例,也不是特別精心。直到李世民繼位,帝國的政府才開始從宏觀上製定國家大計。貞觀政府的成績令人矚目:

休養生息的固本政策。農業是國家的根本,貞觀政府從執政伊始就愛惜百姓,不奪農時,不濫用民力。經過隋末農民戰爭,國內民生凋敝,在貞觀政府的有效治理下,國力很快恢複,百姓安居樂業。

完善政府職能與製度。貞觀政府一方麵注重行政效率,一方麵不斷完善國家製度。三省六部製、均田製、府兵製、租用調製都繼承了前朝智慧,汲取了本朝經驗,成型、成熟並確立了地位,成為後世政府的範本。

君王本人的垂範作用。李世民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從諫如流的同時,時時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崇尚節儉,免去四方進貢。上行下效,貞觀朝從皇室到大臣,大多以節儉為美德,在百姓心目中有良好的形象。

君臣同欲,人才輩出。李世民是個慧眼識人的英主,他提拔的大臣文的廉而能幹,武的健而愛國,又大開科舉,不問人才出身,大力提拔寒門子弟。此外重視官吏質量,設立“黜陟使”巡察全國,考察各地官吏。大大提高了官員隊伍的水平。

平定四方,赫赫戰功。李靖、李勣、尉遲敬德、侯君集等一大批猛將,二十年的時間,他們平東突厥,平吐穀渾,平高昌,征薛延陀、龜茲、焉耆,一個個強大的對手被唐朝軍隊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四夷降伏。李世民施行懷柔政策,對四方民族以教化為主,加以聯姻,交流,互通有無,於是四方共尊李世民為“天可汗”。

此外,在文教、藝術、外交等多個方麵,貞觀朝也同樣可圈可點。李世民重視教育,在各地建立學校,結合科舉製度,讀書蔚然成風;因為社會風尚自由,藝術方麵百花齊放;在外交方麵,四方少數民族仰慕唐朝威儀,紛紛來長安學習、居住,並為大唐帶來新鮮的風氣。大唐氣象在無形中醞釀,隻待有一天噴薄而出。

在貞觀曆史上,很難找出某一項決策來自哪一位大臣。貞觀政府是曆史上難得一見的政府,不但人才一抓一大把,還有個英明的領導,更難得的是,官員們齊心協力,為共同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份智慧。所以說,貞觀之治不是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的成就。

李世民一生最得意的事有兩件,一是和一群情投意合的部下一起平定天下;二是和一群臣子治理天下。那麼,在這份事業中,長孫無忌主要做過什麼工作呢?

長孫無忌是個清醒而務實的人,他是李世民的另一雙眼睛,專門發覺李世民看不到的漏洞。貞觀元年,突厥內部矛盾激化,不少大臣主張趁機出兵,除掉這個心腹大敵,李世民也躍躍欲試。這時長孫無忌冷靜地提醒李世民,如今我們剛剛立國,根基尚淺,民生凋敝,不宜出兵。何況,當時唐朝剛剛與突厥訂立和平條約,也不宜馬上毀約,失信於人。李世民仔細一想,民生問題要比外戰重要得多,當即打消了出兵念頭,專心搞國內生產。李世民離不開房玄齡、杜如晦,離不開魏徴,也同樣離不開始終為他打算盤的長孫無忌,所以貞觀時期,長孫無忌一直受重用。

長孫無忌最大的功勞,是他對唐朝律法的重視。前文說過,長孫無忌從小的時候就喜歡研究律法,他認識到,貞觀時期能取得這樣的成績,有賴於李世民的英明和大臣們的賢良,但縱觀曆史,這樣的帝王大臣組合純屬鳳毛麟角,想要讓唐朝持續發展,不能寄望於李世民的子孫個個都像李世民,後代的大臣個個都是房、杜、魏、李,而是寄望於製度與法律。

長孫無忌認為法律的作用是製止犯罪,教育人民,推行正道。他在立法、量刑、訴訟方麵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並用十年時間親自修訂出一部《貞觀律》,這成為大唐法律的基礎。長孫無忌對法律方麵從未放鬆,直到李世民去世,他作為顧命大臣輔佐新帝唐高宗,依然繼續修訂法律,修撰了《唐律疏議》三十卷。

由此也可以總結出長孫無忌的行政風格:務實,固本,崇尚製度和法律。長孫無忌走的並不是儒家的路子,他不講大道理,不說廢話,不爭功勞,這樣一個低調而能幹的“外戚”,李世民越看越順眼。不管過去多少年,長孫無忌一直在默默耕耘,並做出顯著的成績,李世民全都記在心裏。世界上哪有無緣無故的寵信?長孫無忌的地位,靠的是他的成績。

貞觀十七年(643),李世民突然懷念起昔日與他南征北戰的老戰友們,在玄武門之變中與他同生共死的大臣們,這位重感情的帝王越想越覺得應該為他們做些什麼。想來想去,決定找人畫二十四張畫像,將最重要的功臣們的容貌笑顏留在紙上,懸掛在淩煙閣,以供自己時時登閣懷念那一段崢嶸歲月,也讓後世的人都知道這一段君臣佳話。

李世民按照功績選出了二十四個人:趙公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萊公杜如晦;鄭公魏徴;梁公房玄齡;申公高士廉;鄂公尉遲敬德;衛公李靖;宋公蕭瑀;褒公段誌玄;夔公劉弘基;蔣公屈突通;勳公殷嶠;譙公柴紹;邳公長孫順德;鄖公張亮;陳國公侯君集;郯公張公謹;盧公程知節;永興公虞世南;渝公劉政會;莒公唐儉;英公李勣;胡公秦瓊。二十四張畫像由當時的畫中國手閻立本親筆繪製。

閻立本雖是青史留名的一流畫家,他自己卻痛恨這個身份,因為在唐朝,“畫師”真是個微賤的職業。閻立本一心想當官,偏偏人們記住的隻有他的畫,所求非所得,是人生的無奈。除了舉世聞名的畫作《步輦圖》,閻立本還做過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他當黜陟使,在河南考察地方官政績的時候,有人狀告一個叫狄仁傑的官員違法。閻立本認真審查一番,發現狄仁傑非但沒有違法,還是個清廉正直的好官員,於是順手提拔了這個狄仁傑。———閻立本想不到,這個被誣陷的小官狄仁傑會是大唐未來的宰相。

此時的閻立本按照李世民的旨意,小心翼翼地繪製二十四位功臣的肖像,第一個要畫的人是國舅長孫無忌,他曾在各種場合見過這位宰相,他不愛說話,似乎有點高傲不合群,讓人不能親近,但有的時候,又能和眾人笑成一片。顯然,這是個很有城府的人。閻立本蘸足了墨,開始勾勒長孫無忌的神韻。

在這裏也說說長孫無忌的長相。長孫無忌很胖,和當時瘦骨伶仃的書法家歐陽詢形成鮮明對比,每次他們兩個一起上朝,總會讓李世民和群臣忍俊不禁。一日,長孫無忌看看站在自己身旁拿著笏板的歐陽詢,也忍不住笑了,寫了一首詩“嘲弄”歐陽詢:

“聳肩成山字,埋肩畏出頭。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獼猴?”

歐陽詢不甘示弱,當即回了一首,“諷刺”長孫無忌太胖:

“索頭連背暖,漫襠畏肚寒。隻緣心渾渾,所以麵團團。”

李世民聽了後哈哈大笑,故意板起臉對歐陽詢說:“歐陽詢,你竟敢這麼說長孫無忌,不怕皇後聽到嗎?”

歐陽詢機靈,立刻直起腰說:“皇上在這裏,臣不怕皇後!”

君臣三人笑個不停,這是貞觀時代特有的君臣趣事。

為臣之道

貞觀一朝,人才濟濟。

治國的文臣,衛國的武將,隨便一數便是一串閃亮的名字。治國的房玄齡、杜如晦;打仗的李靖、李勣、侯君集;敢於直言的魏徴、馬周、褚遂良……論功績,這些人似乎都比長孫無忌高一些;論才能,這些人更不在長孫無忌之下,為什麼李世民偏偏如此寵信長孫無忌?從史料上的前後記載來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的信任與喜愛發自內心,絲毫沒有虛假成分。作為一個臣子,長孫無忌可謂成功到了極點,他究竟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君臣之道,也是本書要探討的重要內容。在封建社會,政治是人治,是君王與臣子共同作用的結果。縱觀曆史,真正賢明有才的君王是少數,封建統治主要靠有能力的大臣們維持。大臣們需要借助君主的權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君主需要大臣的能力幫自己管理國家,而君主又對大臣有生殺予奪的權力———從本質來看,這是一種不平等的合作關係。

對愛讀書的長孫無忌來說,“伴君如伴虎”,這是他從小就知道的真理。曆史上不知有多少受寵的功臣,因為妄自尊大而在頃刻間失去君王的寵愛;因為一句不過大腦的話引起了君王的懷疑;因為一個無意的舉動讓君王心生厭惡。臣子想要維護自己的地位,必須時刻小心。聰明的臣子懂得揣測君王的心理,迎合君王的意圖,順利達到自己的目的。忠臣的目的是國泰民康,奸臣的目的是一己富貴,往往禍國殃民。結果如何,在於君王能否明辨是非。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